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於是,首鋼利潤遞增包幹的方案獲得通過了。首鋼實施責任考核製度

1982年8月6日,國務院副秘書長馬洪,用電話把國務院同意首鋼改革的喜訊告訴了周冠五。

周冠五接到信息後,非常興奮,他立即通知公司的所有部門,按原定計劃實施改革。

一時間,早已焦急等待了幾個月的首鋼人,像站在起跑線上的運動員一樣,聽見口令,開始向前起步,衝刺……

當時,首鋼的內部承包責任製是科學、嚴密的。首鋼領導不僅將全公司總的生產經營指標層層分解,一包到底,而且把技術業務工作要求也一項不落地承包到各個崗位,連餐廳大師傅切的羊肉片,都有個不得超過0.9毫米的量化指標。“包生產”,“包技術”,這就是首鋼的“兩包”。

同時,首鋼的承包指標還強調先進性、高標準、高水平。用工人的話說,這個指標不是“貓腰揀”,而要“跳起來夠”。

承包製使首鋼的幹部和工人麵貌都發生了變化,以前隻知道按領導要求的幹的工人,此時,他們對自己的責任、本段、本廠的當月生產任務、全年工廠和公司的生產經營目標,都清清楚楚。

明白了自己任務的工人,勞動積極性和主動性都獲得了很大提高。

1982年8月6日晚,從生產第一線傳來捷報。中型軋鋼廠上中班的工人,收聽得到七中全會公報後,當班就完成190噸軋鋼任務,超過計劃26.6%。

接班的工人也不示弱,他們再鼓幹勁,又創出班軋鋼220噸,超過計劃46.6%的好成績。

7日,公司黨委召開會議,要求各級黨組織進一步貫徹落實3年規劃,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於是,責任製下的首鋼再掀勞動熱潮。這個公司廣大黨員帶頭學習,帶頭搞好安全生產,帶頭搞好協作。

一軋鋼廠一車間工人,奮戰在五、六十度高溫爐旁,8月一個工作日就軋出鋼材621噸,超過計劃14%。

擔負製做鋼窗生產用材的軋鋼二車間,7、8、9日3天,平均每天生產鋼材74噸,超計劃50%。

為了推動責任製的順利實行,首鋼還特別注重選拔年輕的幹部,以更新首鋼管理隊伍的觀念。

責任製以前,首鋼廠處級領導幹部中,知識分子隻占23%,由於外行多、年齡大、病弱人員多,特別是很多幹部思想保守,給推行責任製改革增加了不少阻力。

針對這種情況,首鋼黨委把提拔中青年知識分子作為一項重大戰略措施,堅決破除唯成分論、論資排輩觀念和對知識分子不放心的偏見,大膽地把擁護責任製改革、懂生產、會管理、有才幹的中青年知識分子,提拔到重要的領導工作崗位上來。

很快,全公司共提拔了118名廠、處級以上的領導幹部,他們的平均年齡45歲,其中83%是知識分子。同時,首鋼還提拔了310名年輕的知識分子擔任了科長、車間主任一級的領導工作。有些中青年技術幹部還擔任了廠、礦黨委書記和政工處室的領導工作。

在提拔中青年幹部的同時,首鋼還妥善安排了一批老幹部離休、退休和當顧問,一批原來擔任正職,但工作不適應的領導幹部退為副職或改作其他工作。

在選拔幹部的工作中,首鋼黨委發動幹部推薦人才,並到各廠、礦調查和發現人才,經過考核或培訓,對符合德才兼備的幹部堅決提拔。

首鋼黨委對中青年知識分子不隻是看學曆,更注重實際工作能力,注重對首鋼改革的認同,對自學成才的人,隻要符合條件,也和知識分子一樣大膽予以提拔使用。

隨著首鋼大批中青年知識分子擔任領導工作,首鋼的麵貌發生了變化。

最明顯的表現是,在首鋼的管理層中,抵製改革的幹部少了,同意改革,並希望改革再快一些的呼聲高了。當然,新幹部還帶來了新氣象,這些年輕幹部競相奮進,競相為國家多做貢獻。

首鋼小型軋鋼廠自1958年投產後,20年沒有達到設計能力。新提拔的3名工程師和一名助理工程師分別擔任這個廠的廠長、副廠長以後,他們依靠群眾,加強企業管理,勇於走經濟責任製的新路子,使全廠生產麵貌發生很大變化。不僅產量突破了設計能力,螺紋鋼筋產品還獲得了國家質量銀質獎,並進入了國際市場,這個廠被評為北京市的質量先進單位。

對於新提拔到領導工作崗位上來的中青年幹部,首鋼堅持按照各自的崗位經濟責任製,嚴格考核。

在考核中,勝任的,鼓勵他們繼續前進,不足之處幫助他們盡快克服;個別不勝任的,進行調整,使新提拔的幹部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勁頭。

在這種責任考核製度下,這批中青年幹部在工作中任勞任怨,勇挑重擔,受到群眾的稱讚。在他們的帶動下,全公司廣大職工精神振奮,在實踐中不斷完善經濟責任製,使企業經濟效益愈來愈好。

在這種情況下,1982年,首鋼又邁上了一個新台階。這一年,首鋼實現利稅總額64億元,上繳國家利稅為525億元。首鋼改革再次遇到挫折

1983年初,周冠五和首鋼人在享受了上一年的巨大成功後,躊躇滿誌,準備在新的一年裏,放開手腳,準備大幹一場。

然而,首鋼的成功並沒有能使首鋼改革的阻力消失,新舊經濟體製的爭論還是波及到了首鋼。

1983年元旦剛過,國家某部的一位副司長帶著工作組來到首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