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合資及技術優勢,公司產品質量達到美國MIL標準、國際IEC標準和IPC標準,獲得美國UL機構認證,並獲得中國大型工業企業、中國500家最大外商投資企業、中國外商投資雙優企業、國家優質產品稱號等,並被譽為“中國印製板之冠”。
1994年,為使產品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公司還決定全麵實施ISO9002質量體係標準。
1994年12月,在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幫助及公司全體人員的共同努力下,經英國勞埃德船級社香港辦事處評審員評審,公司以全部符合要求的成績獲得了英國、德國、荷蘭、澳洲等質量體係互認的ISO9002—1994版4份證書,從而使該公司不僅成為全國印製板行業中唯一獲得國家優質獎稱號的企業,而且在國際上獲得質量保證體係ISO9002認證證書,並被接納為國際IPC協會會員。
1985年至1995年10年間,該公司生產產量為305萬平方米,產值84億元,出口創彙1600萬美元,稅利1億元,並創下人均年產值和人均年稅利全國同行的最佳記錄。
同時,公司員工也從原來的54人發展到450人,並擁有110名工程技術人員。
1990年6月2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視察該公司時,看到公司先進的生產工藝和優質的產品,總書記高興地說,這是他見過的印製板廠中最好的一個,並明確表示:“汕頭能辦這樣的工廠很不簡單”。
第二年10月,國務院總理李鵬也來到該公司視察。
在視察該公司後說,李鵬興致勃勃地說:“這是一個很好的工廠,高科技值得我們發展”。
接著,李鵬還高興地揮毫為公司題詞:
依靠科學管理,創出一流效益。
汕頭特區海洋聚酯切片廠是汕頭海洋音像總公司屬下的內聯企業。1987年,響應特區政府發展外向型經濟的號召,公司積極從德國吉瑪公司引進具有20世紀80年代國際先進水平的多品種、間歇式的聚酯切片生產線。
引進新的生產線後,公司產品被用於生產錄像、錄音、電腦軟磁盤、電絕緣薄膜片基的聚酯切片,還利用於接絲織布、製衣仿真絲聚酯片,以及廉子布、降落傘的各種工程塑料的高粘度聚酯切片等。
該產品填補了我國片基級聚酯切片、瓶級聚酯切片、高粘度聚酯切片、仿真絲聚酯切片生產的空白。
1990年12月,國家化工部支持的全國磁記錄材料座談會在特區汕頭隆重召開。
在這次座談會上,化工部組織了有關科研部門、大專院校、磁記錄材料廠家的專家學者,對特區海洋聚酯切片廠生產的聚酯切片產品進行全麵考核鑒定。
最後,經過專家的鑒定,大家一致認為,汕頭特區海洋聚酯切片廠的產品質量達到國外同類產品水平。
在1990年北京首屆國際包裝材料展覽會上,汕頭特區海洋聚酯切片廠生產的聚酯切片和瓶級切片產品,榮獲銀牌獎。
汕頭特區結合產業傾斜政策的製訂和實施,還認真做好引進外資篩選工作,引導外資投向,使外商企業逐步由勞動密集型行業,向技術密集型外向型轉變。
在特區政府的正確引導下,汕頭逐步形成華亭電子陶瓷器件有限公司、正大康地汕頭有限公司、德源實行有限公司等一批技術密集型外向型的外資骨幹企業。
正大康地汕頭有限公司是由海外財團正大國際投資有限公司與美國大陸穀物公司,於1984年3月在汕頭特區合資興辦的、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大型畜牧綜合性企業。
公司成立後,專門生產和經營科學配方的優質飼料,培養世界著名的肉雞苗和良種豬等。
1989年,該公司進行第二期擴建工程並竣工投入生產。新建後的飼料廠,日產各種畜禽及水產全價飼料近萬噸,全部采用國際上最先進的生產技術,從粉碎到混合,到製粒,再到包裝,全套電腦自動化操作,性能優選,精密度高。
同時,公司的所有飼料配方均經專家用電腦計算,原料及製成品也經嚴格化驗,產品質量符合國際標準。
在注重科技含量的同時,汕頭特區管委還以外向型經濟為目標,促使外商投資企業的產品返銷國際市場。
1984年,外資企業產品出口僅286萬美元,1987年便達到45957萬美元,約占特區出口的25%。
自此,汕頭外向型經濟取得重大突破。
四、開創未來
●江澤民揮毫寫下:“堅持改革開放,辦好經濟特區。”
