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二、勇闖難關

●鄧小平說:“我總是告訴我的同誌們不要怕冒風險,膽子還要再大一些。如果前怕狼後怕虎,那就走不了路。”

●售貨員問陳誠:“你到底要買啥啊?”

●張經理卻愁眉不展地說:“不是我們不收購,而是不敢收購。”

● 勇闖難關鄧小平提出價格要闖關

1988年1月1日,時任國務院代總理的李鵬在全國政協茶話會上提出,在當年首先要認真抓好的3件大事中,第一件就是穩定經濟和深化改革。

在此後的幾個月中,國家對價格改革方案的施行工作不斷推進。

2月27日,國務院批準國家體改委關於1988年深化經濟體製改革的總體方案。在談到其中的價格體製改革時,李鵬說道:

關於價格改革,1988年要在采取綜合配套措施、控製物價總水平上升幅度、堅決製止亂漲價行為的同時,繼續深入進行價格體係和價格管理體製的改革。

4月1日,經國務院批準,國家有關部門調高糧、油、糖等部分農產品的收購價格。

4月5日,國務院發出《關於試行主要副食品零售價格變動給職工適當補貼的通知》。根據《通知》,列入補貼範圍的品種限於肉、大路菜、鮮蛋和白糖4種,大中城市職工的補貼,原則上是把暗補改為明補。

1988年4月,七屆人大順利召開,政府換屆後,鄧小平於5月5日,找新任總理李鵬談話。

在談話中,李鵬彙報了人大會上代表們反映最強烈的就是物價上漲和市場價格混亂問題。

聽到李鵬的彙報後,鄧小平當即表示,物價問題肯定要解決。

鑒於這時城市改革已經進行了3年多,隨後,鄧小平很快就明確提出,理順物價,改革才能加快步伐。價格補貼使財政負擔過重,所以,不解決物價問題就不能放下包袱,輕裝前進。

5月19日,鄧小平在接見外賓時首次公開強調他3年前的思想,說改革也要過五關斬六將,過價格這一關很不容易,要擔很大風險,因此要大膽心細,發現問題就做調整。

鄧小平強調說,物價改革非搞不可,要迎著風險,迎著困難上,十全十美的辦法是沒有的。

鄧小平還說:“我總是告訴我的同誌們不要怕冒風險,膽子還要再大一些。如果前怕狼後怕虎,那就走不了路。”

由於整體規劃、一舉突破的思想幾年來已經有了相當的思想基礎和社會影響,批判雙軌製腐敗、力促立即並軌又占據了道德高地和成為壓倒性的輿論,理論界和媒體很快把鄧小平決心要過物價改革這一關的意見解讀為畢其功為一役的改革整體攻關突破,出現了一片“過關有風險,關後是平川”、“此關早晚要過,遲過不如早過,長痛不如短痛”的造勢呼聲。

當時,《人民日報》發表評論員文章《改革有險阻,苦戰能過關》。

文章指出:

中國的改革發展到今天,已經到了一個關鍵性階段,到了非解決物價問題不可的時刻。物價改革是要冒風險的,改革過程中,某些人的利益暫時受到一些影響,最終總是會得到解決的。

文章還認為:較之過去來說,現在物價改革的條件是比較有利的,經過過去9年的改革,我國經濟有很大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有較大提高,對物價改革帶來的波動有相當的承受能力。

在這種氛圍中,中央隨即決定在原定下半年進一步放開名煙酒價格的同時,重拾1986年的思路,製定一個大的物價工資總體改革規劃。

5月30日到6月1日,中央政治局召開了一個3天的全體會議,並請重點省市委書記列席,總題目是理順價格,並決定由國務院抓緊製訂具體方案,以便8月在北戴河召開中央工作會議,討論拍板。

7月11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確定了一個5年理順價格方案,前3年走大步,後2年微調,計劃5年物價總計上升70%至90%。

7月15日,國務院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李鵬在會議上指出:

要發展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物價改革這一關非過不可,但改革必須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不能打亂仗。

8月15日到17日,北戴河會議召開。

此次會議批準了物價和工資改革方案,同時決定用最嚴厲手段壓縮基本建設和集團購買力,為改革創造外部條件。

於是,一場被號稱“價格闖關”的改革開始了。價格闖關初次遭遇挫折

1988年8月19日,一則消息傳遍全國,中央決定改革物價和工資製度,總的方向是:

少數重要商品和勞務價格由國家管理,絕大多數商品價格放開,由市場調節;提高工資、適當增加補貼,以保證大多數職工實際生活水平不降低,實現這兩大目標的時間是5年左右。

本是物價與工資齊頭並改,但人們似乎隻看到了前者,並把“5年”視作近在眼前。

同時,當時的老百姓在當年年初已感覺到異樣:3月份,上海調整280種商品的零售價,其中多是小商品和日用品,上調幅度在20%至30%之間。所涉商品種類之多,前所少見。

4月份,國家對豬肉、鮮蛋、食糖、大路菜4種副食品的價格補貼由暗補改為明補。

過去,為使這些副食品保持低價,國家財政補貼給商務部門,現在則補給居民,同時把價格放開。

結果,鮮菜漲價三分之一多,豬肉漲價一半左右。

此時,不少人聯想到在這之前,李鵬、萬裏等中央領導人在接見外賓時,都發表了關於加快價格改革的談話。

現在公報發表了,大家認為價格闖關馬上就要開始了,在這種情況下,普通百姓處於對價格上漲的擔憂,紛紛搶購商品,於是,一場搶購潮在中國上演了。

當時,大家認為由於名煙名酒等商品不影響普通群眾的生活,估計不會出什麼問題。

但是,沒有想到放開以後,茅台酒的零售價由20多元一下子漲到290元。中華煙也由每包一兩塊錢漲到12元。

這麼大的漲價幅度,給群眾造成了物價將要大幅度上漲的心理預期。一個教授一個月的工資買不到一瓶茅台酒!

