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三、深化改革
●萬裏饒有興致地問周冠五:“你們的橫向聯合搞了多少?”
●竇鴻泉深有感觸地說:“是啊,我完全同意周書記的意見,這潭死水不捅活,我們的改革會被葬送的。”
●這位班長懊悔地對班裏的工人講:“唉!現在我終於明白了,在首鋼,以後‘老好人’是當不得了。”
● 深化改革萬裏支持首鋼的改革
1985年,首鋼改革已經經曆了5年多的風風雨雨。
在此時,隨著國內形勢的進一步轉變,特別是有了首鋼改革巨大成就的示範效應,首鋼改革的阻力變小了。
一時間,在首鋼,上上下下都有了一種擺脫重壓或從狹窄路上走出來的輕鬆。
在這一年,首鋼的橫向聯合跨出了一大步,蓬勃發展的形勢格外令人鼓舞。
很快,又有一個喜訊傳來,以改革著稱的國務院副總理萬裏將要來首鋼視察。
萬裏到來後,在首鋼紅樓會議室裏,萬裏和大家一起共同探討首鋼的改革問題。
會議開始後,周冠五給萬裏彙報了首鋼幾年來,搞橫向聯合的情況。
萬裏對首鋼的改革向來是非常支持的,這次他就是衝著這個橫向聯合來的。
那時候,在中國企業界的詞典裏還查不到“兼並”這個詞,因為“兼並”容易被人們視為資本主義特有的弱肉強食現象。
可是,周冠五已經堂而皇之地將這個“魔棍”拿在手中,隻是他還不敢一口就吞掉一個什麼企業。在初級階段,這種做法被人們稱之為“聯營”、“橫向聯合”。
以改革著稱的萬裏,更是體現了極高的謀略,他想了個名字叫企業“擴散”。
當聽到從北到南,從東到西,首鋼的腳印開始向中國各地延伸時,萬裏非常興奮,並帶頭鼓起掌來。
聽完彙報後,萬裏饒有興致地問周冠五:“你們的橫向聯合搞了多少?”
周冠五謹慎地回答:“有20來家吧!”
頓時,萬裏的睫毛上都掛上了笑,他說:“跨地區、跨行業這是一個大政策,你們要擴散你們的技術,擴散你們的資金,擴散你們的管理經驗。為什麼不可以擴散?首鋼要為首。冠五要冠五嘛。”
周冠五乘這個機會連忙說:“對這個大政策現在好些人還沒有吃透呢,我們的工作才起了個步,經驗和教訓都有。”
萬裏馬上問道:“你們在進行跨地區、跨行業聯營時,都是那麼順利嗎?”
周冠五苦笑了一下,說:“怎麼說呢?但今天總算走了一段路。展望今後的前景,我們是喜憂參半。首鋼的全體同誌是有信心的,難以預料的困難我們就用早有準備的思想去對付它。”
萬裏聽後,感慨地說:“改革的文章多得很,現在的改革才開始,不是過頭了。”
看了看大家,萬裏果斷地說:“首鋼就是要搞跨地區、跨行業聯營,這是我今天帶來的最重要的題目,文章要靠你們來做。”
頓時,周冠五心底的一塊石頭落下了。有了副總理的這句話,以後的改革就會更加順手了,這怎能不令周冠五興奮。
接著,萬裏繼續說道:“歪門邪道要堵住,好的東西要擴散。你們要樹立一個雙文明的首鋼,成為技術進步的模範、經營管理的模範、遵守黨紀國法的模範、思想政治工作的模範、取得三個效益的模範。”
最後,萬裏又鏗鏘有力地說道:“難以預料的或預料得到的困難都會有的,問題是你們不能猶豫,更不可後退。走下去,堅持走下去!”
之後,萬裏又在周冠五等人的陪同下,參觀了首鋼燒結廠、煉鐵廠、初軋廠……
在參觀中,看到首鋼的可喜變化,萬裏高興地對周冠五說:“我年年來首鋼,年年參觀你們的廠子,怎麼就感覺看不夠呢?”
周冠五聽了這話,激動地半天沒有說話。他在想,與其說萬裏在讚揚首鋼,倒不如說他在希望看到首鋼更加壯闊、絢麗的明天的事業。
等周冠五想要回答萬裏的問題時,萬裏已經快步地走在燒結廠的平台上。
視察結束後,萬裏帶著滿意與希望離開了這個令他鼓舞的首鋼。
而此時,周冠五的心理再也不能寧靜了,萬裏對首鋼的那些要求“樹立一個雙文明的首鋼,成為技術進步的模範、經營管理的模範、遵守黨紀國法的模範、思想政治工作的模範、取得三個效益的模範。”不時在周冠五的耳邊響起。
是啊,現在有了中央的大力支持,有了首鋼上下的一致努力,也就是有了天時、地利、人和,首鋼應該乘此東風,繼續引進技術、深化改革,力爭取得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把首鋼建成一個享譽國內外的一個大型鋼鐵集團。
於是,在周冠五的帶領下,首鋼改革的步伐向更深、更廣的領域邁進了。首鋼深化幹部製度改革
1985年前後,作為首鋼改革舵手的周冠五,有一種強烈的感覺:當前的幹部製度造成能人出不來,一些改革意識很強的年輕幹部也上不去。
當時首鋼的幹部隊伍現狀確實令人憂心,在一些領導班子中,被群眾稱為“占著茅坑不拉屎”的幹部有之;副職兩個不夠設3個、5個,甚至7個、8個的有之。
不任職也要保留其原政治經濟待遇的有之,等等。
很明顯,這種幹部製度是與高度集權的舊經濟體製相適應的,它已經成為首鋼改革前進的羈絆。
麵對這種困境,周冠五明確提出,需要破冰船!幹部製度上的“鐵飯碗”不打破,就很難把改革再推進一步。
於是,周冠五明確表示:
我們實行了承包製,走上了一條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之路,“大鍋飯”被打破了。但是,與“大鍋飯”相適應的幹部製度上的“鐵飯碗”還舒舒服服地被一些人端著。
不行!首鋼的改革要有所作為,幹部製度非改不可!
