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過去傳統農業自然經濟重產輕銷、生產與流通脫節,嚴重製約農業商品經濟發展的現象,汕頭特區在製定創彙農業發展戰略時,根據潮汕農村勞力資源豐富和勞動力素質較高這些特點,重點扶持若幹個農產品出口生產基地,使其形成從種養到加工出口“一條龍”的外向型經濟體係。並逐步形成一批以公司為“龍頭”,生產、銷售“一條龍”的貿工農一體化創彙集團企業,並且很快初具規模。
在特區政府這項政策的支持下,很快,特區農業發展聯合公司、特區養鰻聯合公司、特區海洋漁業公司等一大批農業龍頭公司成立了。
汕頭特區水產養鰻聯合發展公司創建於1986年8月,原屬汕頭市農委在特區的全民所有製內聯企業。
養鰻聯合發展公司初創之時,隻有9個人,而資金也隻有9萬元。
公司成立後,鰻聯遵照汕頭市委大力發展農業大商品經濟的精神,充分利用潮汕沿海鰻魚資源豐富的優勢,發揮特區“窗口”作用,開始了艱苦的創業過程。
創業之初,公司明確提出“技術在國外、資金在國外、市場在國外”的經營方針,以補償貿易方法,開始從日本引進資金、烤鰻生產線、養鰻技術,建設現代化養鰻場和養鰻廠。
技術、資金引進後,公司又采取自營、聯營和發外飼養等方式,通過對汕頭沿海鰻苗和腹地良好的水質資源、地下溫泉等綜合開發和利用,在潮汕各地興辦養鰻場,使整個鰻魚生產過程形成了包括生產、科研、加工儲運、銷售、信息谘詢等較完整的體係,做到生產、加工、出口“一條龍”。
就這樣,一個集約化、社會化、現代化的鰻魚養殖、加工出口生產體係形成了。
先進的經營方式給公司帶來了巨大的效益,至1992年底,鰻聯的固定資產總值近15億元,擁有養鰻場34家,烤鰻廠3座,鰻魚飼料廠1座,紙箱包裝廠1座。
同時,養鰻聯合發展公司還組建了全國第一家鰻魚養殖研究所,成立了貿易發展公司、實業發展公司等12家經營、服務機構和揭陽、饒平、惠來等3家分公司。
汕頭鰻聯公司自成立至1992年,已出口創彙1億美元,連續3年烤鰻出口量占全國出口總量的三分之一。
公司主要產品“金龍牌”烤鰻,“鰻聯”牌飼料,分別榮獲1992年首屆中國農業博覽會金牌獎和銅牌獎。
同時,“金龍牌”烤鰻是當時我國唯一在日本最大的超級商場大榮公司所屬幾百家超級商場公開掛牌銷售,且深受消費者歡迎的品牌。
和汕頭鰻聯相類似,汕頭大洋公司也是一個農業創彙公司。
汕頭大洋公司,是在原汕頭海洋漁業公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大型綜合性國營企業。
1992年春,在鄧小平南方講話精神鼓舞下,在汕頭市委的鼓勵下,公司決定把擴大速凍果蔬項目的生產規模當作集團的一大項目來抓。
決策作出後,大洋公司一方麵在保持原來生產線繼續運行的同時,騰出82畝土地進行整體規劃,用以發展速凍果蔬、脫水果蔬、果蔬飲料和調整食品等果蔬用係列的廠房。
另一方麵,公司又籌集資金近4000萬元,引進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凍結器和製冷壓縮機,裝備時產3噸的生產線。
1993年底,新的生產線投入使用後,僅試產10個月,產值就達305萬美元,創彙220萬美元。
與此同時,公司認真借鑒汕頭地區前幾年辦生產基地的經驗,促進生產基地的建設。
在果蔬加工等農業“龍頭”企業帶動下,在公司引導和促進農村在聯產承包經營責任製的基礎上,逐步走集約經營、規模效益的路子,推動潮汕地區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發展。
在大洋公司的推動下,1989年,揭東縣每年種植竹筍2500至3000噸;1994年,則種植竹筍8000噸至9000噸,其中50%左右被大洋公司用做生產原料,產品暢銷歐、美市場。
汕頭大洋集團公司還十分注重以市場為導向,發揮集團綜合優勢,創辦粵東地區大型農產品加工基地。
公司成立以來,十分重視和堅持新產品的開發工作,先後研究和開發了一批大宗、優質、高值的產品,形成了以蘑菇、竹筍、荷蘭豆、混合蔬菜、馬蹄、韭菜、毛豆、烏木耳、青刀豆、蒜米等產品為主幹的30多個產品構成的體係。
1993年以來,公司先後打通了日本和美國的銷售途徑,使產品固定銷往歐洲、日本、美國市場。
