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鄧小平的南方談話,黨的“十四大”對私營經濟的新突破,這股改革的春風迅速吹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催生了許多新生的事物。

20世紀90年代有名的“下海潮”,就是這股改革春風的產物,而這個“下海潮”對中國私營經濟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

所謂下海,就是指當時大批官員和知識分子改換身份,投身私營工商界的行為。這是因為傳統中國一直歧視商人,商的地位被排在最後。因此,“下海”這個詞還隱隱含有從高就低的意蘊。

同時,中國地域廣闊,人口稠密,把遍布中國的個體、私營工商業稱作大海,也是很形象的。

其實,自20世紀80年代初期起,就有人下海。不過,80年代下海的人數畢竟不多。

鄧小平南方談話之後,隨著中央對私營經濟政策的變化,隨著個體、私營經濟政策的穩定和從業人員地位的提高,下海潮再度掀起。

“下海之前怕下海,下海方知海中妙。”這是一句1992年在下海潮時,非常流行的話。

在當時,機關幹部下海者是這批下海潮的一批生力軍。他們辭職後經商辦企業,有著自己的優勢。

一方麵他們各項政策熟悉,眼界開闊,信息靈通。同時,他們還具有知識層次高,分析能力較強等特點。市場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知識的競爭。

因此,在這批下海潮中,官員下海者人數很多,他們中很多人後來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這股下海潮中的馮侖、潘石屹後來就取得了巨大成就。

中央對私營經濟放開的政策,喚起了許多機關裏年輕人的興趣,以馮侖為主的這幾個年輕人分別從不同機關來到海南找機會。

此時的海南,就像19世紀淘金的美國人蜂擁而至的舊金山,很多懷著“淘金夢”的年輕人來到這裏,尋找致富路。

在海南賺到第一桶金之後,潘石屹揣著5萬元,於1993年來北京,組建了萬通公司北京房地產有限責任公司。就這樣,潘石屹聯合鄧智仁,在北京第一個以市場化方式運作萬通新世界商城的房地產項目獲得成功。

1995年,潘石屹離開萬通,注冊了紅石實業有限公司,在北京東部城區的“現代城”房地產項目上一炮打響。

接著,馮侖則在全國進行多領域多項投資。如今,馮侖的萬通、潘石屹的“中國SOHO”等房地產企業成為著名品牌。

當然,湧向這股下海潮的還有大批的知識分子,他們有的來自科研院所,有的來自大專院校的老師,還有的就是剛畢業的那些大學生生、研究生。

1992年,74歲的複旦大學教授、著名經濟學家蔣學模成了學者下海隊伍中的一員,他開始經營公司了。

這位教授他的《政治經濟學》曾是中國兩代人的必讀教程,他的下海在知識界引起了不小的反響。

蔣學模開辦的公司,由11個學者集資3萬元創建。為此,蔣學模還為他公司的誕生寫下了《還是下海好》一文。同時,蔣學模借鑒美國蘭德公司的名字,給自己的公司取名為“複蘭德經濟顧問行”。

與此同時,伴隨下海潮的還有大學生的就業觀念的改變,大學畢業生過去以進入國家機關為第一誌願。到了1992年,這種求職順序改變了。

顧青是1992年上海同濟大學畢業的高材生。當年,他放棄了去德國做駐外人員的機會,投奔當時剛起步的私營企業樂百氏公司。

當時,樂百氏創始人何伯權也就30多歲,沒有給顧青許什麼願,隻講創業的艱難,讓顧青這樣的年輕人到第一線去獨當一麵。

就是這種幹事業的激情和朝氣感染了顧青這樣的年輕人。1992年,全國高校有50多個畢業生跟著何伯權上了廣東。

這裏有北大、人大的畢業生,光是顧青在同濟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同班同學就去了4個,在樂百氏一幹就是7年。後來顧青做到了樂百氏武漢公司總經理。

當時,下海非常流行。《人民日報》曾經有一篇《形形色色的下海人》專門記錄了下海潮:

踏上公共汽車,走進辦公室,以至於在家門口,人們都可以聽到關於“下海”的議論。

為何要“下海”?下海有什麼魅力?還是讓我們聽聽“下海人”的自述吧!

與其抱怨,不如去幹

前兩年,有這樣一句順口溜:“北京人侃,上海人怨,東北人看,廣東人幹。”如今,大家都在學廣東人,想下水試試深淺。

在北京西單百花市場,北京啤酒廠一位“業餘攤主”說:前些年,眼睜睜看著一些從監獄出來的,身有殘疾的,或者退了休的,都發了財。而我們這些身強力壯的小夥子幹一個月,還不如他們兩三天賺錢多,心裏那氣就別提了。於是,就發牢騷罵社會分配不公。可罵了幾年,沒把人家罵窮,更沒把自己罵富,現在明白了,發牢騷,隻能找氣生。與其抱怨,不如趁早幹。

記者問“北啤”的那位小夥子,現在下海你不覺得有點晚了嗎?

“是晚了點,可這趟車再錯過,後悔更沒地方了。”小夥子答道。

在某合資企業兼職的一位大學老師說:現在是“下海”的好機會,前兩年政策的一個突出特點是管。下海的人感到賺錢不易,不少人甚至覺得投資經商冒險,不如存款保險,不如吃“大鍋飯”省勁。有些個體戶把錢存入銀行,吃起了利息。現在政策的突出特點是放,鼓勵人們把經濟搞活,大夥兒看到賺錢的機會又多了,“下海”的人自然就多了。

一次座談會上,一位年過花甲的私營業主說:“五六十年代是精神第一,追求物質享受被看成是資產階級的生活方式,如今,大多數普通人更看重的是物質生活。這就得有錢。大夥拚命往‘海’裏奔,主要是奔錢來的。”

住房製度改革、醫療、教育、社會保障製革改革,無疑將增加人們的開支,也強化了人們掙錢的願望。

價值觀變了

一位曾當過記者的某合資公司經理說:以前,許多青年人認為隻有當作家、科學家、藝術家,或者當大官,人生才有價值,才會得到社會的承認和尊重。

現在,人們覺得賺錢和出書、寫文章、搞科學發明、進行藝術創作,一樣有社會價值,一樣光榮。賺錢已不僅僅是一種手段,許多人把它當作奮鬥目標和理想,在賺錢過程中體驗到了奮鬥的價值和樂趣。

一位原是木工的個體店主說:“我沒有文憑,工作每天就是重複。在工廠已很少有改變命運的可能。下海後,雖說風險大了,可是生活畫麵總是變的,競爭逼著我學習經營知識,商品經濟發展使人生選擇的機會多了。今後我可能破產,變得一貧如洗,也可能成為百萬富翁、大企業家。現在奮鬥雖很艱難,可總有一種希望在吸引著我不斷地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