周冠五說到做到,為了解決幹部改革問題,他走到群眾中間去,和他們談心,尋找著如何邁出幹部製度改革的第一步。
在一次廠處級幹部會上,周冠五還專門拿出兩個小時講幹部問題。他一針見血地說:“要我看,幹部政策主要有兩個重要原則我們必須遵循。第一就是能下。原來說的是幹部能上能下,能官能民。實際上是能下,核心是能下。”
喝了一口水,周冠五又繼續說:“上,那還不容易?誰不能上呀!可是,能下,能民,就不那麼容易了。我們的幹部工作搞了這麼多年,最要命的毛病是隻搞能上,不搞能下。提拔了那麼多幹部,幾乎每月甚至每天都有人得到重用。可是,降了多少幹部,下了多少幹部,這就是新聞了。”
說到此,周冠五站了起來,略顯憤怒地說:“這種隻搞能上不能下的幹部隊伍,把我們的工作弄成了僵死的局麵,也可以說是既不能上也不能下的局麵。”
掃視了一眼大家,周冠五繼續說:“想想看,上邊不下,下邊就沒法上,沒地方上。也就是說,不管工作搞得怎麼樣,也沒有責任。搞得再不好,也要占著位子。比他再好、再強的,也白搭,上不去。這樣,我們的事業不僅不能前進,還必然要後退。”
說到此,周冠五坐了下來,語氣又恢複了平靜,他說:“我遇到過不少幹部,他們很有水平,也很想搞一番事業。但就是無法發揮自己的才幹。為什麼?那些幹不了事的人都把位子占滿了,他們再有能耐、再有雄心,也隻能窩著。所以,我們一定要提倡幹部能下,阻力再大,也要這麼做。不是針對哪個人,事業需要我們這麼辦。”
說完這段話後,周冠五把目光投向坐在一旁的竇鴻泉,問道:“大竇,你是做幹部工作的老同誌了,對情況比較了解,我們首鋼的幹部製度是不是需要從不能下這個老大難問題上改起?”
竇鴻泉深有感觸地說:“是啊,我完全同意周書記的意見,這潭死水不捅活,我們的改革會被葬送的。”
接著,周冠五又講了幹部政策應該遵守的第二個重要原則,那就是用幹部要從事業上考慮,不能壘山頭,劃圈子。
在周冠五的大力推動下,首鋼幹部改革進一步深化,周冠五這次講話後不久,首鋼黨委就走出了幹部製度改革的第一步棋:
100多名不稱職、不適應當前改革形勢的廠處級幹部被調整下來。
頓時,習慣了隻上不下的首鋼幹部一下子震驚了,整個首鋼都被這一步改革的棋子給攪得顫動了。
那些被迫下台的幹部,失去了坐慣了的“鐵交椅”,他們憤憤然了。
他們有的找到幹部部門聲色俱厲地質問:“我犯了什麼錯誤?你們必須給我一個明確的說法!”
有的托各級領導機關的熟人給自己說情,還有的索性罵了起來,他們抱怨道:我們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用不著了,想一腳踢開……
不管大家怎麼抱怨,幹部政策的變革確實給首鋼帶來了好的變化。
周冠五的心沒有軟,步子沒有亂,首鋼幹部製度改革繼續向前推進。
接著,又宣布了第二批調整下來的幹部名單。
不久,第三批又宣布了……
一時間,社會上,特別是在首都北京,上上下下對首鋼的幹部製度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議論:
一部分人認為:“首鋼的幹部換得太多了,太勤了,走馬燈似的!”
“首鋼處分幹部太嚴、太狠,看不出有多少科學性!”
“首鋼自作主張,標新立異,擅自製訂選拔、使用幹部的標準!”
另部分人則認為:“首鋼的幹部能上能下,能下能上,而且還做到了提職提薪,降職降薪,這在別處哪有可能啊!”
“領導幹部3個月完不成任務,或者6個月打不開局麵,就是不稱職,就要被調整。首鋼敢這樣做,真不簡單!”
“首鋼取消工人和職員的界限,隻要你參加考試、考核合格,工人也能當幹部甚至當廠長,這樣的改革完全符合大方向!”
麵對社會的爭議,周冠五和首鋼的決策者們一笑了之,他們關心的是首鋼的前途,關心的是如何為祖國打造出一座大型鋼鐵集團。
於是,麵對首鋼內外對首鋼幹部製度改革的爭議,首鋼斷然決定,繼續改革。
1987年3月底,首鋼黨委組織部和黨的紀律檢查委員會,分別收到了中型軋鋼廠群眾的一封來信和廠紀檢員的口頭反映,說該廠眼看連續3個月完不成生產任務,原因是廠領導班子不團結,內部承包製不落實;而且他們缺乏扭轉局麵的信心,已經不能帶領職工繼續前進。
為此來信還要求,首鋼公司派人下來調查,對不稱職的幹部進行調整。
4月底,首鋼公司組織部門經過詳細的考察之後,對該廠領導班子作了大調整,7名廠級幹部中,隻留下工會主席和主任工程師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