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更麻煩的是民工情緒問題,有一天,潘廠長正在一個廢棄的水塔裏休息,突然一塊磚頭破窗而入,水塔下麵,聚集了上百位催要工資的民工。“想跑都跑不了,隻能硬著頭皮下去跟他們談!”

1990年,大部分下海南的人都回了內地,潘石屹一直在那裏堅持。

在此後的一段時間,海南的經濟正遭受著第一次低潮。和許許多多的淘金者一樣,潘石屹和馮侖幾個人成天混跡於海口的街邊排檔,沙灘浴場,無聊的時候騎著自行車繞島一周,回來時已經滿臉胡子。

終於,海南的經濟又重新呈現了蓬勃發展的跡象了。於是,潘石屹等人連忙抓住商機,和幾個朋友一起成立了海南農業高科技投資聯合開發總公司。

這個公司一共6個合夥人,一個是馮侖,他原來是海南一個地方的體改所的副所長。

公司成立之初,經營是困難的,沒錢他們就想辦法找到了北京的一家集團公司。

北京這家集團公司老板認為他們這幫小夥子可以。於是達成一個條件,給他們貸款500萬人民幣,利息是20%,這筆錢由他派人監控,利潤五五分成。

就這樣,潘石屹等人就取得了第一筆種子資金。

拿到錢後,潘石屹等人以不到3000元一平方米的價格,買過來8棟別墅。

但是,這些別墅在手裏放了一兩個月,就是賣不出去。

他們就在一起想辦法,盼著海南的發展……

就在潘石屹等人這樣處於事業低潮的情況下,一個轉機到來了,那就是鄧小平南方談話。

在當時,鄧小平的南方談話,像一陣改革的春風迅速吹遍了大江南北,更吹到了改革前沿的海南。

於是,海南開始發展了。

在這種情況下,人民對經濟又充滿了信心,海南各行各業都開始全麵恢複,潘石屹等人的房子也快就賣了出去。

在當時,海口有兩個數字引起潘石屹的注意:常住人口15萬,暫住人口50萬。而他去規劃局看報建麵積大約是人均每人50平方米,當時北京人均才7平方米多一點。

一個窮得叮當響的地方,人均50平米的住房麵積,潘石屹感覺快出事了!

於是,他們幾個人立即開了個會,考慮怎樣把風險分散一下。

在此時,潘石屹想回家看看,就去了西北。此時,他再也不是西北的一個窮學生了,可以吃頓好飯,坐出租車了。

看了一圈之後,潘石屹覺得西北還是太窮,沒有任何投資的價值,就領了5萬元差旅費到了北京。

回到北京之後,潘石屹先去了懷柔,通過朋友介紹,他認識了主管懷柔經濟的副書記。

這位副書記特別開明,他們也很能談得來。副書記高興地對潘石屹等人說:“你們來吧,在我這兒注冊公司,先領個執照。”

過了兩三天,工商局就給他們批了執照。

注冊後,潘石屹就住在懷柔的龍山賓館,百無聊賴,什麼事也沒有,不過也顯得很清靜。

一天,潘石屹在懷柔縣政府食堂吃飯,突然聽說北京市政府下發了一個文件,給懷柔縣4個指標,搞定向募集的股份公司,現在卻沒人做。

於是,潘石屹就和縣體改辦主任邊吃邊聊,潘石屹說:“我們來做一個行不行?”

“好哇,可是現在來不及了,要準備6份材料,並且讓下星期就報上去。”縣體改辦主任說。

潘石屹就直接找了北京市體改委主任賀陽,賀陽認為這是個好事,以後都要按公司形式組建,他們報就是積極支持改革。

於是,潘石屹等人就先按要求找發起單位,碰巧,潘石屹有一個朋友的父親在煤炭部工作。

潘石屹就問他能不能幫個忙,很快潘石屹就獲得了肯定的答複。

當天,潘石屹等人就與這位煤炭部工作的幹部商量,決定找一找中國工程學會聯合會和中國煤炭科學研究院。

於是,他們談了想法,都很快就被認同了。中國華誠集團,也就成了萬通的發起單位。

潘石屹問馮侖,注冊資金應該多大,馮侖說咱們現在做事要往大裏做,不能小打小鬧的,能不能上億啊?這樣執照拿出來才有影響力。

潘石屹就說:“咱們在海南島呆過,都比較迷信,8不就是‘發’嗎?我注冊8億吧。”大家都同意了。

注冊時就用“北京萬通實業有限公司”,潘石屹準備好材料,北京市體改委馬上就給批了,人民銀行也很快批了。

募資公司注冊下來後,股本金怎樣到位呢?按規定兩個月就得到位,否則兩個月以後就取消。

哪來這些錢呢?潘石屹想到了廣告,於是,他們在《金融時報》做了一個整版的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