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推薦”招生嚴重阻礙招賢納才,把一切“出身不好”的青年,特別是廣大知識分子和被汙蔑為“走資派”的老幹部的子女,都排斥在高校大門之外。
在百色進行的試點工作很順利,楊學為的工作做得細致而深入,他秉承理論結合實際的工作作風,根據恢複高考所需要的各種步驟,主要解決的問題,一個一個步驟來部署試點工作。
比如說,各個環節宣傳發動、組織報名、複習備考、組織命題、考試、評卷、政審、體檢、錄取等,認真總結經驗,對廣西當時以及今後的招生工作幫助很大。
同時,對於廣西在高考試點以及以後,全麵鋪開工作順利進行,圓滿地完成任務很重要。
試點期間,楊學為親自撰寫百色高考試點的工作簡報,前後共15期。並且,他還多次向教育部彙報試點的進展情況。
教育部再根據百色的情況,將工作辦法總結,下發到全國各地,對各地的高考進行指導。
“時間很緊,工作很辛苦,但大家都很激動,很努力。”時任廣西壯族自治區高考招生辦主任的劉永強感慨地說:
整個社會失望了11年,忽然有了高考機會,大家都沒有準備,工作隊中宣傳小組就必須到村、寨裏去宣傳,做思想工作。
而組織、備考小組的老師們,還要幫助考生尋找參考資料,有的考生把書本賣了,老師就到廢品收購站去找回來。
在出題目方麵,每科的試題有3位老師來出,題目要求比高中稍難一點。劉永強說:
因為是試點,既不能太難,也不能太容易,難了會打擊人們對高考的信心,太容易了又選不出人才。
劉永強說:
試卷是鋼板刻印的,印刷是在保密條件最好的監獄裏完成的。考完試後,老師們在解放軍的保衛下閱卷。
到了統分的時候,老師用的是算盤,因為考點算盤不夠,工作組就挨村挨戶挑著籮筐去收。
百色試點的考試從1977年10月26日開始,到12月上旬結束,比當年的全區高考早一個多月,剛好為全區、全國隨後的統一高考提供經驗。
劉永強自豪地說:
百色試點,就是中國現代高考的試驗田。
在各省、市、自治區統一擬題,縣(區)組織統一考試之後,各高校重新開始招生工作。
1977年11月28日至12月25日,招生考試結束。
全國約有570萬青年,參加了恢複高考後的第一次高等學校招生考試。
各大專院校從中錄取了273萬餘名學生,使新生的質量有了較大的提高。
從1978年開始,全國高校實行統一擬題、統一考試,從而形成了現行的全國高校統一考試製度。教育部編寫複習大綱
1978年1月,全國高考招生會議在廣西桂林舉行。來自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的代表們,討論製訂全國複習大綱。
這次會議先是討論大原則,接著就是細化到學科討論。在會議上沒有存在太多的爭論,很快就達成了一致意見。
在1977年恢複高考時,是由各個省市自治區自行命題,自己組織考試,究竟該怎麼出題目,怎麼考試,大家心裏都沒底。
在1978年初召開的桂林會議,就是要討論製訂大綱,來指導各省市的招考工作,指導老師教學,指導準備參加1978年高考的學生備考。
因為有了大綱,高考的組織就有了依據。而高中教學和大學教學,也因為高考大綱而完成接軌。
為了製訂統一複習大綱,1978年初,教育部派時任學生司辦公室負責人李鍵和從清華大學借調到教育部做招生工作的趙亮宏,具體組織這項工作,並請求高教和普教兩個相關司派幹部參加。
考試的科目分成文理兩類,文史類有:政治、語文、數學、曆史、地理、外語。理工類有:政治、語文、數學、物理、化學、外語。外語包括英、俄、日、法、德、西、阿7個語種。
根據考試科目設置情況,從大學、中學和省、市教育局的教材教研機構,邀請一些人員組成幾個編寫組。
1978年2月下旬,教育部副部長髙沂、學生司負責人郭厚登與李鍵、趙亮宏一同乘飛機先行到達南寧。其他人稍後幾天前往。
到達南寧後,髙沂一行人被安排住在自治區外辦的明園招待所,後來又全部住到離明園不遠的國際旅行社的賓館。
早春的南寧,草木青青,氣候十分宜人,正是工作的好地方。
3月初,編寫工作正式開始。髙沂代表教育部黨組在會上首先講話,說明這項工作的重要性。接著,郭厚登講對編寫工作的一些具體要求。
隨後,大家結合髙沂的講話精神進行討論,統一認識。通過討論,大家認識到,編寫複習大綱這項工作關係到全國幾百萬報考青年的前途,關係到國家對人才的選育,關係到提高高等學校的質量和調動廣大青年學習文化知識的積極性。因而深感責任重大,決心搞好。
同時,對編寫中應掌握的基本原則也取得了一致意見。主要是:
