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張鐮斧,1922年4月出生於山西忻縣,1937年參加八路軍。1953年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誌願軍師參謀長。回國後任師長。1960年畢業於高等軍事學院。

1960年6月,張鐮斧來到他兼任廠長的總後總裝廠。1965年初第七機械工業部成立不久,主管全院的科研生產。

1979年12月,第一枚遠程火箭運往酒泉發射基地。張鐮斧是遠程火箭全程飛行試驗隊隊長兼黨委書記。

這支試驗隊由部內外、京內外50多個單位的450多人組成。

這麼多的人員一起湧進基地,就連吃飯也成了問題,住宿更加緊張。很多人隻好住到專用鐵道線的專列上。

為照顧年近花甲的張鐮斧,後勤部門設法在招待所內為他安排了一個單間。他來到這個小屋門口,詢問身邊的工作人員,幾位副總設計師住在哪兒?

當得知他們都是四位住一間小屋後,便讓其中的兩位搬到這裏,他自己則住到了列車上。

列車上的硬臥窄小,車廂內氣溫又高,中午溫度高達35度。這樣的情況下,怎能休息好?大家幾次勸他住進招待所,但他為了讓設計師們休息好,都婉言謝絕。

全程飛行試驗有三大特點。一是難度大,要求準時發射、準確命中。二是要求高,試驗產品必須質量可靠、萬無一失。三是工作量大,除了大量的測試檢查,還要準備好地麵發射、測試設備。

此外,發射期間,為保證通信暢通,麵對通信的落後現實還必須請地方發動民兵守好沿途每根電線杆。總之,這次試驗規模之大,範圍之廣,要求之高,技術之複雜,組織之嚴密,在我國可謂史無前例。

“東風5號”洲際地地導彈全程飛行試驗,是我國尖端技術史上一次大規模的科學試驗活動,是一項複雜的、綜合性的大型係統工程,其規模之大、涉及麵之廣、技術之複雜,都是空前的。

導彈從西北導彈試驗基地起飛到達太平洋預定海域,試驗射程9000多公裏,全程飛行時間30分鍾。

這次大型試驗,包括測試發射、陸上測控、海上護航、通信、氣象、水文、航空、後勤保障以及組織指揮等共有10多個係統。

直接參加試驗任務的團、站、室、隊611個,人員近7萬名,主要參試設備6820台套。

參試人員和設備遍布中國大陸各地和廣闊的國際海域,形成了一條近萬公裏長、上千公裏寬的試驗工作帶。

而且,導彈測試發射係統、陸上和海上測量係統以及其他保障係統,均由眾多複雜的技術設備構成。

因此,所有參試人員和各係統構成了這次試驗的有機整體,任何一點疏忽或一台儀器設備發生故障,都將影響整個試驗任務的完成。

所以,不妨說,進行這樣大規模的、技術複雜的試驗,不僅需要參試人員具有嫻熟的技術,而且要求試驗的組織領導者具有高超的指揮藝術。

早在1979年底,國防科委檢查了“580”任務各項準備工作的完成情況,確認洲際導彈全程飛行試驗條件已經具備。“580”任務,即1980年5月進行洲際導彈全程飛行試驗。

1980年1月,各項準備工作都已基本就緒:

導彈已經完成了各種飛行測試,陸上首區已經具備了發射試驗條件;

從陸上到海上的測控、通信準備工作基本完成,通信指揮係統聯絡暢通;

海上落區已經選定,航區安全也有保證;

各種水文、氣象調查已經完成,海軍已經就護航編隊做出了部署。

至此,可以說已經萬事俱備,隻欠“東風”了。

1980年2月5日,國防科委在京西賓館召開“580”任務工作會議,對試驗工作進行具體部署。

12日的專委會上,中央領導聽取了國防科委和海軍的彙報,審議了洲際導彈全程飛行試驗的準備情況及實施計劃,批準了國防科委提出的“東風5號”全程飛行試驗方案。會議宣布:

“東風5號”洲際導彈全程飛行試驗進入直接準備階段。

1980年3月初,張愛萍、李耀文發布遠程火箭全程飛行試驗發射階段動員令。

為加強發射場區的領導,酒泉基地、七機部聯合成立了試驗臨時黨委。

黨委成員由基地司令員徐明、政委劉紹先,七機部副部長、一院院長張鐮斧,遠程運載火箭總設計師屠守鍔,基地副司令員石榮屺、副參謀長楊桓,一院黨委副書記劉家聲等11人組成。

臨時黨委還決定:

徐明任書記,張鐮斧、劉紹先任副書記。國防科委副主任馬捷、七機部副部長任新民為發射區正副代表,在一線坐鎮指揮。

3月,全程飛行準備工作進展迅速,各項技術關鍵已基本攻克,提高產品質量和可靠性的措施均已確定並組織實施。

3月9日,國防科委主任張愛萍、政委李耀文發布“東風5號洲際導彈全程飛行試驗動員令”,全程飛行試驗進入實施階段。

隨即,“067”基地李伯勇等15人組成的發動機試驗隊到北京集合,前往大漠深處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執行遠程運載火箭全程試驗任務。

