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黨支部利用這個機會,結合職工中存在的臨時雇傭思想及浪費嚴重等問題,在職工中開展了“愛我企業”的職業道德教育,號召全體員工同舟共濟,奮力拚搏,把企業辦得更好。

外商對此十分讚賞,投資辦廠的信心更足了。

後來,公司成立董事會,有兩名黨員入選為董事,參與企業的重大決策。

麵對中外雙方出於各方利益考慮可能會出現的各種矛盾,黨支部深刻認識到,建立中外雙方真誠合作的人際關係,是保證黨的工作順利開展的重要保證。

為此,黨支部特別重視向外商和職工宣傳建立新型勞資關係,增進與外商的感情。

1989年春夏之交,受當時國內外形勢的影響,不少在汕頭辦廠做生意的外商紛紛棄商而走。

在這種情況下,為使外商放心,黨支部成立了安全生產監察部,黨支部書記親任部長,兩名支委任副部長,負責對全廠安全生產和保衛工作的指揮。

同時,黨支部還組成66人的護廠隊伍,15名黨員全部參加。

這一期間,職工堅守崗位,出勤率達97%以上,生產正常進行,公司秩序井然。

看到黨支部卓有成效的工作,外商對此十分激動,他們對黨支部的人員一再表示感謝,並明確表示,在以後的工作中,一定大力支持黨支部的工作。不斷完善汕頭市場機製

1984年,特區區域擴大後,特區一直不斷深化各項改革,其中完善市場機製,就是深化改革的一項重要工作。在完善市場機製的過程中,完善人才市場機製,一直是汕頭特區政府的主抓工作。

汕頭在改革之初,傳統的“統分統配”人事製度,製約了人才的自由流動,因而大大限製了特區各項事業的開展。

建立特區人才市場,運用市場機製調節人才供求關係,以適應特區建設規模日益擴大和產業結構不斷變化的需求,是特區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

為此,汕頭特區於1988年3月批準成立特區人才智力服務公司,由其組織和管理特區人才市場。

特區人才服務公司成立以後,以外商投資企業為主要服務對象,采取人才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的方式,建立個人擇業、企業選聘、社會化管理“三位一體”的管理模式。

公司的做法是溝通人才信息渠道,建立“人才儲存庫”。同時,開展人才“交流調動”服務,實現了人事管轄權和使用權的分離。

在1987年以前,特區中外合資、合作經營企業聘用在職專業人才,一直沿襲國營企業的調配方式和管理方法,由中方單位接收人事檔案和行政關係,享受中方單位福利待遇,保留編製,派入合資、合作企業工作。

這種做法往往導致合資、合作雙方在人事問題上的扯皮,而且中方單位還長期背上“包袱”,解除合同的人員也難以消化,更助長了專業人員的“鐵飯碗”思想,無法體現“三資”企業的用人自主權。

建立人才市場之後,凡受聘於特區“三資”企業的在職幹部、工人,一律由人才公司交流調動。

人才公司與聘用單位、受聘者三方簽訂“調動合同”。人才公司主要承擔專業人才的社會管理職能,實施人事管理權,包括負責保管人事檔案、辦理檔案工資的調升、轉正定級、職稱評定、出國政審、簽訂“聘用合同”、調解雇用雙方的關係等。

汕頭特區人才智力服務公司成立以來,運用市場機製調節人才供求關係,發揮了積極作用,受到了各方麵的好評。

當時,汕頭英華精密電子工業公司是一家合資企業,資金雄厚,設備先進,但由於缺乏技術人才,產品質量上不去。

了解到這種情況後,人才智力服務公司總經理從特區人才公司,一次就挑選了36名專門人才,安排去英華精密電子工業公司擔任該公司工程師、車間主任、技術主管等職務。

隨著這36位技術人員的到來,英華精密電子工業公司人才緊缺的問題解決了,產品質量提高了,公司效益獲得了較大的提高。

英華精密電子工業公司總經理高興地說:“人才公司既方便了企業,又避開了人情關係的幹擾。這真是太好了。”

