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苦奮鬥本色不能丟(1 / 1)

——訪二十局建工處處長郭文山

二十局建工處是1984年隨鐵道兵集體改工的。5年來,這個處保持和發揚部隊時期的光榮傳統,精打細算過日子,節約開支逾百萬元。6月的一天,我訪問了該處處長郭文山。

問:你們處在艱苦奮鬥、厲行節約方麵很有成效,能不能談談這方麵的情況?

答:這些年,我們處經濟效益不佳,一直過著緊日子。我認為,降低物耗,最大限度地減少費用開支,這在我們基建單位尤為重要。

問:在費用支出上,你們是怎麼要求的?

答:遇事反複掂量,權衡利弊,首先決定這筆錢該不該花。該支出的不吝嗇,不該支出的哪怕是一分錢也不花。

問:這幾年,社會上刮高消費風,講排場,比闊氣。對此,你們是怎麼對待的?

答:這股風的確來勢凶猛,令人眼花繚亂。可我們沒被這股風卷進去。例如,我們乘坐的北京吉普車還是部隊時期配發的,6台吉普車的使用期都已超過了15年。由於養護得當,這些車至今還沒“趴窩”,外表破舊了,噴噴漆換身新衣裳,立刻又精神起來了。

問:這樣做是不是覺得有點寒酸?

答:我們沒有這樣認為,別人倒有這種看法。我講一個笑話:有一次我坐吉普車去某市參加投標會,差點被“擋駕”了,說我們太寒酸了。

問:當前,衣、食、住、行、醫,是廣大職工的一些熱門話題,也是企業領導人感到比較棘手的問題。你們是如何解決的?

答:我們解決得不好,但有一條始終堅持著,就是:工人是主人,建工處是他們的家,每一個人都是這個家庭的一員。我們要求大家有難同當、有福同享。我給你談一點情況。我們處在青海高原10多年,1986年“下山”移師鹹陽。這幾年蓋起了一棟棟家屬住宅樓,可機關至今還沒有單獨蓋辦公樓。辦公的房子是和一些職工家屬住房在一起的。現在蓋棟辦公樓沒有50萬不行。對這筆開支,我們一直沒有開綠燈。

問:那麼,你們在哪些方麵舍得花錢呢?

答:培養人才!

(載1989年7月5日《人民鐵道》報)

評述

通訊是運用敘述、描寫、抒情、議論等多種手段,具體、生動、形象地反映新聞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種新聞報道形式。通訊是記敘文的一種,是報紙、廣播電台等新聞媒體最常用的一種報道體裁。

通訊的種類分為人物通訊、工作通訊、事件通訊、概貌通訊、小通訊等。其表現形式分為訪問記、專訪、側記、劄記、巡禮、特寫、散記、小故事等。

通訊的結構靈活多樣,不拘一格,但總體上要求應做到統一和諧,完整嚴謹。通訊的內容要翔實具體,生動感人。表達手法主要有描寫、抒情、議論和敘述等。

二十局建工處前身是鐵道兵青藏鐵路新線管理處,1984年隨部隊集體轉業並入鐵道部,歸屬二十局改稱第五工程處。1986年從青海西寧移師陝西鹹陽市,與二十局城建公司合並改稱建工處。這支隊伍脫下軍裝闖市場,經驗不足,攬活不多。建工處緊縮開支,不該花的錢一分也不花,處處艱苦奮鬥過緊日子,成效顯著。

采寫這篇稿子的動機是,全國當時有萬餘家企業虧損,如果都能把緊開支這一關,情況就會大有好轉。於是,作者專門采訪了建工處處長郭文山,寫了“艱苦奮鬥本色不能丟”這篇人物專訪。《人民鐵道》報發出來了,《陝西建築報》以《不該支出的錢攥出水來也不花》為題發表。

這篇通訊是作者初學之作,一下子上了《人民鐵道》報,對其鼓舞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