供飛行試驗用的4發“東風5號”洲際導彈也已經陸續運往酒泉發射場,進行現場測試和發射前的準備。

這次全程飛行試驗,是我國第一次事先向全世界公開的重大試驗,成功與否直接關係到我國國家的聲譽和軍隊的威望。因此,酒泉基地的上上下下的準備工作都一絲不苟,格外認真。

導彈運抵發射場後,測試工作隨即開始。就在這時,從北京傳來一個不利的消息:在南苑機械廠組裝的發動機的導管裏發現了一根鞋帶。

消息很快在發射場傳開,大家都十分不安。事情雖然發生在北京,與即將發射的洲際導彈並沒有什麼直接的聯係,然而,發射場上上下下幾乎都不約而同地想到:萬一即將發射的“東風5號”導彈的發動機裏也有鞋帶,那該怎麼辦?

鞋帶雖小,但很可能會堵住推進劑流入發動機的管路。當然,推進劑也可能會把鞋帶腐蝕掉,但這會影響到發動機的推力,甚至導致整個發射的失敗。

此事引起了中央有關領導的重視,張愛萍立即電話指示發射場說:你們的安全生產做得如何?

馬捷、任新民商量後,決定對全彈進行全麵清查,並且打電話報告了張愛萍。張愛萍同意他們的決定,並且指示說:

一定要加倍提高警惕。

全彈的全麵清查開始了,參加清查的科技人員,不敢有絲毫的馬虎,馬捷、任新民更是片刻不離現場。

他們先把彈體吊起來,靜聽裏麵有沒有異常的響聲,然後又查遍了所有能查的零部件,沒有發現任何多餘物。

但發動機的燃料艙箱體裏麵有沒有多餘物呢?卻不好查證。但任新民無論如何也不能放心,隻要有—個部位沒有清查,就會覺得不踏實。

試驗隊隊長張鐮斧也感到擔心。於是,馬捷、任新民決定派人鑽進彈體內部,拉著燈泡進去清查。

那麼,派誰進去呢?馬捷、任新民一時拿不定主意。這時張鐮斧站了出來,提出親自帶一名老工人進去清查。

張鐮斧要親自進去,有些出乎馬捷、任新民的意料,但他們都表示同意。張鐮斧膽大心細,讓他進艙比較放心。

不過,他畢竟也是發射場區的重要領導,馬捷自己做不了主,便說:“你要進,我同意,但我決定不了這件事,我得打電話報告張愛萍主任。”

隨後,馬捷得到張愛萍指示:

可以讓張鐮斧進去。

張鐮斧他們倆從“導彈肚子”裏爬出來後,說:

“燃料艙箱體沒有發現多餘物。但從這裏引出的導管,再由導管把推進劑注入燃燒室,這個導管拐彎的地方沒有辦法檢查。要是這拐彎處有多餘物怎麼辦?如何檢查?”

聽到這裏,任新民他們的心又懸了起來。夜裏,他也睡不著,就在房間裏不停地踱來踱去,苦苦思索著用什麼方法清查那些個彎彎曲曲的導管。

踱著,踱著,他眼前忽然一亮:這個導管拐彎處,可以用醫院裏給病人查胃的“胃窺鏡”來檢查嘛!

不等天亮,任新民馬上去找馬捷,馬捷也覺得這個辦法可行。於是他們立即向張愛萍請示。張愛萍表示讚同。並安排從七機部七二一醫院抽調了一位腸胃科的主任,派了—架專機,把醫生和“胃窺鏡”一同送到酒泉。

胃鏡檢查結果,導彈發動機—切正常,沒有多餘物。上上下下,這才放了心。這次大清查用了10多天時間。

3月25日,基地測試部隊與試驗隊緊密配合,在技術陣地連續檢測了全部產品,做好了轉往發射陣地前的各項準備工作。

5月2日,國防科委主任張愛萍抵達酒泉基地,親自檢查發射前的各項準備工作。

5月5日,基地在東風禮堂召開試驗任務動員大會,張愛萍講了話。他說:

這次洲際導彈全程飛行試驗任務,是我們科研戰線20世紀80年代的第—個大硬仗!成功與否,對我國尖端科學技術發展和我國的聲譽影響極大。

我要求:全體參試人員要團結一致,同心協力,全力以赴,兢兢業業,周到細致,圓滿完成洲際導彈全程飛行試驗任務,爭取一彈震全球!

5月9日,第一發導彈轉運到發射陣地,開始發射前垂直狀態下的檢測。14日,第二發也轉往發射陣地,開始射前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