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三、深化改革
●鄧小平又說出:“特區成為開放的基地,不僅在經濟方麵、培養人才方麵使我們得到好處,而且會擴大我國的對外影響。”
●張一弓感慨地說:“廠子改革後,我們都沒有下崗,而且單位效益提高了,我和愛人的收入也提高了。”
●林興勝還鏗鏘有力地說道:“經濟特區在建立外向型經濟體係中應該起示範作用!”
● 深化改革中央深化經濟特區改革
1984年春節前後,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到南方的深圳、珠海、廈門3個特區進行視察。
在視察中,鄧小平對建設經濟特區的政策和3個特區獲得的建設成就,都給予了充分肯定。
同時,鄧小平給經濟特區題詞:
把經濟特區辦得更快些更好些。
1984年2月,鄧小平回到北京後,就和中央幾位領導同誌座談,討論進一步辦好經濟特區和進一步開放沿海港口城市的問題。
鄧小平對大家說:“這次我到深圳一看,給我的印象是一片興旺發達。”
鄧小平認為,特區成為開放的基地,不僅在經濟方麵、培養人才方麵使大家得到好處,而且會擴大我國的對外影響。
鄧小平還把經濟特區的作用概括為:“特區是個窗口,是技術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識的窗口,也是對外政策的窗口。”
鄧小平還對全國對外開放工作提出了重要意見,他指出:
我們建立特區,實行對外開放政策,有個指導思想要明確,就是不是收,而是放。
鄧小平的講話,進一步統一了全黨思想,澄清了當時社會上對辦經濟特區的某些疑慮,明確了特區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和功能,對堅持實行開放政策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1984年2月底,為了貫徹鄧小平1984年春視察深圳、珠海、廈門3個經濟特區的題詞和講話精神,加快汕頭經濟特區建設步伐,由穀牧主持召開的國務院經濟特區工作聯合辦公會議,專門討論特區問題。
經過討論,決定由廣東省人民政府通盤研究。會議提出:
為了便於今後管理廣澳灣外商獨資石油化工聯合企業,以及今後陸續興建的其他外資企業,廣澳灣可考慮劃為汕頭特區的一部分,這個問題和汕頭特區為引進農業先進技術規劃的農業區是否劃入特區問題,都由廣東省人民政府通盤研究,征求各方麵的意見,提出調整汕頭經濟特區區域範圍的方案,上報國務院審批。
根據這一精神,汕頭市委、市政府組織有關部門的領導幹部、工程技術人員進行研究,並聽取了省政府派出的經濟特區規劃評議組的意見,製定出調整汕頭經濟特區區域範圍的方案。
4月18日,汕頭市委、市政府召開汕頭市經濟工作會議。此次會議是貫徹落實黨中央進一步實行對外開放重大戰略決策,加快汕頭經濟建設步伐的一次重要會議。
在此次會上,代表們聽取了沿海部分城市座談會的傳達,認真學習中央領導同誌的重要指示。
會上,汕頭市委副書記、市長程春耕代表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珍惜有利時機,充分運用中央給予的特殊政策,大鼓幹勁,急起直追,放開利用外資、引進先進技術步伐,千方百計加快我市經濟的發展”的要求。
與會代表普遍反映,鄧小平同誌關於實行對外開放政策不是收而是放,對沿海部分城市進一步開放的重要指示,是繼興辦特區之後,我國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又一新的重要步驟,其意義十分深遠。
最後,到會代表紛紛表示,要堅決擁護中央領導同誌的重要指示,深刻領會中央這一戰略決策的重大意義,按市委的步驟,放開膽子,放開步伐,更自覺地貫徹對外開放政策,建設好汕頭經濟特區,決不辜負中央的期望。
5月23日,汕頭市委向廣東省委、省政府,上報《關於調整汕頭經濟特區區域範圍的請示報告》。
8月2日,廣東省政府組織有關部門組成的汕頭經濟特區規劃評議組,對汕頭經濟特區區域調整方案進行實地勘查和評議。在充分考慮汕頭發展的需要和反複征求各方麵意見後,將方案上報國務院。
11月29日,國務院以[1984]國函字167號文件,正式批準汕頭特區對區域範圍作適當調整。
調整後的汕頭經濟特區分為兩片,共526平方公裏。具體包括:
