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按照陳雲的這個意見,穀牧用了較多的時間、較大的功夫進行調查研究,決心把特區的幾個重要問題進一步搞清楚。

在此基礎上,穀牧在關於我國經濟特區的性質和功能、關於舉辦經濟特區初步實踐的評價、關於經濟特區管理的自主權、關於經濟特區的基本建設等方麵,提出了明確的方向。

在這些思想的指導下,特區的建設方向更明確了。管委會領導艱苦創業

1980年11月14日,汕頭經濟特區管理委員會成立了,劉峰成為管委會第一任主任。

劉峰是一位熱心改革的闖將,在抗日戰爭時期,劉峰就開始參加革命,解放後又從事黨政工作數十年。

1978年至1981年,劉峰任普寧縣委書記。普寧是全省率先搞包產到戶的地區之一,劉峰的改革意識和拚搏精神在潮汕大地出了名。因此,由劉峰擔任管委會的主任,掛帥汕頭特區建設,可謂深得人心。

上任伊始,劉峰“掛帥”創辦汕頭經濟特區,帶領第一代的特區建設者,滿腔熱血開赴特區征程。

創辦經濟特區,是前人沒有嚐試過的偉業。當時的汕頭,能源不足,樓房破舊,燈不明,水常停,電話不通,道路不平……

麵對重重困難、創業維艱的局麵,為著共同的信念,在劉峰的帶領下,一個個久經沙場的“老革命”,躊躇滿誌的中青年幹部,風華正茂的大學生走到了一起。他們頂風沙,冒寒暑,埋頭苦幹,與野草、仙人掌為伴,在竹棚房裏鋪上席子,困了倒頭就睡,誰也不知道一天工作幾小時。

多年以後,劉峰回首這段崢嶸歲月,感慨萬千,他激動地回憶說:

作為特區人,對於改革開放,我深深體會到:黨的路線政策確實是生命線,群眾有無窮無盡的智慧和創造力。要使中國富強,一定要走改革開放之路,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想升官、想分房子、想提工資,都不要來搞特區建設!當時,來的人既不追名,也不求利,承擔著改革試驗的風險。

但大家無怨無悔,都有一種理想,就是一定要探索出一條路子來,一定要多辦點實事,為改善人民生活作貢獻。

創業之初,談到奮發圖強,劉峰想起了潮汕人很熟悉的一句話:“要拚才會贏”。

為此,劉峰經常鼓勵大家說:

我很喜歡這句話,它把潮汕人的精神特質概括得很好。以前,我們潮汕人漂洋過海出外創業,身上別無長物,一個竹籃裝著衣衫,肩上披一條水布,可以說是赤手空拳闖天下。但潮汕人很精明強幹,從海外華人首富李嘉誠、國內首富黃光裕,到東南亞地區的許多商賈巨子、生意大王。這麼多年來,走出去的潮汕人英才輩出,這其中就有著一種奮發圖強、勇於拚搏的精神作為強大的動力和支撐。

就這樣,在劉峰的帶領下,這些特區“拓荒牛”敢闖、敢冒、敢拚,他們的頑強精神與堅韌風骨,一時間成為了汕頭建設者不朽的動力。

建設者的奮鬥精神是有的,然而,創業之初的困難也是非常大的,它既包括人們觀念的阻力,還包括資金、技術方麵的困難。

當時,汕頭特區從02平方公裏起步,仍遭人反對。在各種場合,通過各種方式反對特區的人事不斷出現。

一日,人們發現在一個牆壁上寫著歪歪扭扭的幾個字:“雙峰之墓”。

這個“雙峰”指的就是汕頭特區管委會首任主任劉峰和副主任楊峰。

麵對人們的質疑,汕頭的這位主帥不為所動,他每天清晨五點鍾起床,慢跑40分鍾之後到達5公裏之外的龍湖。

然後,繞著幾個足球場大小的特區視察一周,便坐在食堂門口,一碗稀飯,一碟鹹菜地吃早飯。

吃完早飯後,一天的緊張工作便開始了。在特區創建初期,劉峰幾乎天天如此。

強將手下無弱兵。劉峰如此,汕頭的建設者一個個也不甘落後。

1981年冬天,特區第一期開發的02平方公裏土地的“三通一平”工程啟動了,一大群人光著腳,趟過20米寬、水深過膝的龍湖溝,爬上這一片荒蕪的沙丘,西北風卷起細沙撲麵而來,不見人家、房舍,沒有水源、照明,隻有一株株仙人掌隨風搖曳。

就是在這種環境下,建設者開始了艱難的創業。

沒有推土機、沒有拖拉機,第一代特區建設者就在這裏,帶著畚箕、鋤頭、扁擔和鐵鏟,靠這種原始的工具,向大自然開戰。

條件是那樣艱苦,特區建設的先行者們頂風沙、冒寒暑,在竹棚房裏鋪上席子,困了倒頭就睡,誰也說不清每天工作多少小時,什麼是上、下班作息製度。

當時,到荒沙丘建廠房,都用一塊塊一尺見方的平板石頭鋪設道路,有了這個平板路,建設者就能在上麵搬沙運石,挑土走路。

為了節省,這些石頭可以經常搬動,這片地平整完了,就搬到另一條路去反複用。

國務院特區辦公室的負責同誌來到汕頭視察時,看到建設者這種奮鬥精神,他們感動了,拍著建設者的肩膀,他們激動地說:“你們艱苦創業的精神,實在難能可貴啊!”

