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隊還第一次歸還國家貸款800元,並可賣肥豬35頭,全隊還留儲備糧,留了公積金。
包幹後的豐收,使小崗隊的群眾對奪取明年的更大豐收充滿了信心。
他們說:“有了今年的本錢,明年我們肯定還會大增產。”
麵對著明年的收成,他們充滿著無限的希望,因而生產勁頭更大。
農業豐收了,小崗農民們的精神麵貌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過去的愁雲消失了,人人歡天喜地,個個笑逐顏開。
與豐收一起到來的,還有小崗農民的慷慨。
當時,很多外村、外公社、外縣的人紛紛去參觀小崗的巨大變化。
各地參觀的人去了,樸實而高興的小崗人總是像接待客人一樣,把人們引進低矮尚未修複的茅屋,捧出炒熟的花生、瓜子。
當有人問:“今年夠吃不夠?”
他們總是指著滿滿的囤子、圓鼓鼓的“草包”,自豪地說:“看!這不都是糧食,過去隊裏的倉庫也別想有這麼多!”
外地討飯的來了,他們也分外大方,大捧大捧的山芋幹,大把大把的玉米、高粱拿給人家。
趕到吃飯時,小崗人還會毫不吝嗇地把大米飯、白麵饃拿給討飯的人。
麵對討飯者的感激與道謝,小崗人感慨地說:“往年,我們也是這樣,誰有吃的還出來要飯呢?現在我們有東西吃了,當然也要接濟一下和我有過共同命運的農民朋友啊!”
過去收割季節,到處防偷竊,看場的看場,看田的看田,還是免不了丟黃豆,少山芋。
包幹後,那麼多花生都攤在田裏,曬在田裏,那麼多的山芋幹都撒在荒野上,從未發現誰家的東西少了。
深秋季節,成片柿園,火紅的柿子掛滿了枝頭。
外地來參觀的人羨慕地問:“不怕人摘嗎?”
小崗群眾無比自豪地說:“如今我們已經不稀罕這些了!現在我們自己家裏的還吃不完,何必摘別人的呢。”
與小崗一樣,安徽全省在包產到戶的推動下,也獲得了不錯的收成。
1979年,安徽沒有因為1978年的大幹旱,而陷於大饑荒之中,在不少地方還獲得了好收成。
這一年安徽糧食總產達320億斤,超額完成國家計劃。其中,超曆史最高水平的有滁縣、安慶、池州、蕪湖4個地區和無為、穎上、鳳陽等10個縣。
全省著名的三大貧窮片共10個縣,糧食增產了30%。
最早試行包產到戶的肥西山南,夏糧獲得空前的大豐收,單大小麥總產就高達2010萬斤,比1978年翻了兩番。
1979年,肥西遭受持續春旱,且風、雹、蟲、澇等多種災害相繼交錯發生,但糧食總產量仍達到75億斤,比上年增長136%。
一時間,“要吃米,找萬裏”成為大翻身後的安徽農民,對萬裏及省委堅定不移地推行責任製的由衷讚頌。
由於放寬農業政策和實行責任製,在全國其他地方,農業生產長期徘徊不前的狀況也有所改善。
1979年,全國糧棉油全麵增長。其中,棉花增長18%,油料增長233%。
包產到戶給廣大農村帶來的巨大變化,以無可辯駁的事實證明了包產到戶的巨大效應,這也將預示著包產到戶將會獲得更大的發展。包產到戶獲得高度認同
1980年1月1日,寒冬的合肥,顯得格外陰冷。
在這一天,安徽全省農業工作會議在合肥隆重召開了。鳳陽縣委書記陳庭元也參加了這次會議。
1月2日,也就是會議的第二天,萬裏讓陳庭元重點介紹鳳陽“大包幹”的經驗,這裏的大包幹指的是包產到組。
當陳庭元介紹到鳳陽如今家家戶戶有餘糧、不少家庭蓋新房時,萬裏高興地大聲稱讚道:“朱元璋沒解決鳳陽的吃飯問題,今年大包幹解決了,這是了不起的事情,將來在縣誌上要重重地寫上一筆!”
陳庭元見萬裏很高興,就趁勢再次推出了小崗村,他興奮地說:“萬書記,我還有個大包產到戶的村呢!要不要去看看?”
萬裏立刻說:“去,馬上就去!”