此後,英華精密電子工業公司又與人才公司預約建立長期的人才供求關係。

人才市場的建立,不僅使很多企業受益,一些人才也從中享受到了巨大的好處。

張華原是汕頭一個小企業的普通工人,通過業餘時間的自學,張華學會了一些電腦操作知識。

但是,在張華所在的小企業裏,他的電腦知識根本用不上,張華也就隻好在單位做一個普通工人。

有知識卻沒有用武之地,一直是張華比較痛苦的事情。為此,他通過各種關係,希望能調到一家外資企業裏從事電腦工作。

然而,在當時的人事製度下,張華的願望根本就無法實現。

人才公司成立後,張華通過人才公司,終於進入他羨慕已久的那家公司。

每天悠閑地操作著電腦,拿著比原來高出3倍的工資,張華高興地說:“真是非常感謝人才公司,感謝汕頭政府對人才市場的改革。如果沒有這些,我真不知道我辛苦學的電腦知識,能否找到適用的地方。”

人才公司的作用是巨大的,在其成立3年中,先後為140多家“三資”企業提供專業人才700名。其中,到“三資”企業擔任了總經理、廠長、車間主任、工程師或技術主管職務的有136人。

在完善人才市場的同時,汕頭還積極建立技術市場。

為此,汕頭特區政府按照《廣東省科技市場管理規定》的精神,抓好技術合同的登記、管理和《技術合同法》的學習和宣傳,並且做好技術商品經營機構的管理和審批。

汕頭特區技術市場的興起和發展,對於推動特區企業技術進步,發展經濟特區,促進特區科技體製改革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提出發展外向型經濟

1985年2月,在改革開放的另一個前沿陣地深圳,一場關於特區工作的座談會召開了。

主持這次座談會的是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務委員穀牧。

在此次會議的總結講話中,穀牧強調:

在新的形勢下,特區應在繼續完善投資環境的同時,把重點轉向增加工業生產、積極擴大出口創彙方麵來。新上的外引內聯企業都要按此精神審批,要重點建設一批技術水平較高、能夠出口創彙的項目,培養一批能夠打入國際市場的骨幹產品,盡快建成以工業為主、工貿結合、農牧漁和旅遊業同時發展的外向型的綜合性經濟特區。

同時穀牧還要求各特區要朝著這一目標,下力量“爬好一個坡,更上一層樓”。

穀牧在這次講話中,把發展外向型經濟當作目標,第一次被更為明確地提出來。

對於特區來說,發展外向型經濟,並非是個新課題,特區成立之初,就曾經被稱為“出口特區”,特區在建立和發展過程中,也是沿著出口型方向走的。

但是,限於主客觀條件,特區在初創期間的外向型程度還不高。此時,穀牧明確提出建立外向型經濟,對於特區的發展意義非常重大。

此次座談會後,國務院又多次對外向型經濟體係進行探討。

1985年12月25日至1986年1月5日,在深入調查研究和廣泛征求各界經濟人士意見的基礎上,國務院在深圳再次召開經濟特區工作會議,討論外向型經濟問題。

會議由國務委員穀牧主持。汕頭特區管委會主任劉峰出席了會議。

在這次會上,與會人員著重討論了進一步發展外向型經濟目標和重要的政策性措施。

在發言中,穀牧要求,各特區的工作重點應該從抓基建搭架子,轉到抓生產、上水平、求效益,發展外向型經濟的路子上來。

這次會議的《會議紀要》指出:

五年多來,經濟特區的建設已經取得很大進展,打下較好基礎。

今後特區的任務是,在“七五”期間堅決貫徹中央和國務院的指示精神,努力建立以工業為主、工貿結合的外向型經濟,把更多的先進技術引進來,使更多的產品進入國際市場,更好地發揮“四個窗口”、“兩個扇麵”的作用,朝著建立外向型經濟的目標奮力前進。

1986年2月7日,國務院審定批轉這次會議產生的《會議紀要》。

1986年1月8日,在國務院召開的深圳經濟特區工作會議結束後的第三天,汕頭特區便召開了特區直屬行政部門副科長及公司部門副經理以上幹部近300人參加的會議。

在會上,管委會主任劉峰傳達了深圳會議關於建立外向型經濟的精神。

9日至11日,汕頭特區各公司經理和各行政部門領導,又集中學習領會會議精神和有關政策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