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在軟件設計上,學財務的王文京注重實用性和操作的簡捷。王文京說:“財務軟件不像係統或者支撐軟件要特別強調性能,就財務軟件而言,功能的實用性和適用性對用戶來講是最重要的,因此,很實用、很容易學一直是用友軟件的特點。”

王文京的開發思路是從他為公司起名“用友”開始的。關於公司的字號他想了好幾個月,想了很多名字,但一直都沒有滿意的名字。

一天,王文京在《經濟參考報》上讀到一條很短的消息,這條消息說,美國軟件市場上有一種叫作“用戶之友”的軟件最受歡迎,因為它很容易學,很容易掌握,用戶的界麵很好。

於是,王文京馬上就想到他們將要做的軟件正是這種軟件,於是,就給公司定名為用友。對軟件來講,思想比技術更重要。

就這樣,用友公司開始起步了。

當時,用友的軟件能否得到通過了國家財政部評審,直接關係到用友能否繼續發展。

到了1990年,公司發展到20多個人,此時,王文京既想管公司事務,又想做開發,然而這樣兩頭兼顧,效率很低。

於是,王文京就在北圖租了一間房子封閉起來搞開發,開頭還可以,後來公司的人以及其他朋友,知道王文京在那兒,就又去找他,他隻好又搬到了八大處,封閉了一兩個月才把產品做了出來。

1990年,用友財務軟件終於通過了國家財政部評審。

在此後,用友走上了快速發展之路。到1991年起,用友就開始成為中國財務軟件行業的領跑者。

軟件行業因為是高科技行業,所以隨著新產品的不斷出現,軟件類企業也在不斷湧現和倒閉。軟件企業的發展軌跡是一浪接著一浪,浪潮來了,有的企業把握住了機會上來了,沒有把握住的下去了,每一次技術的變革都是市場份額重新劃分的時刻。

所以,在發展過程中,差不多每經過3年,用友就要換一批競爭對手。

在此時,王文京意識到對一個軟件企業來說,跳上一個浪尖可能比較容易,把握住兩個浪潮也是可能的,但是幾個浪都要把握住,才是真正地挑戰。

於是,在軟件企業生命周期很短的情況下,王文京就開始考慮用友的命運問題。

王文京絕不搞多元化經營,因為王文京認為對用友來講,多元化沒有任何優勢,用友的優勢隻是在軟件領域。

繞了不少彎的王文京,不久就提出“立足軟件領域,實現產業化”的發展戰略。

同時,王文京決定,軟件以外的產業再大的誘惑,也不去做了,因為軟件產業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產業方向。

事實證明這個決策是對的,在以後的幾年裏,用友的利潤和營業額的增長都在60%以上。

在這個時期,和用友一樣誕生的私營企業還有很多,它們的出現給私營經濟還沒有全麵解禁的中國經濟,帶來了一股新鮮的血液。私營經濟再次引發爭論

1989年下半年,隨著國內外形勢的發展,各種關於中央要調整政策的傳言在四處傳播,關於私營經濟的爭議風波再次掀起。

這次爭議的還是早在改革之初就存在的是姓“社”還是姓“資”的問題。

在私營經濟發展較好的溫州,很多人,包括部分高層都明確地說:“那裏私有經濟比重超過國有經濟,姓‘資’!”

於是,一時間,在全國各地剛剛嚐到私營經濟好處的人們,再次陷入到恐慌當中。

1989年底,河北省豐潤縣韓城鎮政府張春生,給《人民日報》寫信,谘詢關於私營經濟問題。

在這封信中,張春生寫道:

編輯同誌:

最近,筆者下鄉,聽到一部分人關於“國家要限製私人經濟發展”的議論。他們說:“前幾年國家號召發展個體聯合體經濟的作法搞錯了,把國家市場搞亂了,中央說要清理、限製個體經濟。”

還有的說:“個體經濟靠偷稅漏稅、投機倒把發了財,這回要進行大清理,秋後算賬”。“國家要出台政策限製個體經濟發展,農民進城經商、開辦第三產業的要一律回鄉務農”等等。

在這些議論下,有的個體企業要交牌照停業,想幹的也人心不安。

黨的“十三大”報告曾把發展私人個體經濟作為國家和集體經濟的必要補充,加以保護,眼下,這個政策會不會改變,對全國人民影響很大。

為此,希望國家報刊就此發表文章,予以澄清,以穩定人心。

張春生的信反映了當時很多人的心聲。

收到張春生的來信後,《人民日報》的編審人員非常重視,他們把張春生的信在《人民日報》上作了專門刊登,並配了專門的編者複信:

張春生同誌:

你的來信反映的一些情況,我們認為值得重視。同時,想借這個機會,向你及一切關心個體經濟、私營經濟政策問題的同誌,講幾句話。

請放心,黨的“十三大”確定的有關個體經濟和私營經濟的政策,並沒有改變。

江澤民同誌在國慶講話中明確指出:“在我國現階段,發展從屬於社會主義經濟的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對於發展社會生產、方便人民生活、擴大勞動就業,具有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作用。10年來改革的實踐,充分證明了這一點。我們的方針,一是要鼓勵他們在國家允許的範圍內積極發展;二是要運用經濟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加強管理和引導,做到既發揮他們的積極作用,又限製其不利於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消極作用。”這段話非常清楚地闡述了中央關於個體、私人經濟方麵的政策。

因此,社會上有些地方流傳的所謂有關政策要變的議論,是沒有根據的,或者說是一種誤解。盡管個體經濟、私營經濟不屬於公有製經濟,但他們是完全可以作為社會主義公有製經濟的補充,發揮積極作用的。