1980年1月24日上午,正當小崗農民在緊張不安等待上級領導表態的時候,萬裏在滁縣地委書記王鬱昭、副書記馬愛民、新華社記者張廣友的陪同下,再次來到小崗生產隊。
鳳陽縣委書記陳庭元、板橋區委書記林興甫、梨園公社書記張明樓也—同前往。
萬裏到了小崗生產隊的消息像一陣風一樣瞬間傳遍小崗。老百姓一聽說萬書記來了,立刻沸騰起來。一些正在田裏幹活的,也扔下農具趕回來,有的外村社員也來了。
“你們小崗現在是怎麼幹的?”萬裏一進村,就問前來歡迎的群眾。
“我們是單幹的。”不知是誰冒了一句。
“哎喲,這個名字不好聽還是叫‘包產到戶、責任到人’好。”萬裏糾正道。
萬裏對群眾開門見山地問道:“這樣幹,你們有什麼想法和意見,隨便提,隨便問,我就是為聽你們意見來的。”
一個村民大膽地說:“萬書記,中央是不是不允許‘包產到戶’?”
“大膽地幹吧,省委支持你們!”萬裏果斷地回答說。
“我們有點怕!”群眾說。
“怕什麼?”萬裏問。
“怕變!”群眾異口同聲說。
“不會變!”萬裏肯定地回答。
“‘包產到戶’比‘大幫轟’好,多幹幾年就有吃的了!”群眾說。
“那你們就多幹幾年嘛!”萬裏回答說。
“萬書記,你能不能給我們個準話,到底能幹幾年?”幾個群眾一齊說。
“不放心?”萬裏笑了,群眾也笑了。萬裏接著說:“你們就這樣幹,‘包產到戶’想幹多少年就幹多少年!不過倉庫、牛棚等所有的公共設施,公共財產要保護好,不能破壞集體經濟!‘包產到戶’的目的是為了增產,讓群眾吃飽飯!”
說完後,萬裏又對身邊小崗幹部說:“你的工作搞得不錯!小崗這麼短的時間,全部搞了‘包產到戶’,這麼一件大事,沒有出現什麼大問題,很不容易;集體財產保護好了,群眾生產積極性上來了,形勢會越來越好。現在你們要注意可能還會發生的問題。要加強領導,不斷完善,不斷解決新問題,才能不斷前進!”
接著,萬裏還走進一間低矮的茅屋,微笑著問道:“你們的家能讓我隨便看看馮?”
“能,看吧。”小崗人齊聲高興地回答。
看到萬裏如此認同小崗的改革,充滿節日喜慶氣氛的小崗沸騰起來了,人們聞訊湧出了家門,把身穿棉軍大衣的萬裏及其隨行人員團團圍住,他們爭先恐後地把萬裏請到自己家裏,指著滿滿的囤子、鼓鼓的“草包”,自豪地說:“看!這裏都是糧食,過去隊裏的倉庫也別想有這麼多!”
於是,萬裏挨家挨戶看了一遍,隻見各家各戶能裝糧食的東西都裝得滿滿的,有的屋裏放不下,放到外邊埋藏起來了。
他高興地對小崗群眾說:“看起來。小崗真窮,以前‘大幫轟’把農民搞苦了,今年幹起了責任到戶,糧食大豐收,這下子就不愁吃的了。”
看過之後,萬裏高興地對小崗幹部和群眾說:“你們這樣幹,形勢自然就會大好,我就想這樣幹,就怕沒人敢幹。你們這樣幹了,我支持你們。”
當時有社員擔心地說:“萬書記,現在有人批評我們小崗‘開倒車’,這咋辦?”
萬裏當即表示:“地委能批準幹3年,我批準你們幹5年。隻要能對國家多貢獻,對集體能夠多提留,社員生活能有改善,幹一輩子也不能算‘開倒車’。誰要說你們‘開倒車’,這場官司由我跟他去打了。”
這對多年吃夠苦頭的小崗農民,真是是個莫大的支持和鼓舞,他們聽到萬裏這句話,高興得快蹦起來了,心裏一塊石頭落地了。
望著已經告別了貧困而歡天喜地的農民弟兄,萬裏,作為一名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奮鬥了半個世紀的老共產黨員和安徽省的最高決策人,再也抑製不住內心的激動,熱淚滴落在堅毅的臉頰上。
板橋區委書記林興甫在一旁問:“周圍群眾都吵著要學小崗,怎麼辦?”
萬裏果斷地說:“學就學唄,隻要能多打糧食,對國家多貢獻,社員生活能改善,群眾要怎麼幹就怎麼幹。當領導不要學唐僧,給人家念緊箍咒。他們還沒有瓦房,還沒有蓋高樓呢,讓社員富起來,家家都住上樓房,那才稱心呢!”
