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門乘車,誰不想一路順風?誰不想道路平坦?但是,你可曾想到為此而做出巨大奉獻的築路人?
這裏記述的是二十局建工處修建青島湛流公路(大麥島至石老人段)幾名職工平凡而又偉大的事跡。
賈吉利,一位個頭不高的山東“大漢”。老賈是青島湛流路項目經理,他原是處機械化公司黨委書記。開工9個月來,他沒有一天是蹲在辦公室裏的,職工說賈經理的辦公地點姓“工”。他整天泡在工地上,跑東跑西,一個月幾乎跑壞一雙新鞋哩!你看他頭發快有一尺長了,不少職工提醒他該理發了,他也知道自己是該進理發店了,可就是抽不出空來。一晃幾個月過去了,風吹塵揚,蓬鬆的長發上沾滿了厚厚的灰,活像一個大泥人。那雙不大不小的眼睛,忽忽閃閃,釋放著亮澤。1989年7月的一天,他在爆破區指揮爆破作業,烈日下一幹就是七八個小時,昏倒在工地上還不肯離去。進入12月,職工晝夜加班搞突擊,夜間施工寒氣逼人,遇上西伯利亞的寒流,凍得人直打顫。可老賈硬是堅持跟班作業,從不落一個班,掉一次隊。
周忠才,機械化公司副經理,現擔任湛流公路工程項目副經理,主管工程施工。誰都知道湛流路施工任務重,工期短,幹擾大,擔風險。可他卻說:“講安逸,圖享受,就別來湛流路。”這裏高峰期施工人數達到700人,他安排得有條不紊,滴水不漏,施工進度按計劃進行。3月開工,8月橋涵、擋護工程完工,9月進入路基施工,12月路基成型,速度、質量,建設單位直伸大拇指。在“大幹100天,建成湛流路”的日子裏,他一天隻睡5個小時,眼熬紅了,臉曬黑了,心操碎了,身體明顯瘦了。職工說他在組織全線施工中出力最多,操心最大,可論到自己家裏有事,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上月湖北老家一連發來3封電報,電文內容分別是“母病重”,“母病危”,“母病故”。隻到接到第3封電報他才告假回去。按家鄉風俗,長子見麵後才能送老人“上山”,並守兩個7天。可他連一個7天也沒守完就要走。妹妹火了,說他對母親活沒能見麵,死又不盡孝,白養活了這個兒子。可又有誰知道,他的心卻飛到了工地。他執意要走,臨別時對弟、妹說:“每到7天之時,你們就代替哥哥給母親燒張紙吧。”
趙崇科和高嵩。一個27歲,石家莊鐵道學院橋梁係本科畢業生,工程技術主管;一個24歲,爆破研究室助理工程師。按說他們都是打著燈籠也難找的小夥子,可偏偏在婚姻問題上飲了苦酒。
自湛流公路開工以來,這裏就像一塊巨大的磁鐵吸引著他們。雖然他們都有了女朋友,甚至做好了結婚用的家具,選定了結婚佳期,可是女方幾次來信讓回去時,他們都當成了“耳旁風”。姑娘惱怒了,先後一一斷絕了關係。是他們鐵石心腸嗎?是他們不懂得男女之情嗎?否!當戀愛婚姻與工作事業發生衝突時,他們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後者。較量、鬥爭、痛苦知多少?他們心裏最清楚。他們有高山的性格,大海的胸懷,他們是新一代最可愛的人!
到年底了,大部分職工還沒顧得上休假,即使家中有事領導讓回去,也不安心在家。共產黨員、汽車修理工渠福勤,往返40天的探親假,隻用了10天就跑回來了。領導埋怨他,說他是老同誌了,身體又不好,應該在家多住些日子。他說:“早一天修好湛流路是大夥的心願,青島人民在期待著,來這裏觀光、遊覽的中外友人眼巴巴地看著,眼下正是大戰之日,修理任務加重,我在家待不住呀!”
是的,為了提前建成湛流路,造福人民群眾,這裏的職工們正在夜以繼日地艱苦奮戰,默默奉獻,千難萬難不低頭,再苦再累沒怨言,頑強拚搏,勇往直前……
啊,好一群倔強的男子漢!
(載1990年1月16《四海報》)
評述
《一群倔強的男子漢》,當是作者早期采寫的一篇人物通訊。
寫好通訊關鍵在占有材料,占有材料要靠艱苦深入的調查采訪,然後再認真分析材料,提煉主題。在寫作上,通訊與消息最大的區別在於,通訊比消息詳細、完整,富有情節,報道的事實往往比消息更形象、生動,更具感染力。在表現形式上也比消息自由灑脫,雖時效性不如消息強,但通訊較消息更加主題鮮明,結構完整。
《一群倔強的男子漢》這篇人物通訊,是作者初學之作,發表在二十局《四海報》上。文中主人公有項目領導,有技術幹部,還有一線職工。主要事實寫出來了,但挖掘得不深、不透,情節也過於簡單、呆板,語言也不夠生動、感人,讀後使人感到有些平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