一、處理好照顧考生現有文化基礎與適應大學教學要求的關係。既要從當前中學教學的實際水平出發,同時又考慮到大學教學的要求。體現到複習大綱的內容,應當以當前中學教材為主,教材中又以中小學九年製教材的中學部分內容為主。
二、知識內容方麵,要處理好存在的基礎教育九年製與十年製的關係、原用教材與正編寫中的即將使用的教學大綱和教材的關係,並均以前者為主。……
三、基礎知識的內容中,初中與高中,應以高中內容為主。其中,外語考慮到中學教學的實際情況,掌握在初三的水平。
四、注意照顧不同類型的考生。大綱在文字表達方麵要注意文風,不同的科目使用不同的方式表述,但都要使考生讀了大綱後感到有信心,而不是無從下手。
3月8日,各科大綱都完成了第一稿。
由於髙沂、郭厚登兩位領導已先行返京,大綱初稿就由李鍵送到北京,呈送教育部黨組審查。
在等待教育部領導討論複習大綱初稿的時間裏,編寫人員移師桂林,被安排在甲山招待所。
幾天後,李鍵陪學生司負責人李力群來到桂林,帶來經教育部領導討論原則通過的複習大綱初稿,傳達了部黨組提出的修改意見。
於是,各組人員分別進行修改。最後在總體上,請朱德熙對全稿作文字上的潤色。
隨後,趙亮宏等人把稿子帶回北京,又按照科目分送給一些專家學者,征求意見。
稿子經教育部黨組最後審定後,由李鍵和趙亮宏負責印刷和下發。
人民教育出版社印刷廠迅速安排了此項生產任務。
4月初,複習大綱的樣書印刷出來,然後由學生司將樣書迅速分寄到各省市招生辦公室,分別印刷成書。
為此,教育部以(78)教學字254號文件發出頒發這個複習大綱的通知:
1978年高等學校招生,實行全國統一命題,分省、市、自治區組織考試。為了指導各類考生複習應考,我部組織編寫了《1978年高等學校招生考試複習大綱》。
大綱共包括政治、語文、數學、物理、化學、曆史、地理、外語八個科目。
命題範圍將不超過本大綱。
複習大綱的“說明”指出:
考生按照大綱複習時,應著重在打好基礎上下功夫,把注意力放在鞏固過去所學的基礎知識和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
本大綱所列內容不是考題,但命題範圍將不超出本大綱。
在這個複習大綱頒發後,又連續兩年頒發複習大綱。
在1979年,教育部在頒發1980年高考複習大綱時,宣布:
考慮到1980年以後,各地中學基本上都已試行全日製十年製教學大綱和使用全國統編教材。因此,從1981年起,不再編印複習大綱,高考命題以全日製十年製教學大綱和全國統編教材為依據。
至此,恢複高考後連續3年的每年頒發高考複習大綱的短暫曆史宣告結束。教育部采取封閉式命題
1978年5月下旬,教育部學生司組織人員,在青島進行封閉式的製定1978年度的高考命題工作。
1978年是高校招生改革後的第一次全國統考,參加的考生近600萬。
高考大綱在4月份印刷,7月份考試。而考試命題則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環。
教育部學生司決定讓宋葆初、李鍵和趙亮宏3人具體負責高考命題工作,並請相關司派代表參加。高教司派王元璽,普教司派高先丙參加。
宋葆初因為在高教部負責過高考命題中的組織工作,於是便由他組織這項工作。
在工作正式開始前,先請普教司負責人肖敬若介紹全國高中教育的現狀,聽取他對即將開始的高考命題工作的意見。
命題工作的地點選在青島,青島市政府將命題人員安排在青島療養院。青島市教育局派一位幹部幫助搞會務工作,派一個司機帶一輛麵包車,在會上以備不時之需。
青島市公安局的常科長,帶兩個警衛人員,負責命題工作的保衛工作。在每天進行具體工作的兩棟小樓,各設一崗。
命題人員的選定參照選擇了複習大綱編寫人員的原則,即人員由高校教師、中學教師和中學教研教編人員組成。每個科目由來自高校的著名學者牽頭,高校教師根據高校學科的特點請有關學校推薦。中學教師和教材編寫人員則請部分省市招生辦推薦。
選定的命題人員按考試科目,分別設立命題小組,其中外語按7個語種分開。命題小組按工作量的大小,每組七八人、五六人不等。
這次命題的具體工作在5月下旬開始。
由於工作需要高度保密,又要便於對外聯係,於是對外則使用“教育部教材編審會議”的名義,該做法沿用多年。
北京大學教授華彤文,有幸參加了第一次“入闈”。
“入闈”這個詞,在古代是指參加科舉考試的考生進考場,在這裏借指命題人員被集中到一個隱蔽的地方進行命題工作。
華彤文說,教育部對命題人員采取了極其嚴格地保密措施。被安排命題的人員,去教育部報到後,至於去哪裏工作,親友不知道,校係的領導不知道,甚至連自己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