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迅猛發展
●鄧小平高興地說:“改革開放是大勢所趨,得到了全黨、全國人民的擁護。”
●一次座談會上,一位年過花甲的私營業主說:“如今,大多數普通人更看重的是物質生活。這就得有錢。大夥拚命往‘海’裏奔,主要是奔錢來的。”
●出租汽車公司副總經理高宏治說:“與其等到將來被精簡,不如現在早做準備”。
● 迅猛發展鄧小平南巡支持改革
1992年1月17日,一列從北京站發出的列車悄無聲息地駛出了站台。
這是一趟沒有編排車次的專列,它載著鄧小平的專列開出北京,向南方大地駛去,具有曆史意義的南巡講話由此拉開帷幕。
原來,這列火車是鄧小平的專列。鄧小平再次南下,在夫人、女兒和楊尚昆的陪同下。從1月18日到2月21日,鄧小平開始他的武昌、深圳、珠海、上海之行,史稱“鄧小平南巡”。
在視察中,鄧小平對有關改革開放的政策和理論做了係統闡述。“南巡講話”成為當年召開的黨的“十四大”的主題,並使大會確定經濟體製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
1月19日,列車到達深圳特區。
看到深圳的巨大變化,鄧小平發表長篇講話,他高興地說:“改革開放是大勢所趨,得到了全黨、全國人民的擁護。”
針對一段時間以來,姓“社”姓“資”的爭論造成改革開放難以開拓新局麵的現狀,鄧小平說:
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不敢闖,說來說去就是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走了資本主義道路。要害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鄧小平提出的“三個有利於”標準,一下子驅散了姓“社”姓“資”的爭論造成的陰霾,給了人們一個辨別是非的銳利武器。毫無疑問,發展個體、私營經濟,是符合“三個有利於”標準的。
在南方談話中,鄧小平以深刻的智慧和巨大的理論勇氣,衝破禁區,提出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從而解決了困惑中國多年的難題,為中國經濟體製改革確定了新的目標模式。
在鄧小平提出這一創見之前,全世界都認為,社會主義就是計劃經濟,資本主義才是市場經濟。
以前斯大林這樣認識問題不必說了,連哈耶克這樣的西方大思想家也持這樣的觀點。鄧小平把這一個“鐵律”打破了。
其實,世界各國的實踐都說明,計劃經濟不利於促進生產力持續地高效發展。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每個消費者的境遇、要求不同,接觸的信息和追求的目標各異。人們對相互之間的需求所知甚少,甚至一無所知。
這千差萬別的需求,是不可能計劃出來的。隻有通過市場交換係統,才能得到滿足與協調。
一旦個體需求在某種契機下廣為重合,一種基於靈敏反應的複雜的產銷係統就會在市場催動下形成,大量相應的商品與服務項目就會泉湧而出,以滿足蜂擁而來的個體需求,並實現自身的導向與價值。
鄧小平正是對大量經濟現象進行了多方麵的、深入的、實事求是的思考,從而得出了正確的結論。他果斷地提出:
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
在南方談話中,鄧小平對社會主義的本質、社會主義的發展問題做出了精辟的概括。他以緊迫的責任感,催促廣大幹部群眾要有一股敢“闖”敢“冒”的勁頭,抓住曆史機遇,推動改革開放大步前進。
鄧小平形象地說:
改革開放的膽子要大一些,敢於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深圳的重要經驗就是敢闖!
停頓了一下,鄧小平鏗鏘有力地說:
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幹不出新的事業。
這就解開了“兩種改革觀”的羈絆,解除了那些禁錮人們思想的緊箍咒。
在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的問題上,當然也應當本著這樣一種大膽地闖、大膽地試的精神,向前開拓。
關於有人擔心個體、私營經濟的政策遭到質疑,並可能發生波動的問題,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用“傻子瓜子”這一富有標誌性的個案,巧妙地化解了大家的憂慮。
鄧小平從改革開放大局出發,舉重若輕,一語破的:“農村改革初期,安徽出了個‘傻子瓜子’問題。當時許多人不舒服,說他賺了100萬,主張動他。我說不能動,一動人們就會說政策變了,得不償失。”
抽了一口煙,鄧小平繼續說道:“像這一類的問題還有不少,如果處理不當,就很容易動搖我們的方針,影響改革的全局。城鄉改革的基本政策,一定要長期保持穩定。”
鄧小平的這番話給全國個體、私營經濟的創業者和從業者吃了一顆定心丸。
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對一係列重大問題的回答,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踐在理論上的重大突破。
鄧小平南方談話的要點在1992年春節傳出之後,猶如“鄧旋風”從南方刮起,迅即傳遍全國。
廣大幹部群眾奔走相告,人們喜上眉梢。這一年春節人們拜年時,鄧小平南方談話成了最熱門的話題。
春節之後,南方談話正式傳達,在黨內外、國內外繼續引發強烈反響和巨大震動。從中央到地方,形成了學習、貫徹、落實南方談話的熱氣騰騰的景象。
東方風來滿眼春。在一段時間內遭遇困擾,受到壓力的個體、私營經濟,在鄧小平南方談話中獲得了新的生命,汲取了新的力量。這就猶如受到阻遏的激流,積蓄新的能量,一下子衝越了礁石險灘,順流而下。
1993年,私營企業迅速走出低穀,超過1988年的水平,達237萬家。
