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華星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這是台灣憶華電機公司通過香港敏來實業有限公司投資創建的大型高科技電子企業。
公司位於汕頭經濟特區發祥地的龍湖區,總占地麵積60畝,現代化配套廠房156萬平方米,投資總額達2250萬美元。
公司致力於從事數字家電、個人電腦以及周邊設備、通訊器材等高科技產品的研發生產,出口產品暢銷歐、美洲及東南亞各國。
公司以“誠信、負責、創新、務實”為經營理念,積極吸收培養高科技人才,引進最新的企業經營管理知識、先進的專業生產技術和一係列自動化設備,發揮外資企業優勢,與台灣、日本等高科技同行進行交流合作,了解世界市場的潮流趨勢和消費需求。
從1990年建廠以來,研發生產規模日益擴大,現日產能衛星接收器2200台、個人電腦1000台、小型電子遊樂器2000台套,年產值均超億元人民幣。1999年度產值更達36億元人民幣,並曾獲得“全國500家大型外資企業”、“廣東省民營科技企業”等殊榮。
為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提高產品競爭能力,公司先後申請並獲得挪威船級社國際標準組織DNVIS0-9002、中國商檢局CCIBIS0-9002認證,以及歐共體組織TUV產品安全規格等國認證。
1999年4月,公司引進國標準組織IS0-14000環境管理體係,關注環境保護問題,最大限度降低對環境的汙染及資源的浪費,並已初見成效。
華星科技通過自身不斷完善、改進、提升,致力於建設成一個世界級的永績經營企業。
在發展“外引”的同時,內聯的發展也取得了不少成就。
在內聯方麵,汕頭特區的具體做法是“借雞下蛋”,以補償貿易的方式引進資金和設備,加快內聯企業發展生產的步伐。
1985年8月,汕頭內聯企業水產養鰻聯合發展公司成立後,利用特區政策,以補償貿易的方式先後利用外資20億日元,從日本引進烤鰻生產線及配套設備,興建烤鰻廠。
烤鰻廠成立後,僅用93天的時間,就建成一條具有80年代先進水平,年產1000噸的全自動烤鰻生產線,生產烤鰻每年出口值1100多萬美元,產品填補了廣東省食品加工的空白。
與此同時,烤鰻廠還引進年產5000噸鰻魚飼料的機械設備,興建鰻魚飼料廠和在區外投資建立鰻魚養殖基地,配套完善出口生產體係。
在發展內聯企業時,汕頭特區還親自牽頭,組織內聯企業,將引進國內科研機構的科研成果與利用外資相結合,開發新產品。
汕宇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是汕頭特區發展總公司與國家航空航天部空間技術研究院合資的企業。該企業技術力量較強,在衛星通訊、衛星電視、視聽工程等領域有較強的研製設計能力。
1985年11月,汕宇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設計安裝了廣東省第一個衛星電視地麵接收站,可接收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馬來西亞等7個國家的電視節目。當時,這一成果在國際上也處於先進行列。
通過外引內聯,汕頭的企業獲得了飛速發展,一批先進的高科技企業,開始在汕頭逐步強大起來。汕頭推進老企業改造
1984年,汕頭特區深化改革後,對老企業的改造也提上了汕頭特區政府工作日程。
麵對老企業經營困難的局麵,汕頭政府充分運用中央關於利用外資改造老企業的有利政策,加快汕頭市老企業的改造步伐。
同時,汕頭特區在發展同內地的經濟聯合時,還十分注重做好市區老企業的改造嫁接工作。
在汕頭特區政府的支持下,市區不少國營企業通過利用外資,引進資金、先進技術和設備,開拓了外銷渠道,重新煥發出生機活力。
汕頭麻紡織廠原是一家瀕臨倒閉的國營企業,當時,整個廠效益低下,很多工人發不出工資。在汕頭改革老企業的推動下,汕頭麻紡織廠積極按照特區政府的要求,開始尋求突破。
經過多方協商,汕頭麻紡織廠利用該廠現有廠房和部分場地,與相關經濟實體開辦了7家中外合作企業和外商獨資企業。
通過合作,汕頭麻紡織廠吸引外資6594萬美元,從此,汕頭麻紡織廠的麵貌發生了巨大變化,生產能力和經濟效益都獲得了很大提高。
改革後,汕頭麻紡織廠合作開辦的7家企業生產的鞋類、文具用品,金屬日用品和洗水服裝開始暢銷,企業也很快實現扭虧為盈。
汕頭肥皂廠也是一家老牌企業,該廠原投資175萬元,從國家有關部門購進一條日本產的化妝品生產線,其規模很大。
