不少人已經認識到人為與自然災禍正威脅著各地珍貴的文物與自然生態,在1972年通過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目的是把文化遺產好好保存起來。天星碼頭鍾樓要清拆了,香港市民才醒覺到集體記憶的可貴。然而,大家是否知道保存和繼承前人的觀念,正是中國文化的優良傳統嗎?
古代有不少酷愛文藝的皇帝,例如宋代的《淳化閣帖》和《大觀帖》,分別是由太宗和徽宗下旨命人把宋代以前曆代帝王、名臣、書法家的墨跡,模刻在木版或石上,可供多次拓印在紙上,無疑可以有效保存珍貴的墨跡,並廣為流傳。古代的藝術家同樣重視向古人學習,這樣才會成為優秀的藝術家,才能創作出不朽的作品。換句話說,“學古”“仿古”是品評藝術的標準。蘇軾(1036-1101)的《黃州寒食詩帖》是很好的例證。這卷詩帖載有蘇軾所寫的兩首詩,本身也是文學作品,卷後有另一位宋代書法家黃庭堅(1045-1105)的跋語:“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處。”足見黃庭堅首先欣賞的是《黃州寒食詩帖》的文學價值,並將蘇軾的詩與李白(701-762)媲美,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接著,黃庭堅又論及這件作品在書法方麵的表現:“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台筆意。”他認為詩帖的書法兼具唐代顏真卿(709-785)、五代楊凝式(873-954)、北宋李建中(945-1013)三位古代大書法家的筆法特點,代表黃庭堅對蘇軾書法給予很高的評價,肯定其藝術成就。
元代的趙孟頫是倡導複古的主要人物,他以回歸傳統精神為目標,跨越宋代,直接資取晉唐,不求標奇立異,以承傳前人的典型為重心。為此,他身體力行,廣泛涉獵古代名跡,刻苦臨摹。在借鑒古人方麵他並不固守一種書體,也不囿於某家某派,所以他的書法具備前人的各種優點,篆、隸、楷、行、草無一種書體不精通。但是他生平最勤於學習東晉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的書法,曾經臨摹過王羲之《蘭亭序》數百次,所以得益最深。從趙孟頫的《行書右軍四事》,可見他受王羲之書法影響很深,流露出王氏書法的飄逸不凡,卻無一字苟且,字的大小、長寬,似是隨著文章內容而自然變化,整篇疏密布置與《蘭亭序》相似,而個別字體如“會稽”二字,明顯是參照王羲之的字形和筆法,卻能加以變化。由此看來,趙孟頫對書聖王羲之是深為歎服的。
董其昌是明清以來影響最大的一代名書畫家。不過,他的書法不是從小就寫得好。他十七歲時參加考試,寫了一篇漂亮的文章,以為可以奪魁。怎料考官嫌他試卷上的字寫得太差,故意把他降為第二。這事給董其昌很大的刺激,從此發憤練習書法。他開始時以顏真卿《多寶塔》為楷模,後來又學習魏晉以至宋元的書法,所以他的書法可謂綜合了晉、唐、宋、元各家的書風,並對各家書風加以反省與回顧,最後融合變化,自成一家。董其昌七十四歲時的作品《東方朔答客難卷》,筆畫和字體表麵看來圓潤,有顏真卿和蘇軾的特點,但筆法剛勁有力,字形緊密,有柳公權(778-865)的特色,而實際上又兼備王羲之、趙孟頫的飄逸氣質。全篇字距、行距較疏,規律之中見和諧,用墨濃淡自由,濃墨用在大字粗筆上,淡墨則用於小字細筆,使全篇形成了生動自然的韻律。此作反映董其昌晚年在集大成後,最終從傳統中蛻變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