於是,在恐慌心理的推動下,各類其他商品也開始了飛速的上漲。

18英寸彩電由每台1330元上浮到1900元。由於彩電供不應求,實際價格比這還要高出很多。

豬肉價格上漲了50%至60%,鮮菜價格上漲了317%。

在這種漲價風的帶動下,民眾產生了巨大的心理恐慌,搶購風潮迅速在全國蔓延,當時搶購的情況是觸目驚心的。

從草紙到電池,從服裝到鞋帽,從彩電到冰箱,見什麼搶購什麼。

在當時,著了慌的居民們恨不得將所有的紙幣都換成看得見、摸得著的物品,恨不得將幾代人所需要的東西都買齊。

在這種情況下,市民買東西已經不再是日常所用,而是為了購回存放,以防備價格再漲。

因此,此種購物方式的特點就是量大,例如武漢有人買了200公斤食鹽,南京一市民一下子買了500盒火柴,廣州一女士扛回了10箱洗衣粉。

如此大量的采購,加劇了商品的緊缺,並更加推動了搶購潮的擴大。

混亂的秩序使得商店不敢敞開大門,隻能在一個門縫裏一手交錢一手交貨。

於是,忙著搶購的人們就在門縫之外排起了長長的隊伍。在搶購隊伍裏,擁擠、謾罵,有的地方還出現了小的騷亂。

與搶購同時發生的是銀行門前排起了擠兌的長龍。居民們為了搶到商品,紛紛到銀行提錢,這給銀行的經營業帶來了巨大影響。

此時,人們第一次感受到教科書上所說的罪惡的“通貨膨脹”,恐慌心理開始蔓延。

據當時的報紙記載,“人們像昏了頭一樣,見東西就買,既搶購保值商品,也搶購基本消費品,連滯銷的也不放過。”

被居民們列入搶購清單的,既包括柴米油鹽、火柴、肥皂等日用品,也包括剛剛進入百姓生活的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等大件。

當時,一個叫張耀新的青年,他在商店買回來一台單門冰箱,結婚的時候他都沒舍得買,但是現在卻一咬牙買下了。他說道:“誰知道過一年什麼價格了?”

一個叫譚昌明的,則在家裏囤積了大量的肥皂、鹽和當時被當作奶粉替代品的麥乳精,“放了整整一屋子”。

一個叫陳誠的城郊農民,家裏本來沒有多少錢,聽說物價要漲,他就把家裏僅有的1000多元存款全取了出來,準備全買上東西避免“貶值”。

揣著錢來到商店,商店實在太擠,等到排到陳誠,他本來打算要買的縫紉機、自行車、電視機等都被別人買走了。

售貨員問陳誠:“你到底要買啥啊?”

陳誠猶豫了,買吧實在沒有自己需要的東西了,不買吧,自己排了半天的隊,豈不是白排了,並且這物價天天漲,手裏的這1000元今天不買些東西回去,以後豈不是又貶值了。

買!陳誠下了決心。

既然都是自己不需要的,就買值錢的,這樣也好往回拿。

於是,陳誠一看,商店南牆還有一些電風扇,他就對售貨員說:“這些風扇我全要了。”

就這樣,陳誠就把那10多個風扇拉回家了。

回到家,陳誠才發現,10多台風扇,竟然有7台是不轉的。

回去和商場理論,也沒有結果,沒辦法,隻有自認倒黴了。

在當時,從社會上看,物價上漲勢頭已經給群眾造成了心理預期。從經濟本身看,潛在的通貨膨脹壓力很大,已成一觸即發之勢。

在普通老百姓參與搶購之前,商人們已經開始了囤積居奇,那時候流行的囤積物品,包括鋼材水泥等基建物資和彩電冰箱之類的家用電器。

囤家電在後來看來是多麼不可思議的一件虧本生意,而在1988年,一些開始有錢的中產者把存款從銀行提出來,走後門去換成若幹彩電冰箱,給每個子女先囤積一台以備將來婚嫁用。

對於那些沒有這麼多錢的普通家庭來說,搶購的第一商品就是開門7件:柴米油鹽醬醋茶。

有些人一下子搶購了數十包火柴,即每包10盒。許多商店在一天之內被全部買空。

就連一些貴重的金銀首飾也成了人們搶購的目標。

1988年9月初,武漢市友誼公司青山友誼商店從深圳購進一批24K純金首飾,每克售價漲到140多元。

9月9日,商店一開門,由於搶購的人太多太擁擠,把櫃台都擠倒了。

第二天,商店隻得在後院裏隔著鐵柵欄賣金首飾。一個小夥子遞進來的人民幣,全部購買了金項鏈。

這一年,凡是能保值的,人們都搶購。

這場新中國建國以來最大的搶購風潮,在一個多月後才漸漸平息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