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更讓這位商人失望的是政府機構的辦事效率。當時,汕頭特區還沒有正式成立,為了考察一個小項目,他需要跑到廣東找有關部門批,而且被有關部門推來推去,一件小事,常常要跑10多個部門,耗下一兩個月才能辦成。

麵對這種情況,這位一腔回報家鄉的商人退縮了。

實行機構改革後,發展局的幹部又想到了這位商人,就委托汕頭顧委會的人想法聯係他。

顧委會的人聯係到這個商人後,這位商人搖起了頭,說道:“前幾年我考察過,太麻煩了。我還是在澳門很好經營我的生意吧。”

在顧委會的反複勸說下,這位商人又動心了,答應再次來汕頭看看。

得到這個訊息後,汕頭發展局趕緊派出專門人員和這位商人聯係,並為他的考察提供了各種便利。

看到發展局如此周到的服務,這個商人高興地說:“有了你們如此高效的服務,汕頭一定會有前途的。我一定會在汕頭投資的。”

很快,這位商人就在汕頭投資建立了一個大的服裝廠。接著,他又陸續投資了幾個企業。

像這位澳門商人一樣,在機構改革的推動下,很多國內外的商人都開始來到汕頭投資。汕頭特區改革初見成效

1981年11月14日,是一個深深印刻在汕頭人民腦海裏的日子。這一天,汕頭經濟特區正式創辦。

從此,汕頭與深圳、珠海、廈門一道,得改革開放風氣之先,立於時代潮頭,翻開了現代化建設的嶄新篇章。

11月14日,汕頭經濟特區管委會宣告成立之時,管委會隻有30多個工作人員。

在資金方麵更是可憐,市裏撥給的600多萬元,加上一輛破舊的吉普車,成為特區人全部的“家當”,資金缺乏問題非常嚴重。

為了解決資金緊張問題,通過積極改善投資環境、注重利用華僑資源等措施,特區政府在招商引資方麵取得了巨大成功。

經過特區建設者們幾年艱苦努力,在引進外資工作方麵取得一定成績。

1984年,汕頭引進外資出現第一個小高潮。據統計,1984年,累計利用外資簽定項目數為40宗,其中獨資經營的11宗,合資合作的24宗,補償貿易的5宗,合同利用外商投資額累計為33051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額為7793億美元。

在眾多利用外資的項目中,汕頭大學這個項目可謂是最具有重大意義。

很多年來,“粵東地區必須辦一所大學”,這是幾代潮汕人的夢想。

在改革之初,時任廣東省高教局局長的林川,帶領一個教育團前往香港考察,遇到莊世平,提出潮汕地區必須建立一所大學的想法。

莊世平認為,民族複興,最根本是教育,培養人才。因此,他對辦汕頭大學的想法非常支持。

1980年5月24日,經過多方努力,汕頭大學籌委會經廣東省委批準,宣告正式成立。時任省委書記的吳南生兼任籌委會主任,莊世平任籌委會副主任。

辦汕頭大學,這一曆史性工程正式啟動。勘察、選址工作隨之展開。

然而,辦一所名牌大學談何容易?首先龐大的資金從哪裏來?國家撥款?正是改革開放初期,“百廢待興”,國家撥款不可能,隻能是民間籌集。

為此,莊世平提出,可以在香港成立基金會,動員廣大華僑捐資建校。

隨後,莊世平與李嘉誠商討辦學事宜,想法不謀而合,他們之間的一次曆史性談話,促使辦汕頭大學的夢想成真。

李嘉誠說:“辦一所大學要多少錢?”

莊世平說:“大學像海洋一樣,多少錢都可投進去。我和吳南生先生商量過,第一期開辦費需要3000萬元。”

李嘉誠說:“3000萬港元夠嗎?”

莊世平說:“這已是不小的數目了。作為開辦一所規模不大的大學,也是可以的。至於以後要擴大發展,當然還需要更多的投入。”

頓了頓,莊世平又強調:“隻要有個良好的開端,會後繼有人的,將來一定會得到海外華僑、港澳同胞的響應。”

於是,李嘉誠當即拍板,捐贈港幣3000萬元,並說:“籌建汕大第一期工程就由我開頭吧。潮汕人遍布世界名地,豪商巨賈也不少。眾誌成城,集腋成裘,汕大一定能辦起來的。”

資金的問題解決了,選址的難題再一次被莊世平挑起。當時,從學校選址到校園設計,莊世平都全程跟進,出謀獻策。

汕大籌委會成立後,由吳南生和莊世平主持選擇校址,初步在汕頭選定三個地點:石風景區、市郊龍湖和浦桑浦山下。

1980年底,李嘉誠在莊世平陪同下,坐飛機直飛汕頭來勘址,最後確定在桑浦山下。

預定校址坐落在潮安、澄海、揭陽、汕頭市區交界處,離市區僅7公裏,背倚重巒擁翠的桑浦山麓,麵向廣闊的沃野平川。校內日月潭水庫,碧波蕩漾,鳥語花香;附近龍泉岩,泉水甘冽,常年叮咚。

早在明代嘉靖年間,這裏就是兵部尚書翁萬達的“翁公書院”。如今這裏依然故跡猶存,書香遠播。

這是一塊風水寶地,李嘉誠欣喜萬分,他對吳南生和莊世平說:“好,學校就建在這裏!”