鄧小平南方談話為黨的“十四大”的召開,準備了條件,8個月後,備受矚目的黨的“十四大”召開了。私營經濟進一步提升
1992年10月,首都北京秋風送爽,藍天白雲下,菊花盛開把古老的北京裝點得姹紫嫣紅。
10月12日,在這個金秋的時節,舉世矚目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隆重召開了。
參加這次大會的正式代表1989人,代表全國5100萬黨員。開幕式由李鵬主持。
在此次大會上,江澤民做了重要報告。在報告中,江澤民高度評價鄧小平南方談話,總結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內容,並明確指出“左”傾思潮對改革開放的危害。
江澤民在報告中說:
加快我國經濟發展,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開放的步伐,不要被一些姓“社”姓“資”的抽象爭論束縛自己的思想和手腳。
……
在所有製結構上,以公有製包括全民所有製和集體所有製經濟為主體,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為補充,多種經濟成分長期共同發展,不同經濟成分還可以自願實行多種形式的聯合經營。
黨的“十四大”報告給姓“社”姓“資”的鼓噪畫上了句號。此前,1987年召開的黨的“十三大”,說私營經濟是公有製經濟“必要的和有益的補充”。
到了黨的“十四大”,除了沿用“補充”之外,新加上了“多種經濟成分長期共同發展,不同經濟成分還可以自願實行多種形式的聯合經營”。
這就實現了兩點突破:
一方麵是“共同發展”淡化了“補充”的配角意味,使其他經濟成分的地位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另一個麵,“聯合經營”打通了公與私。過去,公有製經濟與私營經濟涇渭分明,猶如水火不相容。如今允許自願聯合經營,公與私之間的雷池打破了。因此,黨的“十四大”報告使私營經濟的地位,比黨的“十三大”時又提高了,這是黨的“十四大”取得的突破。
10月19日,也是大會的最後一天,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來到會場。此刻,鄧小平身穿灰色中山裝,精神矍鑠,他一邊邁步,一邊向代表揮手致意。
頓時,會場內外一片沸騰。2000多位代表和新當選的中央委員用熱烈的掌聲歡迎這位老人,感謝他在曆史關鍵時刻高明的指引,感謝他對推進中國現代化做出的巨大貢獻。
鄧小平微笑著走了一圈,看看大家,講了一句話:“這次大會開得很好,希望大家繼續努力。”
這句話是鄧小平對大會決議的高度認可,也體現了鄧小平對大家的殷切希望。
黨的“十四大”結束之後,1993年3月29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憲法修正案,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寫入憲法,實現了新的突破。
憲法第十五條原文:
國家在社會主義公有製基礎上實行計劃經濟。國家通過經濟計劃的綜合平衡和市場調節的輔助作用,保證國民經濟按比例地協調發展。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擾亂社會經濟秩序,破壞國家經濟計劃。
修改為:
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加強經濟立法,完善宏觀調控。國家依法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擾亂社會經濟秩序。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提出,為私營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支持,從此私營經濟開始進入迅猛發展階段。各地積極發展私營經濟
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後,全國對私營經濟的顧慮消除了,私營經濟開始在全國再次蓬勃發展起來。
然而,正當全國各地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快馬揚鞭、奮力發展的時候,地處中原的河南省,卻傳出令人失望的信息:
個體經濟和私營企業數量當年1至5月分別比去年同期下降37%和85%。
對此,河南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視,他們積極和有關部門開始查“病情”,找“病根”。
個體私營經濟為何下降?省工商局發放了12萬份問卷,挨個調查了近兩年關門的1260家私營企業,與4200多個個體工商戶舉行了70多次座談會。
最後,調查得出的結論是:落後的思想是個體、私營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其突出表現在,許多領導幹部口頭上表示要發展個體、私營經濟,思想上的“恐資症”卻根深蒂固,因而對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采取“寧左勿右”的態度,明令的政策不落實,反映的困難不理會,私營經濟遇到困難更是不聞不問。
在有些地方,甚至規定不準個體、私營企業在專業銀行開戶,還有些地方舉辦產品展銷會、物資交流大會,竟明文不讓私營企業參加。在管理上對待個體私營經濟是“寧嚴勿寬”,唯恐不狠。
同時,對私營經濟的阻礙還有濫收費。在對532家私營企業的調查,光攤派、收費的項目就達50多種,數量比正常稅收多12倍。
還有些鄉鎮以“壯大”集體經濟為名,強行把一些效益好的私營企業劃歸集體。
“病因”找到了,河南省委、省政府形成共識:
必須要糾正這些錯誤觀念,為個體和私營經濟發展掃清道路,促進私營經濟迅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