至1994年,公司已達到時產45噸速凍果蔬生產能力,初步形成農、工、貿、科技一體化的農業“龍頭”企業的雛型,既促進潮汕地區“三高”農業的發展,又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受到中央和省、市各級領導同誌的肯定。
由於汕頭特區采取有效的創彙舉措,從而使特區農業得到迅猛發展。
從1984年至1991年,特區農業出口創彙達114億美元,僅1991年農業就達19億美元。
農業出口創彙成為汕頭特區對外貿易的重要支柱,它為特區和沿海地區發展外向型農業,探出了一條新路子。汕頭積極加強黨的建設
1984年以後,特區的麵積擴大了,汕頭特區的管理任務也加大了。在特區注重抓經濟的過程中,特區黨委還積極推動各級黨組織建設。
在特區黨和政府的推動下,很多企業都建立了黨支部,這為特區的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華達寶陶瓷製作廠有限公司,是澳門恒輝陶瓷實業有限公司鄭氏兄弟在汕頭創辦的獨資企業。自1985年開業以來,公司一直努力探索在特殊環境中開展黨的工作的新路子,把黨的工作滲透到日常工作中,從而增強了黨支部的凝聚力和戰鬥力,促進了企業的發展。
在黨支部成立之初,黨支部人員就認識到,在外商獨資企業中開展黨的工作,根本目的是發展生產,辦好企業。這是黨支部和外商之間在認識和利益上的共同點,也是黨支部工作的出發點。
多年來,黨支部把黨的建設融合在這一共同點上,積極主動地開展黨支部工作。
公司黨支部成立時,僅有3名黨員,力量薄弱,不利於開展黨的工作。特別是生產一線的黨員少,也不利於帶領群眾發展生產。
於是,黨支部就利用協助外商招聘員工的機會,在特區和市區四處物色,想方設法把那些在技術上、業務上能適應需要,又是黨、團員的人選招聘進公司。
經過努力,6年後,黨支部就發展新黨員15名,而且這些黨員大部分已成為管理和技術骨幹。
與此同時,黨支部又著手組建公司工會和共青團組織,把工會積極分子和團員吸引到黨組織的周圍。
在發展黨員的同時,公司黨支部認識到,隻有樹立黨員在工作中的模範形象,才能爭取到外商的理解和支持,這對黨組織的發展非常重要。
為此,黨支部要求每個黨員,一定要帶頭艱苦奮鬥,清正廉潔,密切聯係群眾,搞好勞資關係,用努力辦好企業的模範行動,爭取公司外商對黨支部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在公司組建初期,為按時交貨,常常需要半夜裝卸貨物。麵對普通員工不願半夜工作的情況,黨支部及時號召黨員行政幹部帶頭跟班,以保證及時交貨。
1986年5月5日,公司陶瓷倉庫發生火災,黨支部組織帶領全廠職工奮勇撲滅了大火。
火災過後,黨支部立即號召廣大職工恢複生產,力爭奪回損失。
就這樣,在黨、團員的帶動下,經過全體職工努力,災後第三天便恢複了正常生產。
外商聞訊從澳門趕到汕頭,當他們了解到是黨員帶領工人奮勇撲滅烈火,並目睹企業很快恢複生產時,非常受感動。
作為工人階級的政黨,作為工人的主心骨,協調勞資關係,維護職工合法權益,也是黨支部的一項重要工作。
當時,外商在企業管理上有一套嚴格的措施和製度,公司黨支部積極幫助外商修改和製訂了適合公司具體情況的管理製度,做到既支持外商從嚴治廠,又注意維護職工合法權益。
企業投產初期,由於製度不太完善,有些工人為追求高收入,隻顧數量,粗製濫造。
黨支部知道情況後,及時協助外商完善了管理製度,使產品質量大為提高。
在1989年盛夏季節,黨支部動員職工戰高溫,奪高產。同時,又建議外商改善工作條件,從而調動了職工的生產積極性。
經過黨支部的工作,企業勞資雙方關係越來越融洽,公司職工遵守勞動紀律,刻苦鑽研技術,熱愛企業的風氣逐步形成。
在公司的日常生產中,黨支部努力把黨的工作任務貫穿於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中,積極支持公司各項工作的開展。
企業創辦初期,由於缺乏生產管理經驗,開業僅3個月便虧損58萬元。
麵對困境,黨支部大力支持外商改革工資分配形式,並采取多種形式在職工中宣傳,使新的工資分配形式順利實行,扭轉了企業虧損局麵。
企業創辦第四年,外商針對企業發展之後生產經營中出現的一些新問題,給全廠中層以上管理人員寫了一封公開信。信中提出:
公司的興衰存亡既與你息息相關,也依賴你的大公無私、敬業愛業的精神去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