龍湖片226平方公裏,廣澳片30平方公裏。把原定給汕頭特區的農業(控製)區和港口(預留)區及準備舉辦石油化工聯合企業的廣澳片正式劃歸特區。
汕頭特區區域的擴大,標誌著汕頭特區從16平方公裏的工業加工區模式中解脫出來,開始朝著工、農、商、貿、科研、旅遊等各業的綜合性經濟特區的方向發展。
從此,汕頭特區的舞台更大了,天地更廣闊了。汕頭外引內聯促發展
1984年12月10日至11日,汕頭市政府和汕頭特區管委聯合召開內聯工作會議。
此次會議主要討論如何充分發揮特區優惠政策的優勢,發展特區與市區、潮汕各縣(市)的橫向經濟聯合;如何運用“龍頭”、“龍尾”政策,將特區的對外開放和優惠政策與內地的資源、資金、技術優勢有機結合,以更好地發展特區與內地的經濟。
最後,會議討論並製定了《汕頭經濟特區內聯企(事)業若幹問題的暫行規定》。文件在稅收、土地征用費、廠房租金等方麵實施一係列優惠措施,調動內地到特區辦企業的積極性。
1986年1月,汕頭特區召開第二次內聯工作會議,總結了特區辦內聯企業的成績、經驗,討論修改了《汕頭經濟特區內聯企(事)業若幹問題的暫行規定》,給予內聯企業在稅收、收費標準、外彙調劑等,均與特區直屬國營公司享受同等待遇的政策。
同時,會議還提出了“以中小企業為主,著重發展精、小、輕、新的產品”的指導思想,提出了“爭取內聯企業產品出口比例在60%以上”的要求。
當年3月,汕頭特區管委會以汕特委[1986]34號文公布了《汕頭經濟特區內聯企(事)業若幹問題的暫行規定》。
在特區內引外聯政策的激勵下,汕頭在引進外資與聯合國內企業方麵取得了巨大突破。
在引進外資方麵,到1990年,汕頭共引進外資174項,協議投資額為177億美元,其中有34家“三資”企業,其產值在1000萬以上。
在這些外商投資企業中,一些規模較大、效益較高的企業已陸續形成,不少企業發展成為特區乃至全國骨幹企業。
1985年,由澳門僑商鄭士彥、鄭士楷兄弟獨資興辦的汕頭特區首家外商獨資陶瓷生產企業,特區華達寶陶瓷製作廠有限公司成立了。
成立之時,公司注冊資本就有800萬港元,員工176人,廠房麵積隻有2028平方米。
公司成立後,在汕頭外引內聯各項優惠政策的推動下,公司取得了快速的發展。
至1990年,公司廠房擴大至34萬平方米,增加了1576倍,職工總數增至2127人,增加了111倍。
不久,公司注冊資本增加到1200萬港元,並與建業陶瓷公司協作,興辦了建華陶瓷工業有限公司。
在內引外聯政策引導下,汕頭有些外資企業還從單一企業,發展為集團性企業。錦榮企業有限公司就是一個例子。
1989年底,錦榮企業有限公司先後在汕頭特區投資興辦5個企業,逐步形成企業集團。
錦龍織染製衣有限公司,在創辦成衣、織染廠的基礎上,1990年又辦起洗水廠,投資總額超過1億港元,還投資15億港元,興辦起真絲織造廠、織染廠、洗水廠、製衣廠配套,從而使錦龍織染製衣有限公司成為國內規模較大的真絲成衣製造基地。
與錦龍公司一樣,1987年創立的春源鞋業集團,至1993年已發展成為擁有11家公司,23家生產廠,員工達4000多人的企業。
春源鞋業生產的“托比”等名牌鞋產品和高檔雨衣,在國內外市場贏得眾多客戶。
集團董事長林顯利還眼光獨到地開創國內高等學府與外商企業聯合辦學的先例,辦起了華南理工大學成人教育學院春源分院,以提高員工的素質。
在逐步積累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的基礎上,汕頭特區通過修訂產業政策和行業結構規劃,注意做好外資引進篩選工作,引導外資投向。
在汕頭特區政府的正確引導下,汕頭外商投資企業逐步從服裝、塑料等勞動密集型行業,開始向電子、機械、高檔食品、化工等技術密集型行業轉變,湧現出如華星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寶麗有機玻璃有限公司、龍程電子有限公司、華享電子陶瓷器件公司、東京電子元件有限公司等一些技術檔次較高的企業。
1989年3月,寶麗有機玻璃有限公司成立。
這是一家由汕頭特區建設總公司與香港登豪實業有限公司興辦的中外合作企業。
寶麗有機玻璃有限公司安裝的第一條有機玻璃線采用鑄模生產方式,較之國內普遍使用的壓塑方式更科學,且耗能較低,能生產紅藍黃等10多種不同顏色的產品及不同厚度規格的板材,產品大部分銷往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