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縣的原來比較落後的板芙公社和南頭公社,先後實行聯產到勞和“雙包到戶”後,其產量超過了先進的社隊,在全縣引起了震動。
1981年,佛山地區糧食因災減產,但少數實行了“雙包”的社隊卻不減產,或少減產,或減產不減收。
“雙包到戶”進一步引起全地區的震動,許多農民和基層幹部紛紛要求實行“雙包”。
但是,當時由於不少領導幹部還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思想認識問題,家庭聯產承包的推廣尚隻局限於經濟作物。
1981年下半年,家庭聯產承包在全國廣泛推行,且顯示出良好效果。
此時,佛山地區鄰近的惠陽“雙包到戶”已達80%以上,效果顯著。這時,地區的領導人深感推行聯產承包製落後了,要加快步伐趕上。
11月間,中共廣東省委領導人到佛山傳達全國農村工作的會議精神,幫助各級幹部進一步明確家庭聯產承包製的社會主義性質和對發展農業生產的重大作用,推動進行農村改革。
從此,家庭聯產承包製在佛山全區範圍內迅速推廣,當年即發展到70%,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當時,一些受各種思想影響較大的特殊地方,農業生產責任製的推行相對緩慢,但是最終也突破重重阻力,得以發展起來。
在包產到戶的推動下,中國農村走向了高速發展的道路。中央一號文件確立政策
1981年12月,鑒於包產到戶、包幹到戶給全國農村帶來巨大變化的現實,中共中央召開了農村工作座談會,著重討論了農業生產責任製問題,形成了《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轉了這個“紀要”即1982年一號文件。
“紀要”指出:
目前實行的各種責任製,包括小段包工定額計酬,專業承包聯產計酬,聯產到勞,包產到戶、到組,包產到戶、到組等,都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產責任製。不論采取什麼形式,隻要群眾不要求改變,就不要動。
“紀要”還專門針對由鳳陽縣小崗生產隊最先實行包產到戶作了說明,指出:
包產到戶這種形式在一些生產隊實行後,經營方式起了變化,基本上變為分戶經營、自負盈虧。但是,它是建立在土地公有製基礎上的,農戶和集體保持承包關係,由集體統一管理和使用土地、大型農機具和水利設施,接受國家的計劃指導。有一定的公共提留,統一安排軍烈屬、“五保戶”、困難戶的生活,有的還在統一規劃下進行農田基本建設。所以,它不同於合作社以前的小私有的個體經濟,而是社會主義農業經濟的組成部分。
一號文件對包產到戶、包幹到戶是社會主義經濟的界定,徹底地解決了人們對包產到戶、包幹到戶的後顧之憂,促進了“雙包”製在全國的廣泛推行。
1982年9月,在中共十二大政治報告上,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再次明確肯定了建立農業生產責任製的積極意義。
胡耀邦指出:
近幾年在農村建立的各種形式的農業生產責任製,進一步解放了生產力,必須長期堅持下去。隻能在總結群眾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加以完善,決不能違背群眾的意願輕率變動,更不能走回頭路。
1983年1月1日,中共中央發出《當前農村經濟政策的若幹問題》的文件,即中共中央1983年一號文件。
一號文件對農村聯產承包責任製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評價。文件指出: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農村發生了許多重大變化。其中,影響最深遠的,是普遍實行了多種形式的農業生產責任製。聯產承包製越來越成為主要形式。聯產承包責任製和各項農村政策的推行,打破了我國農業生產長期停滯不前的局麵,促進農業從自給、半自給經濟向著較大規模的商品生產轉化,傳統農業向著現代農業轉化。
1983年中共中央一號文件的發出,促使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製邁向一個新階段,發展更為深入。其突出特點就是各地紛紛根據中央文件精神,結合本地實際提出和製定有關政策和措施,特別是對“雙包到戶”等家庭聯產承包製敞開了大門。
接著,1984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關注包產到戶,並明確提出“土地承包期一般應延長在15年以上”。
至此,包產到戶的合法地位被最終確立。
1984年中央一號文件和1982、1983年兩個中央一號文件一樣,得到了廣大農民群眾的熱烈擁護。
據1984年1月26日《人民日報》報道:
中央1984年一號文件在山西省雁北地區農村引起強烈反響。農民說:“俺們3年吃了3顆定心丸。第一顆定心丸,致富開了竅;第二顆定心丸,致富有了道;第三顆定心丸,致富顧慮消。
同年1月28日,《遼寧日報》報道:
沈陽市廣大農民聽了中共中央1984年一號文件的傳達後,普遍反映有3個更敢了:更敢放心大膽地規劃農村商品生產了;更敢往地裏投資施肥了;更敢搞長遠農田建設了。
和山西、遼寧一樣,3個一號文件的頒布,徹底打消了農民和幹部的顧慮。
於是,關於包產到戶的爭議消失了,包產到戶開始在農村得到穩步地發展。包產到戶取得巨大成功
1984年,中國改革開放已經走過了5個年頭。
此時,隨著中央文件精神的廣泛深入貫徹,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製進一步擴展。
1984年,全國實行聯產承包製的隊569萬個。其中實行大包幹的隊5636萬個。當時,在全國僅有02萬個隊未實行聯產承包製。
至此,聯產承包製已在全國完全普及和紮根。
農村實行包產到戶後,農村的麵貌發生了巨大變化,農民變勤奮了,荒蕪的土地變得肥沃了。
曾經靠合作社獲得巨大成功,並聞名全國的山西大寨,在實行包產到戶之初也心存疑慮:
咱大寨這條件,不適合搞包產到戶。把大塊地分得這一條那一條的,還不抵分成組哩。分成組,果園一組,農田一組,工業一組,農產品加工了就賣,那不都是錢?非要分成各家各戶?有了災怎麼辦?遭了災誰管誰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