●李鵬說:“農民要認真做好規劃,重視發展高科技產業,抓好老企業改造,堅持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兩手抓的方針。”
●一位汕頭籍的澳門商人說:“汕頭10多年的變化非常大,這簡直堪稱一個奇跡。”
● 開創未來汕頭確立未來發展目標
1990年6月,南國汕頭,酷熱難當。就在此時,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冒著酷暑來到汕頭經濟特區。
在廣東省及汕頭特區政府領導的陪同下,江澤民認真聽取了汕頭特區有關部門的彙報,並親自下廠房,進企業,仔細視察汕頭各方麵的發展情況。
看到汕頭的巨大變化,江澤民高度肯定汕頭經濟特區的路子走得對,效果好。
接著,江澤民還高興地為特區題詞:
堅持改革開放,辦好經濟特區。
1991年10月,國務院總理李鵬也到汕頭經濟特區,開展視察工作。
看到汕頭取得的巨大成績,李鵬充分肯定了汕頭經濟特區取得顯著成績,並要求特區認真做好規劃,重視發展高科技產業,抓好老企業改造,堅持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兩手抓的方針。
中央領導人的到來,給汕頭特區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機遇。
在江澤民、李鵬等中央領導同誌的直接關懷下,繼1984年底,國務院將汕頭特區範圍由原來的16平方公裏擴大至526平方公裏後,1991年4月6日,國務院又批準汕頭經濟特區區域從1991年11月1日起,擴大到汕頭市區,總麵積達234平方公裏。
擴大後的特區界線為:
東部以韓江支流新津河為界,南部以海岸線為界,西北部以桑浦山分水嶺為界,西南部以濠江為界,北部以龍坑山分水嶺為界。
至此,汕頭人民盼望已久的將整個市區劃入經濟特區發展的願望終於實現了,這為汕頭經濟特區發展再創新優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幾個月後,也就是1992年初,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創辦經濟特區的倡導者鄧小平,開始了著名的南方之行。
在此次南方之行中,鄧小平視察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並發表重要談話。
在談話中,鄧小平對改革開放的政策、對經濟特區的發展都給予了充分地肯定。
在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後,在鄧小平談話精神的指引下,全國掀起了新一輪的改革開放熱潮。
鄧小平視察我國南方,並發表重要談話,黨的“十四大”的勝利召開,這使我國的改革開放進入一個嶄新階段。
在改革開放新階段,汕頭市委抓住汕頭經濟特區範圍擴大至全市的有利時機,積極加快了確立實現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和社會經濟發展新戰略的步伐。
1993年6月19日至23日,中國共產黨汕頭市第六次代表大會在汕頭市區隆重召開。
此次大會是在汕頭現代化建設進程中,一次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曆史意義的會議。
大會客觀地總結了第五次黨代會以來,汕頭市改革開放各項事業所取得的成績及存在的困難,概括了7年來創辦特區實踐的經驗。
會議突出“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為基本實現現代化而奮鬥”這個主題,提出了汕頭今後發展的總體戰略。這個發展戰略的內容可用“一二三四五”社會係統工程來概括:
一個戰略目標,就是經過約20年的努力,即到2010年,把汕頭建設成為現代化國際港口城市,基本實現現代化。
兩個經濟發展層次,即特區和潮陽、澄海東西兩翼的共同發展。
三個重點開放區域,即保稅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南澳海島開發試驗區。
四項戰略方針,即“海洋活市”、“工貿富市”、“科教興市”、“法製治市”。
五大優勢,即沿海優勢、特區優勢、僑鄉優勢、對台優勢、商貿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