萬裏的這番話,像一股暖流注入農民的心中。人們滿含熱淚,衷心感激萬裏,稱他是安徽人民的好領導!
在小崗生產隊辦公室裏,萬裏接見了“大包幹”的發起者、生產隊長嚴俊昌,並和他有過一番對話。
萬裏說:“你作為隊長,是過去好當,還是現在好當?”
嚴俊昌微笑著說:“當然是現在好當。不用吹哨、不用敲鍾,再也不會挨門挨戶地逼著人們去上工。”
萬裏又問:“‘大包幹’真那麼管用?”
嚴俊昌自信地說:“不管天災人禍,我心裏都有把握。除了能夠吃飽飯,興許給國家還有貢獻。”
萬裏放心了,他高興地說:“行!你們這種辦法很好,我很早就想,就是沒人敢幹。既然能解決農民溫飽,還能對國家還有貢獻,那你們願意怎麼幹就怎麼幹。誰也不準再念‘緊箍咒’!”
看到小崗人再次得到“翻身”,萬裏格外高興。他對隨行的幹部說:“中國農民是偉大的。馬列主義也可以出在小茅屋裏”。
談話之間好幾家社員把炒熟的花生送來給萬裏吃。他們說:“萬書記,多虧你叫搞‘大包幹’,現在我們的花生收得很多。要是前兩年來,我們想炒給你吃,家裏還沒有呢。”
嚴宏昌的愛人段永霞更是用當年結婚時所戴過的墨綠色方頭巾,裝了滿頭巾花生,交給了萬裏。
萬裏接過花生說:“我可沒帶錢喲!好吧。我把你們‘大包幹’的成果帶回去給省委常委們嚐一嚐。”
臨離村時,萬裏一再囑咐社隊幹部:一是要做老實人,講老實話,實事求是;二是不賣過頭糧,不搞浮誇風,要接受三年自然災害的教訓;三是要帶領全體農民,不但要把糧食生產搞上去,還要大力發展農工副業,使全村農民盡快富起來。
一聽這話,嚴俊昌“恨不得立刻跪下磕頭”!
雖然如此,嚴俊昌還是留了個心眼,開口向萬裏要“紅頭文件”。
萬裏語重心長:“紅頭文件我沒有……老嚴,你若為人民而死,死得光榮,曆史會有公道地評價。”
車子緩慢地開出一段路,萬裏搖下車窗,探出頭來叮囑老嚴:“切切不能說假話,人餓死是因為吹牛皮。”
車行至村頭,萬裏仍不放心,第三次招呼老嚴過去:“如果有人查你,你就說我同意的,讓你幹5年。”
萬裏視察小崗,是永載小崗曆史的一件大事。萬裏不僅批準了小崗的包產到戶,而且批準了小崗的經驗可以學習。
萬裏的講話,很快傳遍了梨園公社,傳遍了板橋區,傳遍了鳳陽各地。
每當區社幹部製止和糾正包產到戶時,社員們就會說:“萬裏都批準我們可以學習小崗,你們為什麼不同意?”
樸實的小崗群眾就是這樣利用萬裏的講話,強有力地保護了包產到戶的實行。
小崗村的“分田單幹”從此也由秘密走向公開,並且很快成為了享譽全國的中國農村改革的“源頭村”。
萬裏的小崗之行,對安徽農村的改革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回到合肥後,萬裏在省委常委會上,捧出小崗生產隊社員送的花生,一邊叫大家品嚐,一邊講小崗的情況。
萬裏再次強調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並明確向廣大幹部指出:“不管采取哪種形式,隻要能增產增收,對國家能多貢獻,集體能多提留,社員生活能大改善,就是好辦法。”
安徽省委對“包產到戶”和“大包幹”的肯定,像蕩漾的春風,吹綠了安徽的山山水水。
農民稱讚這種新形式的承包為:
大包幹、大包幹,
直來直去不拐彎,
保證了國家的,
留足了集體的,
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這種承包方式,將國家、集體與個人三者利益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最能夠體現社會主義按勞分配的原則,因此最能夠激勵農民爭取最佳經濟效益的積極性。
與小崗一樣,1979年的大豐收打消了實行包產到戶地方幹部的顧慮,他們開始以實際行動,積極支持起包產到戶的實施。
在四川,省委領導帶頭在會上鼓勵各地進行包產到戶,在貴州、甘肅,省委領導開始允許本省進行包產到戶,在全國,各地領導也或公開、或默許地支持本地的包產到戶。
有了各地政府的支持,包產到戶開始突破禁區,逐漸走向合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