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後來耿振華聽別人說他的作文得了滿分,還成了樣板作文。

數學考試,由於緊張和粗心,最後一張卷的反麵有一道解析幾何大題,耿振華沒有看到,20多分就這樣丟掉了。

1977年高考的程序是:報名、領準考證、考試、體檢、填誌願(即所報學校)、政審、最後錄取。不公布分,不讓查卷,也不張榜,但是各學校去改卷的老師都把分數抄回來,四下傳看。耿振華考了286分,在不足兩萬人的團場引起了很大的轟動,甚至在博州東部地區也引起了轟動,社會上紛紛議論:“××壞分子的兒子考了好高的分,是第一名”。

77年高考錄取一直持續到1978年年初,好多人一百多分都收到了錄取通知書,而耿振華卻一直沒有收到。

耿振華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到團場宣教科查詢,回答是:“不清楚”。後又去博州招生辦查找,接待他的是招生辦副主任張憲三和辦事員黃振青。他們的解釋是:“政審不合格”,政審表“上級主管部門審核意見”一欄中明顯寫著“該考生父親的嚴重曆史問題,還未落實定案”。

耿振華的腦子“轟”的一聲,差點栽倒在地上。那幾日他也不知道是怎樣過的。

團場的德高望重的老大學生,得知耿振華的不幸消息後,非常的惋惜和氣憤。他們奔走相告,主動替耿振華向有關部門反映情況,還鼓勵他向上麵反映,幫他把反映材料寄到首府烏魯木齊的有關部門。

不久,自治區工會反饋了意見書。

內容是:耿振華同誌請你相信黨,相信組織,確有問題請予當地黨政部門聯係;另外,有誌青年應一顆紅心兩種準備……

看後,耿振華哭笑不得,反映的問題也就不了了之。就這樣286分也無用,“政審”打碎了耿振華的夢想。

第二年,耿振華又參加了高考,父親的“問題”也徹底解決了,這才圓了他的大學夢。

1977年的政審打碎了許多青年的大學夢,但是並沒有徹底泯滅他們的希望。冬天既然已經來臨,那麼春天就不會遠了。各行各業支持高考

1977年12月,各省市紛紛舉行恢複高考後的第一次考試。全國各行各業均給予高考大力的支持與幫助。

12月1日7時10分,撫順到高灣農場的公共汽車司機怕考生遲到,在征得乘客同意後,中途站不停車,徑直把考生送到考場。

上海市處處方便考生,公交車憑準考證優先乘車,飯店憑準考證優先吃飯,有的托兒所星期天不放假,為監考人員照看孩子。

北京市商業部門把熟食送到考場,為考生服務。

遼寧省蘇家屯考區一名考生乘火車趕考,把準考證落在家裏,家裏人發現後趕到車站,但是火車已經開動。於是,家長就把準考證交給剛剛開動的貨車乘務員。

貨車到蘇家屯後,貨車乘務員又把準考證交給車站工作人員,車站的同誌又火速送到該考生的考場。

王西川參加1977年高考之前,在渭南市孝義棉絨廠工作。他滿懷喜悅的心情,報考了“陝西省財經學院”。

自報考之日起,王西川在白天搞好出納業務工作後,晚上便自封宿舍門,複習到2至3時。有時遇到難題便翻閱資料,甚至到天明。後來由於考試請假,廠長和會計才知道這事,便不由得責怪王西川不告訴他們,以至於沒有給他騰出白天時間複習。

王西川考慮著自己拿國家工資,就不應該耽誤工作,如果白天複習占用上班時間,那是不應該的。王西川暗下決心,一定要考出好成績,報答單位領導和家人,以及親朋好友對他的厚愛和希望。

王西川滿懷信心地走進固市小學考場,考試這一天,天氣非常的炎熱,再加上窗子是用土坯封了半截,悶的人簡直透不過氣來。

走出考場後,王西川與同學對題,答卷還滿意,考得也理想。哪料到,到了晚上,他在距考場一裏多路之外的同學家住宿時,到了後半夜,王西川的臉色蒼白、上吐下瀉、疼痛難忍,嚇壞了同學家的所有人。

王西川的同學趕忙給他請了一位赤腳醫生,醫生診斷為是“中暑”。打了兩瓶吊針,直到第二天早上才得到緩解,結果影響了他第二天早上沒能參加考試。下午,在同學和她們家人勸說不行的情況下,王西川忍著痛,又頑強去參加了考試。

在回家的路上,王西川很後悔,恨自己身體不爭氣,影響了考試成績。這次高考雖然失利了,但是對王西川來說,他會永遠記得曾經幫助和支持他的人。

徐衛中是張寅虎的恩師。徐老師時任興平縣馬嵬中學的化學老師。他為人忠厚,兢兢業業,在當時大部分學生都不願意學習的環境下,仍然認真對待教學工作,而且特別喜歡張寅虎這個在很多人都不認真學習的環境下,還算認真學習的學生。

徐老師有一輛非常新的永久牌的自行車,學校老師都很難借用,但農村學生張寅虎卻可以隨時使用。

高中畢業後,張寅虎回到家鄉參加農業勞動。

1977年4月的一天,張寅虎接到徐老師的一封來信,信中告訴張寅虎,據他分析,大學招生可能要考試,要求張寅虎複習高中課程,準備參加高考。

張寅虎對這個消息並不特別興奮,一是覺得自己沒學多少知識,二是對大學招生要進行考試表示懷疑。

在得知他的想法後,徐老師多次來信對張寅虎進行開導,並將一些特別珍貴的油印資料寄來。

為了不辜負老師的期望,也為了有可能實現上大學的夢想,張寅虎白天堅持參加生產隊重體力勞動,晚上則在煤油燈下開始複習中學課程。

1977年10月,廣播裏傳來大學招生要在12月考試的喜訊。在許多同齡人為短短的兩個月時間,很難複習完高中本來就沒有努力學習的課程而懊惱時,張寅虎對徐老師給他爭取來的比別人多半年的時間,內心充滿了感激。