李嘉誠又撥巨款,請香港最著名的伍振民建築師事務所進行總體設計,幾易其稿,經李嘉誠、莊世平多次指點、審閱,1982年初總體設計完成,拿回汕頭,征求各方專家、部門意見。

這個設計,格調高雅,氣勢磅礴,不僅使許多人讚歎,還引來一些議論。

較為集中的議論是,校園中央的主體樓群行政樓、教學樓、圖書館、食堂、學生樓等近10幢環形大樓,連成一體,樓下第一層一律作為空間走廊。

有人說這樣設計太浪費;有人說增加噪音,互相幹擾……對這些,莊世平深思熟慮,提出自己的看法:“設計時樓與樓間隔60米,中間是綠化庭院,這樣可以避免噪音影響;樓下為空間走廊,避免師生們日曬雨淋,還可以成為他們文娛活動和散步休閑的好去處。”

嚴謹周密的構思,得到了與會籌委、專家、各部門負責人的絕大多數讚同。

於是,吳南生拍板:“我看這個設計好,按李先生和莊老的意見修改後,可付實施。”

在建校過程中,莊世平和李嘉誠誌同道合,兩人相互的信任和友誼也與日俱增。

在李嘉誠致籌委會的一封信中,李嘉誠寫道:

昨與莊世平先生晤麵,藉審大學籌備工作進行情況。為使建校計劃及設備購置各項預算更臻完善起見,本人茲特自動建議將照原定預算全部大學建設費港元三千萬元增加百分之五十共為四千五百萬元。上述捐款,配合籌備需要,每次調動當接獲莊世平先生通知七日後當即如數彙上。

在過去籌備期中,歉以事備紛如,未克參加實際工作,但或有需本人效勞之處,敬煩由莊先生轉知,自當悉力以赴。

這封信字裏行間,跳動著李嘉誠愛國愛鄉的赤子之心,也展示著他對莊世平的重托和無比的信任。

於是,很快,一筆筆巨額資金源源注入籌委會。莊世平全程跟蹤、全程服務,使每一筆捐款都落到實處,發揮最佳的效應。

因此,人們都說,莊世平實際上扮演的是汕大建設執行總監的角色。

汕頭大學第一期工程總麵積126萬平方米,1984年元旦舉行奠基典禮,1986年竣工。

整體建築,除體現民族傳統,潮汕特色,還洋溢現代氣息和時代精神,被國務委員穀牧和著名詩人趙樸初分別譽為“全國高校之花”和“世外桃源現代家”。

隨著汕大工程大規模展開,李嘉誠對汕大的捐贈,成倍甚至呈幾何級數增長,1989年達57億港元;1997年底,達12億;2001年,達18億;以至已逾23億!

這顯示出,商界巨人李嘉誠要把汕大建成中國和世界一流大學的決心。這其中,也傾注了莊世平的大量心血和無盡深情。

1987年2月10日,汕頭大學成立第一屆校董會,在此次會上,李嘉誠為名譽主席,吳南生任主席,莊世平任副主席。

汕頭大學校董事會的成立,就是中國教育管理體製的重大改革和突破。

莊世平、李嘉誠、吳南生等又多次討論、審議《汕頭大學校董會章程》,幾易其稿。1987年2月11日獲校董會通過,該年11月4日獲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

依托李嘉誠巨額的資金支持,汕頭大學在創辦之初就有了得天獨厚的優勢,硬件建設和環境堪稱一流,僅僅20多年間,汕頭大學就成為可以與很多國內名校相媲美的高校。

麵對汕頭大學的成就,人們感歎:如果沒有特區的成立,如果沒有政府好的引資政策,汕頭大學是不可能取得如此巨大成功的。

除了引資於教育領域,經濟建設領域的引資、合資也逐漸多了起來。

1980年11月,汕頭經濟特區發展公司與香港正大國際投資公司合作,興辦了特區第一家中外合作企業,即汕頭地毯廠。

一開始,該廠先在市區租用廠房試產,1983年9月,龍湖加工區廠房竣工後,汕頭地毯廠遷入特區,開始正式投產。

汕頭地毯廠有固定資產200萬港元,注冊資本250萬港元,廠房麵積4056平方米,工人160人,並擁有從美國、日本、香港引進的地毯織造機、手提織針機等生產設備,從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地進口原料,從事各種手織或機織膠背地毯。

雄厚的實力使汕頭地毯廠的產品很受歡迎,產品銷往日本、歐美、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少量內銷。

也正因於此,汕頭地毯廠是汕頭特區首家產品出口型的工業企業。

1984年1月1日,由汕頭經濟特區商業服務公司與香港文泰利公司,合資經營的汕特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龍湖商場有限公司正式開業。

龍湖商場坐落於汕頭經濟特區南部,麵積1300多平方米,是一家綜合性商場。

龍湖商場實行“特事特辦”,開展商品寄售、代銷等業務活動,主要接待前來汕頭市的外賓、華僑、台灣同胞、港澳同胞和特區的幹部職工。

1984年9月,特區物資公司等與湖北大冶鋼廠黃冶公司等合資興辦的汕冶拆船軋鋼聯合總公司成立。

該公司總投資600萬元,有雄厚的技術力量,迅速成為汕頭特區首批技術密集型企業。

通過招商引資,特區的“窗口”作用和內地特別是潮汕地區經濟發展中的潛在優勢相得益彰,互補互利,不僅促進了汕頭特區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帶動了潮汕地區乃至更廣泛的內地的經濟的發展。

到1984年底,特區區域擴大前,汕頭特區的工業已建立起一定的基礎,這為汕頭特區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