改革開放以來,這個指導思想是從未動搖過的。在對待個體經濟和私營經濟的基本政策上,國家不會改,也不可能改。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還很低,資金十分緊張,城鄉就業壓力還很大。在政策允許的範圍內,個體經濟、私營經濟都還有很大發展餘地。

10年來,個體戶和私人企業經營者當中也確實湧現了一些善於經營,講職業道德、熱心公益的先進分子。

當然,我們也必須看到,由於近年來忽視了管理和引導工作,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發展中也確實出現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有的違法經營,亂漲價,欺行霸市;有的製造、銷售偽劣商品;有的盲目上馬,與國營、集體企業爭原料、爭市場;偷稅漏稅問題更是相當普遍。這些問題,已經引起了社會公憤,如不及時解決,不僅不利於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的正常發展,而且會對社會主義公有製經濟產生消極影響。

正是從這種實際情況出發,中央在明確繼續鼓勵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發展的同時,強調必須加強管理和引導。主要包括:加強稅收管理,杜絕偷稅漏稅;加強對經營活動的管理,取締違法經營;根據實際情況和需要,限製行業範圍、產品範圍和經營規模;限製過度消費;認真維護雇傭工人的合法權益等。加強管理和引導,是政策的實施和完善,而不是政策的改變。因為黨和政府從來沒有製訂過對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可以放任自流的政策。過去這方麵做得不夠,現在開始加強,隻會更有利於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發展,而不是要把它們整垮。

所以,個體戶、私人企業的經營者,完全可以安心繼續認真做好自己的事情,開展自己的事業,關鍵是要守法經營,照章納稅,這樣就會利國、利民,也對自己有利。個體戶和私人企業的正當經營一定會受到法律的保護和社會的尊重。

編者

《人民日報》的這篇文章公開發表後,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人們對政策會變的擔心。然而,這個篇文章並沒有能徹底消除人們的顧慮,關於私營經濟的爭議還在進行。

1990年2月22日,一位高級官員在北京某大報發表一篇署名長文《關於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

文章首先就明確地問道:

搞資產階級自由化的人……有沒有經濟上的根源?有沒有一種經濟上的力量支持他們?

文章還明確地指出,中產階級、私營企業和個體戶就是資產階級自由化的經濟根源。

這篇文章還對改革提出這樣一個根本質問:

推行資本主義化的改革,還是推行社會主義改革?

關於資本主義化的改革,文章說:

他們的經濟體製改革,說到底,一個是取消公有製為主體,實現私有化;一個是取消計劃經濟,實現市場化。

……

有的主張把國有資產分割成股份賣給個人,化為私有;有的主張國家貸款給私人,讓他們購買國有企業;有的主張給私營經濟和個體經濟加緊輸血,讓他們購買國有企業。

所有這些,統統都是“資本主義化的改革”。

這是較早提出問一問姓“社”姓“資”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的公開發表,再次使關於私營經濟的爭議愈發激烈。

無獨有偶,和這篇文章持同樣觀點的各級幹部和普通群眾是大有人在。

1990年第一期北京《當代思潮》雜誌,發表了《用四項基本原則指導和規範改革開放》一文。

文章明確地指出:

私營經濟和個體經濟……如果任其自由發展,就會衝擊社會主義經濟。

在當時的壓力下,新華社主辦的《中國記者》雜誌1990年5月號發表《光彩的新概念》一文說:

近來報紙和刊物上,有關個體戶的報道少了。原因呢?不少編輯感到“拿不準”。至於社會上,則更有甚者。在有的人眼中,個體經濟已成了背時之物,最好是“從重從快”懲罰打擊。有的人誤以為“中央已經收了,取締是早晚的事。”新聞界在一段時間內的沉默,無形中增加了這種不安的情緒。前幾個月全國個體戶銳減360萬人,不能說和這種氛圍沒有關係。

一時間,個體戶和私營企業主開始擔心起來,其中有一部分人,奉行當時流行的說法“等一等、看一看再說”,決定收縮戰線,看看形勢再說。

還有一部分私營經濟的從業人員,幹脆都選擇主動歇業,以保證安全。

就這樣,全國私營經濟再次陷入兩難境地。這個時候,迫切需要有來自中央的權威觀點,來消除人民群眾對私營經濟前途的顧慮。皇甫平發文支持改革

1991年,在私營經濟引發爭議之時,幾篇署名皇甫平的文章在當時引起了極大的轟動,一時間被譽為“黃甫平事件”。

其實,黃甫平事件是曾任《解放日報》、《人民日報》副總編輯周瑞金,與當時上海市委政策研究室的施芝鴻和《解放日報》評論部的淩河一道,根據鄧小平同誌的談話精神,以“皇甫平”為筆名在《解放日報》頭版發表係列文章,針對時弊,鼓吹改革開放,引發了一場思想交鋒。

關於黃甫平這個名字,周瑞金後來說:

這個“皇”字,按照我家鄉閩南話的念法,與“奉”字諧音。這個“甫”,不念“浦”,而讀“輔”。我選這個甫,就是取輔佐的意思。奉人民之命,輔佐鄧小平,這就是“皇甫平”筆名的深層涵義。而皇甫又是中國的一個複姓,人們看起來比較自然。

1990年12月,黨的十三屆七中全會隆重召開。

根據鄧小平同誌在七中全會前夕的談話精神,江澤民在開幕式上重申,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是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根本政策,並明確提出“即使冒點風險,也值得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