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碰硬的鑽機班(1 / 1)

青島湛流公路建設工地的鑽機班,是二十局建工處由5名鑽機工組成的戰鬥集體。當初堅硬的嶗山石還想與他們分個高低,數月之後,卻拜倒在他們的腳下。可有誰知道,為此,他們付出了多麼艱苦的勞動啊!不說別的,鑽頭就用鈍了300多個。正如他們說的:“石頭硬,也硬不過我們的鋼鐵意誌。”

按說爆破作業對他們來說是一盤小菜,可在這裏他們碰上了難題,一條軍用通信電纜和一條萬伏高壓電力線,距爆破區不足10米,附近還有村莊、居民、房屋。誰敢保證不發生意外?爆破專家何廣沂帶著助手從北京趕來,會同當地有關部門研究實施爆破方案,決定采用控製爆破的辦法進行爆破。為確保爆破成功,他們現場辦班,對布孔、鑽孔、藥量、裝藥結構、堵孔、網路聯結等環節進行嚴格學習訓練,青島市公安局嶗山分局對4名爆破工進行了考試、答辯,並發放了爆破許可證。

成功的爆破,使多少顆懸著的心放下來了,可有誰知道在爆破區作業人員操了多少心,吃了多少苦?爆破區如同戰場,隻要踏上陣地,炮不響就不能離開半步。一炮又一炮,一天又一天,100次放炮,100次艱辛,饑餓、酷暑、寒冷襲擊著他們,他們全然不顧,他們說:“隻要能安全,再苦再累我們心甘情願。”

路基施工,機械車輛司機肩上的擔子最重,他們的口號是:“苦戰40天,拿下湛流路,回去過新年。”進入12月,他們5點半上班,夜裏10點下班,每天工作時間下不來14個小時。一位指揮卸車的同誌告訴我,一天一個司機拉土近100車,最多的達120車。100車,別說這2公裏的運距了,就是裝上去倒下來,也要把人折騰暈的,可他們硬是挺過來了。

這裏每月都刮幾次六七級大風,夏天還好,冬天就有些吃不消了。施工人員臉和脖子被風沙吹打得紅紅的,就像被開水燙過似的,痛得鑽心。大風過後,氣溫驟降,寒氣逼人,不少職工的耳朵被凍壞了,腫得像一對水鈴當,他們卻說:“天氣冷,可我們的心是滾熱的。”

進場9個月了,大家還沒過過一個星期天,而每天的勞動時間都在10個小時以上,有的月份高達15個小時。

(載1989年12月30日《鐵道工程報》)

評述

作者第一次到工地采訪是在青島湛流公路項目部。那時還不知道什麼叫采訪,更不知道如何進行采訪。在工地上呆了幾天,發現鑽機班的事跡很感人,於是就想寫一寫這個班組。為寫好這篇稿子,作者連續跟班作業,現場采訪,碰到什麼記什麼,撿到籃裏都是菜,掌握了不少素材。文章寫好後寄給《鐵道工程報》,沒想到很快就登出來了,位置是二版右上角,題目用的是黑體,還加了底紋,看上去很上眼。

實事求是地講,這篇通訊寫得有點散,也比較平淡。寫鑽機班卻寫了路基施工;對“硬碰硬”的挖掘不夠,著墨不多;對鑽機班的人和事的敘述,更是缺少情節和細節;文中用了幾句拚命幹革命的口號,讀來也顯得比較生硬、好笑。通篇似乎有一種“茶壺裏的餃子——倒不出來”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