在汕頭建設飛速發展之時,根據汕頭的實際情況,汕頭管委會提出了開發一片、建設一片、投產一片、獲益一片的思路,並提出務必使開發的區域能迅速形成生產能力,獲得經濟效益,得到中央、省領導的肯定。

為此,管委會提出了汕頭建設的目標是“投入少,產出多,效益好。”

就這樣,在異常艱苦的條件下,汕頭人創造了當時的一個又一個奇跡,汕頭的環境也發生了巨大變化,昔日荒山沙丘,如今瓊樓玉宇。

在建設者的推動下,特區通水、通電、通訊,基礎設施配套日臻完善,這為特區進一步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汕頭特區利用華僑資源

1981年11月14日,汕頭經濟特區正式創立。從此,這片神奇的土地翻開了現代化建設的嶄新篇章,也邁上了上下求索破舊立新的光輝曆程。

與艱辛的建設相比,理論的責難一直是個大問題。並且,汕頭管委會領導劉峰、楊峰很快就發現,理論的責難,遠比設法在一片荒地上蓋起幾幢樓房來要難應付得多。

特區走的路是一條全新的路,許多問題,連他們自己也說不太清楚。

改革勞動用工製度,實行合同製。有人提出的質問就難住了他們:“既然外商可以解除工人的聘用合同,那工人階級的主人翁地位如何體現?”

按當時的看法,這可是個原則問題,非回答不可,想回避都回避不了。

情急之下,劉峰就想到了著名經濟學家許滌新,希望這個大經濟學家能夠給特區的建設問題解圍。

許滌新是汕頭人,此事當然是責無旁貸。然而麵對各種責難,純粹的理論也一時無法解決這個問題。因此,許滌新也隻好含含糊糊地解釋道:“因為特區是社會主義的特區,主人翁地位的體現,就因為你是社會主義特區的工人嘛。”

也許許滌新的解釋多少有些不嚴謹,但這裏更多的包含了一些無奈的成分。

就在請許滌新的過程中,劉峰和楊峰忽然茅塞頓開,一個新的想法誕生了:

無論國內國外,有名的潮汕人大有人在。“葉落歸根”的家鄉觀念是這些潮汕遊子的特點,如果由這些潮汕籍名人組成一個“特別參謀部”,肯定會讓汕頭的特區建設受益匪淺。

說幹就幹,在劉峰等人的關心下,很快汕頭經濟特區顧問委員會成立了,聘請21位香港知名人士為首批顧問。

成立之初,委員會共有77位國內外的老領導幹部、外交家、經濟學家、金融家、實業家、著名學者、社團領袖被聘為顧問。

汕頭顧問委員會中全是些大名鼎鼎的人物:莊世平、許滌新、梅益、肖灼基、湯秉達、陳複禮……僅聽這些響亮的名字,顧問委員會對汕頭特區建設的巨大作用就可想而知了。

在這個委員會中,作為主任的莊世平,其貢獻是巨大的。

莊世平,出生於廣東省普寧縣(今普寧市)果隴村。他的祖父輩創辦的“協裕批館”,業務遠及東南亞,在汕頭有“增裕銀號”,在曼穀有“勝裕興批館”,在檳城有“潮順興批館”,具有一定的影響。

在大陸改革之初,莊世平領導的香港南洋商業銀行突破極“左”思潮劃下的禁區,在中銀係統中率先自置香港德輔道中151號18層大廈,作為永久性辦公地點。

此後,莊世平又衝破條條框框,在中資銀行中,率先在香港及在國內發行信用卡,業務發展迅速。至70年代末,在香港13家中資銀行中,南洋商業銀行的實力由原來第三位躍為第二位,僅次於香港中國銀行。

1978年9月,莊世平擔任港澳同胞國慶旅行團團長,團員有李嘉誠、胡應湘、利銘澤、胡汗輝、廖瑤珠、馬蒙等香港各界知名人士,到北京等地參加國慶觀禮並參觀訪問。

從此,莊世平拉開了在改革開放新時期,動員港澳同胞和廣大僑胞支援祖國四化建設的帷幕。

1979年2月22日淩晨,在香港跑馬地的一間公寓裏,莊世平接到了廣東汕頭的電話。打電話的是時任廣東省委書記的吳南生。

在打電話前,吳南生剛剛向中央建議在廣東設立“出口加工區”。

吳南生從港澳報刊和海外經濟信息上得到靈感,要辦出口加工區,但是國內尚無先例,而且手裏沒有資料。吳南生緊急向莊世平求救。

熱心的莊世平欣然應允。

1979年3月中旬,莊世平就把通過各種渠道搜集的有關我國台灣地區出口加工區地區的全套資料,傳到吳南生的手裏。

同年的4月6日,莊世平又傳去菲律賓、新加坡、墨西哥、美國、斯裏蘭卡等國家創辦出口加工區的各類資料。

1979年,莊世平參與了廣東經濟特區政策法規的製定,並在特區組建之初,給汕頭提供了巨大的幫助。

1980年3月,中央正式批準成立“經濟特區”。莊世平又大膽建議轉讓土地使用權,解決了辦特區緊缺的建設資金問題,並且引發了國有土地的管理模式的新突破。

同時,在經濟特區正式成立後,莊世平以年邁孱弱之軀,每年多次蒞臨汕頭特區考察及聽取彙報、提出建議,為汕頭發展積極獻策。

汕頭管委會主任劉峰回憶起莊世平,非常激動。劉峰說:

莊老經常不辭辛勞地往來奔波於汕港之間,為特區建設提供了無數有關世界經濟動向和經濟性特區的資料。

他還針對特區的具體情況,係統地提出了有關引進外資聯合開發、引進外資、僑資銀行、開發商品房、成立特區駐港機構、建立特區顧問委員會等六個方麵的建議。

這些建議都成為完善特區建設的決策,一一落實並實現了。

在汕頭特區顧委會組建之初,汕頭方麵便聘請莊世平為顧委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