在1977年高考中,張寅虎以比較優異的成績被陝西師大數學係錄取,成為在家鄉人眼中學習優秀的學生。

在恢複高考之際,每一個參加考試的青年都不同程度地感受著來自親朋、好友、師長,以及社會各界的關愛,因為這不僅僅是某一個人的高考,而是滿載著全社會,乃至中國美好未來的熱切期待。各地學生考場應試

“高考恢複了!我們可以考大學了!”1977年10月,高考恢複的消息像一陣風似的,席卷了整個江蘇省沙洲縣,夢想被壓抑了太久的知識青年們奔走相告,傳遞著這個振奮人心的好消息。

高考恢複了,報名便接踵而至。沙洲縣文教局臨時組成招生辦公室,組織報名工作,吳一凡則出任辦公室主任。

沙洲縣共有7所完全中學,按照就近報名的原則,學生們先是到所在地學校報名。報名材料主要包括學校表現、親屬關係、社會關係、思想政治等內容。

政審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確定一名學生能否參加高考要經過兩輪篩選。第一輪是學校的初審,第二輪就是招生辦的複審。

吳一凡說:

所有報名材料都是在同一天上交到我們這裏的。高考停止了11年之久,可以想象,當時從各個學校報過來的材料該有多少。

招生辦公室共有7名工作人員,收到學生的報名材料後,吳一凡等人就開始了複審工作。

吳一凡說:

這是項枯燥而嚴謹的工作,每個工作人員每天都要看五六十份材料,他們看完後,我還要再審一遍,馬虎不得,因為這關係到國家選拔人才,也關乎著個人命運。

經過一個多月緊張的工作,所有參加高考的考生被確定下來。

接下來,招生辦的主要工作就是組織初試、確定考場。直到12月份,在高考的前兩天,高考試卷下發到各個縣市。

吳一凡一班人住進沙洲縣招待所拆分試卷。把密封的試卷拆開,然後根據每個考場的考生人數清點試卷。每個考場是30個考生,那麼就要分出32張試卷。最後把這32張試卷卷好,貼上封條蓋章。

為防止泄題,吳一凡他們一天24小時都住在招待所裏,不能與外界有任何的接觸。

兩天之後,這批高考試卷順利地分發到每個考生手中。

吳一凡感慨地說:

1977年高考就像一隻命運之手,它給很多人帶去了另一種人生機遇。

1977年12月15日,是劉長木要參加高考的日子。這是恢複高考的第一次考試。對於劉長木來說,能報名參考是多麼的不容易!

那年是劉長木下鄉插隊的第四個年頭。當恢複高考的消息傳來,聚集了10年的一代人都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劉長木找到公社李書記要求報名時,心裏忐忑不安。李書記對知識青年傾注了心血,每到村裏,他都到知識青年集體戶,詢問他們生活慣不慣,幹活累不累。總是囑咐隊幹部不要讓這些城裏來的娃幹太累的活,說他們太嫩,正是長身體的時候。

在公社李書記的關心和培養下,劉長木入了黨,擔任大隊和公社共青團的工作,還多次出席省、地、縣團代會和知識青年代表會。

李書記聽了劉長木要參加高考的想法後,沉默了好一陣,最後還是點了頭。

劉長木接過蓋了公社章的報名表時,心裏很不是滋味兒。隨後,李書記把劉長木從公社水利工地調回來,對他說:

離考試還有半個月,回市裏找資料找老師,複習功課去吧。

在高考的前一天,劉長木乘汽車往高考點而來。但是卻遇到路上堵車。汽車緩緩地蠕動著,爬上壩頭,闖過狼窩溝,在風雪中艱難前進。

等劉長木在路邊的一個小站下車時,天已經黑下來了。

這裏離劉長木插隊的村還有二十多公裏。劉長木邁開雙腿,在冰天雪地中跋涉。

壩上高原的風雪之夜異常寒冷,厚厚的積雪使人走一步陷半腿深。冰冷的雪灌進褲腿,灌進大頭鞋,被體溫融化,寒風一吹,外麵又結了冰。

跌跌撞撞走到村時,劉長木已是精疲力盡。

知青夥伴告訴劉長木,高考考點不在他們公社,而是在李家地公社。劉長木一下子懵了。到那裏還有二十多公裏遠啊!這時已是午夜時分,天亮就要開考。況且又是在這樣的風雪之夜。

“騎馬去!找四老漢!”夥伴的話提醒了劉長木。

四老漢,村裏大人小孩兒都這麼稱呼他,五十多歲了,沒結過婚,是隊裏的飼養員。

劉長木敲著生產隊飼養員的窗戶,叫醒了正鼾聲如雷的四老漢。聽說他要騎馬去趕考,四老漢的嘴裏嘟囔著:“深更半夜的,又刮著白毛風,考它作甚?”話雖這麼說,但是四老漢還是一邊揉著惺忪睡眼,一邊提上馬燈要和劉長木一起去備馬。

這時,在馬燈的輝映下,四老漢一下子看到了劉長木的兩條褲腿凍成了鐵筒一般,一雙大頭鞋也成了兩個大冰塊,他衝劉長木喊道:“你不要你的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