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願意帶頭放棄公職

北京市旅遊局前任局長薄熙成為何要辭職辦公司?他在辭職報告中說,“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在政府機構改革中,麵臨的一大難題是如何才能順利地、平穩地、妥善地讓一些政府官員實現從官到民的自然轉換”,“我願意帶頭放棄公職。”

43歲的遼寧省委政研室處長邵長權,5月份組織上派他擔任鞍山市某區委主要領導職務,一到鞍山他卻向市委提出“不再往官路上擠,誌在發展經濟的主戰場上一顯身手”的要求。邵長權說他辦實業的目的,是把多年政策研究積累的理性認識應用於經濟運行的實踐,為深化改革,轉換企業機製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這次商潮的一個突出特點,是下海人的層次高了。作家、藝術家、記者、大學老師紛紛跳進“海”裏遊泳,許多機關幹部也不甘在這次商潮中示弱,紛紛走出機關辦公司。

某機關開辦的出租汽車公司副總經理高宏治這樣說:“小平同誌南巡談話後,機關幹部的危機感大了,大家心裏明白,要深化改革,就要轉變政府職能,精簡機構,這是誰也無法阻擋的趨勢。與其等到將來被精簡,不如現在下海早做準備”。他說:“我原來是黨委辦公室的,也沒有什麼一技之長,要趁現在掌握一些適應未來的技能。”

夜幕降臨。北京市朝陽區人才交流市場卻依然熱鬧,一撥撥求職應聘的人帶著渴求和希望來到了這裏。市場一位工作人員介紹,來求職應聘的大多數都是想找第二職業。

在廣東一家公司駐京辦事處招聘欄前,記者與一位某針織公司的幹部攀談起來。他說,現在他每天的工作很輕鬆,所以想出來找點事幹幹。

與此同時,《人民日報》在另一篇《下海好》的文章裏,也介紹了下海潮:

最近召開的全國科技情報工作會議透露,我國大多數科技信息機構將逐漸斷“皇糧”,向以市場為導向的企業化科技服務型轉變。有人稱之為集體“下海”。

科技人員下商品經濟之“海”,捕捉社會和經濟效益之“魚”,這個“海”下得好!

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是推動我國經濟建設的重要杠杆。科技工作要麵向並服務於經濟工作,就必須置身於商品經濟的汪洋大海之中。

因此,一方麵,我們應該鼓勵科技、教育等部門的一部分人員和單位“下海”,奔赴經濟建設“主戰場”。

另一方麵,還要號召和動員有關部門的同誌,關心和支持科技工作,情係“大海”,以促進科技“下海”、知識“下海”、智力“下海”……

“下海”,要有勇氣放棄在職務、工資、待遇等方麵的既得“好處”和“優越性”,甘冒風險。另外,還要諳熟“遊泳”之道。

近幾年來,一大批以不同形式下了“海”的有識之士,許多已嶄露頭角,發揮出自己的聰明才智,有的成為搏擊風浪的弄潮兒。

俗話說,“海闊憑魚躍”。投身於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發展的大潮之中,前程無量。

新的下海潮湧動之時,人們不再回避“錢”字。見麵道一句“恭喜發財”成了口頭禪。

在北京、廣州等地,“恭喜發財”這句話大有代替“您吃了麼”這一傳統問候語的勢頭。

1992年及以後的下海潮,從人才、資源等方麵大大加強了個體、私營企業的實力,從而大大壯大了私營經濟從業隊伍的素質,為私營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活力。

從此,在下海潮的推動下,中國的私營經濟走向了快速化、知識化發展之路。一批私營企業主誕生

1992年,鄧小平的南方談話救活了很多企業,也催生了很多企業,潘石屹和他的萬通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開始異軍突起的。

潘石屹出生在甘肅天水麥積山附近的一個村子裏。他家裏有5個小孩,潘石屹是老大,因為養活不了,父母隻好把他的兩個妹妹送給了山裏的農民。

童年的磨難,培養了潘石屹對成功的執著追求。恢複高考後,潘石屹憑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北京的一所大學。

1984年,潘石屹畢業後,被分配到石油部某局工作。對此,潘石屹一直視為人生的一次重要機遇。

當時,潘石屹覺得,一個農村出生孩子,能在首都北京工作是多麼幸運啊!所以,他從心裏麵感激這個社會。

但是,很快,這個年輕人就不滿足於在機關裏坐著,一張報紙一杯茶地混日子了。

那時,潘石屹覺得,他在機關的工作完全是多餘的。他認為隨著社會的發展,各種多餘的、不能給社會帶來價值的環節,遲早會被淘汰掉,所以還不如自己主動離開。

1987年,在別人驚詫的目光裏,潘石屹毅然辭職,進入了商海。

辭職後,在離開北京前往深圳的時候,潘石屹把自己所有的家當都變賣了,也就隻有80多元人民幣。

於是,買了張去深圳的火車票,潘石屹踏上了去深圳的行程。

但是很快他又遇到麻煩,當時深圳剛剛成為特區時,外人進入是要通行證的。無奈之下,潘石屹又花了10多元找人帶著鑽鐵絲網進了深圳。

在深圳的那段時間,潘石屹在一家谘詢公司工作。當時,香港一些嚴重汙染的工廠要遷往深圳、珠江三角洲,他們幫助做一些前期工作。

由於語言不通,飲食不適應,深圳的生活始終讓潘石屹感到非常壓抑。

剛下海時,幾乎所有人都勸他走回頭路,隻有一個在伊拉克做過工程的朋友對潘石屹說:“你堅持往前走,哪怕要飯也不要往回走。”

1990年春節前後,剛成立特區的海南刮了一次特別大的台風,損失很大。海南經濟也一度滑坡,很多到海南的人沒有工作,就紛紛又回去了。

在此時,潘石屹的老板在海南承包了一個磚廠,讓潘石屹當法人代表、廠長,帶著300多個民工。

在當時,海南很多工程都停了,民工就在那裏餓著,他們是計件工資,沒人要磚,他們就一分錢沒有。

出於強烈的責任心,潘石屹就把自己的錢掏出來,讓民工買上一袋米,吃完了掏錢再買一袋。

“小偷經常光顧,夜裏提供照明的小發電機一個月內被偷過3次,”潘石屹後來回憶說:

人剛剛躺下,電燈突然滅了,那肯定是發電機被偷了,於是便狂追,直到小偷抬不動了,棄機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