然而,由於種種原因,汕頭肥皂廠卻長期無法使該生產線充分發揮作用,產品打不開銷路。
具有先進生產線和很大生產規模的企業卻得不到快速發展,這令汕頭肥皂廠的領導和員工都非常著急。
汕頭特區政府推動老企業改造的政策,喚起了汕頭肥皂廠領導層的思路。於是,對企業進行改革變得格外迫切起來。
1990年,汕頭肥皂廠與香港南源貿易有限公司、特區進出口公司三方合資,成立了汕頭經濟特區南源日用化工有限公司。
在新成立的公司裏,汕頭肥皂廠以設備和廠房作價為股本投入。
南源日用化工有限公司成立後,公司的產權結構發生了變化,管理模式、文化氛圍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在新的環境下,公司的效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公司成立不久,企業生產的“永芳”係列化妝品開始馳名東南亞,並給公司帶來了滾滾利潤。
在“永芳”暢銷的同時,公司的效益也得到大大提高,僅1991年,該公司產值就達到1200萬元,上繳稅收210多萬元。
在推進老企業進行改造時,汕頭特區政府還以“大手筆”推進一係列老企業進行改造。
1985年創辦的汕頭經濟特區美藝發展公司,是汕頭特區企業發展公司與汕頭市二輕部門的內聯企業,專營潮汕工藝美術品。
美藝發展公司是以汕頭市眾多老企業改造起來的一家公司,它包括美術繡品廠、繡衣廠、木雕廠、金屬工藝廠、珠繡工藝廠、手帕工藝廠等。
以眾多老企業為依托的美藝發展公司,通過引進外資和先進的技術、設備,對老企業進行改造、扶植、組織生產、原材料供應、產品銷售出口等“一條龍”服務,使老企業煥發了青春。
經過改革,眾多老企業在新公司的領導下,員工的積極性得到了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獲得了提高。僅1988年,汕頭美藝發展公司就為國家創外彙1500多萬美元。
同時,新公司的成立,還使很多即將下崗的工人獲得了繼續工作的機會。
一個叫張一弓的員工感慨地說:“沒有實行改革前,我和愛人都要下崗了。我們倆都是快到50歲的人了,下崗後怎麼就業真讓人發愁。廠子改革後,我們都沒有下崗,而且單位效益提高了,我和愛人的收入都提高了。這真是令人興奮的一件事啊。”
在汕頭推進老企業改革中,還有一大批老企業,如汕頭毛織廠、汕頭化纖棉製造廠、粵華織染總廠等實現了改革。到1991年,汕頭經濟特區新批準成立的“三資”企業387家中,屬於老企業嫁接改造後的外資企業就有46項,占118%。
汕頭老企業改造的成功,既有重大的經濟效益,又有巨大的社會效益,它為汕頭特區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基礎。汕頭注重發展創彙農業
1991年10月,金秋的季節使汕頭變得格外美麗。就在這個收獲的季節裏,國務院總理李鵬來到汕頭視察工作。
在汕頭視察時,李鵬專程來到汕頭鰻聯公司參觀訪問,並高興地在該公司揮毫寫下“發展出口創彙農業”、“希望汕頭鰻聯為國家多創外彙、為地方經濟多做貢獻”的題詞。
一個日理萬機的總理前來參觀,並為其題詞,這是對該公司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肯定。
當然,汕頭鰻聯公司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自然離不開汕頭“依托潮汕腹地,發展創彙農業”的政策。
1984年,汕頭特區區域擴大後,汕頭特區在堅持興辦工業為主的同時,努力發揮汕頭特區的優勢,繼續大力發展創彙農業。
為使汕頭特區農業真正依托潮汕腹地,以求在更大規模和更高層次上得到發展,特區管委會在創彙農業布局上,采取了三個方麵的對策:
首先,是特區內外聯合,建立兩個層次的創彙農業生產基地,形成兩個生產圈。以特區大農業專業公司為核心層,在區內建立生產基地和加工實業配套的小生產圈。當特區區域擴大後,特區管委會將原農業發展聯合公司一分為三,成立了農業、水產、土畜三個直屬國營公司,以加強對農業生產、產品加工和出口創彙等方麵工作的統籌管理和進一步優化農業產業的內部格局。
其次,是特區內外聯合,形成既能發揮“窗口”作用,又能利用腹地優勢的內聯農業企業群,使特區內外揚長避短,優勢互補,聯合方式包括合資、合作以及內地企業獨資經營三種。三種方式的聯合都要求在特區內辦有經濟實體,不能搞單一的純貿易。
再次,是引進國外資金、技術、設備,興辦“三資”農業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