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隨著企業下崗分流、減員增效步伐的邁進,部分職工下崗分流將在所難免。企業職工下崗,從客觀上講,是企業某些方麵還不適應市場的需要,生產經營麵臨諸多矛盾和困境所必然出現的現象,也是企業調整結構、提高效益,特別是實行以減員增效為主要內容的改革必須付出的代價。企業職工下崗,對企業來說是權宜之計,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對職工而言,這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失業者有著本質的不同,也與社會待業人員有原則區別,它是在就業範圍內勞動對象、勞動手段與勞動力的一種暫時脫節。
分析職工下崗的原因,主要有五點:一是從機關看,編製太專、太細,上下層層對口,機構臃腫,人員過多,效率低下;從基層看,“大而全、小而全”的現象突出,上一個項目層層設項目部,幾個處都往一條道上擠,機構重疊,富餘人員多。正如人們常說的那樣:“一線緊,二線鬆,三線腫。”二是一些企業領導特別是項目經理綜合素質較差,缺乏架馭市場的能力,目光短淺,等、靠、要思想嚴重,任務不飽滿,效益低下,經營粗放,有些工程項目部“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甚至打了“第一槍”,再沒有“第二槍”。三是一些單位控製不嚴,超定員、超需求,增加了一大批人。四是一部分職工身體素質、文化素質、技術素質與工作崗位要求不相適應。五是與勞動定額的升降、任務的增減和設備能力的變化有關。下崗人員的數量,往往是隨著企業生產任務、經營方式、定編定員、服務領域諸方麵的變化而定。無論怎麼講,隨著減員增效為主要內容的改革力度逐漸加大,職工下崗將是一個不可避免的現實。
毋庸置疑,下崗人員是一種現實的勞動力和智力資源,是一種社會財富。積極穩妥地解決下崗人員的再就業問題,是企業各級組織和領導不容忽視的問題和職責。
從我們企業實際出發,安排下崗職工應本著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改革開放為動力,與發展經濟、調整產業結構、提高企業素質及促進勞動力的合理流動相結合,采取各種措施,安排下崗職工,推進再就業工程。
第一,安排下崗職工的出路在於企業經濟更快地發展。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在於擴大經營規模,占領更大的市場空間,走高效率、低成本的道路。但這一切又依賴於企業以優化結構、優化人員、科學管理來實現。試想,如果一個工程處一年承攬和完成產值20至30億元,工程任務飽滿,活兒幹不完,還能存在大批職工下崗嗎?所以,利用廣攬任務,擴大生產規模來解決職工下崗就業的問題,是我們最大的願望和出發點。
第二,廣開就業門路,拓寬就業渠道。以建築施工業為主發展第三產業,興辦各種生產、生活或綜合性服務行業,打破“隔行如隔山”的界限,開辟新的就業崗位。
第三,解放思想,取消限製,放寬政策。打破國有與集體的界線,實行多種經濟形式和經營方式並存,鼓勵和動員下崗人員到集體企業去從事生產經營。在政策允許的範圍內,企業職工可停薪留職、租賃或承包商業飲食服務網點,等等。
第四,建立內部勞務市場。對企業下崗職工實行內部待業,在勞資人事部門掛牌待聘,頭三個月可發工資100%,以後逐月遞減10%直至50%生活費。待供需雙方簽訂錄用合同後,重新上崗。
第五,成立下崗職工培訓中心。組織下崗職工集中培訓,多學一手,多掌握一套先進的操作技術,使之學以致用,人盡其才,為重新上崗創造條件。
作為下崗職工,要樹立新的就業觀和擇業觀,積極尋求新的就業機會,學習和掌握多種技能,使自己不斷適應市場,適應新的工作,在新的崗位上重新認識自己的價值,展現自己的才能。
編者按語
這篇文章的可貴之處是引人“思考”。減員僅僅是改革中的一次“突圍”,而分流才是改革的真正“長征”。
(載1998年3月28日《中國鐵道建築報》)
評述
企業深化改革,加快發展,調整結構,減員分流,已成為國有企業不可逾越的一道門檻。那麼,我們應如何認識和對待企業的減員分流?企業為什麼要減員分流?如何使被減下來人員重新再就業?被減人員如何認識自我,挑戰自我,尋求新的就業門路,展示其自身價值?《關於減員分流問題的思考》,試圖對此作一些有益的分析與探索。
1998年1月22日,《陝西工人報》以《關於減員分流的思考》為題也發表了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