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班子調整後,中型軋鋼廠全廠職工歡欣鼓舞,幹勁倍增,新班子上任的當月就完成了月生產計劃,到年底不僅追補上前4個月的虧產部分,而且還超額完成了全年任務。

類似這樣的事例,在首鋼改革過程中多得很。這是因為,實行“上交利潤遞增包幹”以後,首鋼走上了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之路。

當時,首鋼全公司每年實現利潤必須遞增20%這個目標,這就要求每個幹部必須“九牛爬坡個個出力”。

這樣一來,那些不能帶領職工完成包、保、核任務的幹部,想繼續“占著茅坑不拉屎”是不行的,他們理所當然地要被從領導崗位上調下去。

實施幹部改革以以後,也包括1979年後的改革,首鋼共提拔廠處級幹部672人,調下555人;提拔科級幹部2500多人,調下1700多人。

這些調整中的幹部,絕大多數被免職降級的幹部,他們沒有“無臉見人”的感覺,因為他們都清楚:隻要自己不自暴自棄、破罐破摔,而是積極工作,做出成績,還有可能“東山再起”的。

這是真的!首鋼黨委組織部的同誌就曾說過:在現任職的廠處級幹部中,就有29名同誌是被免職降級後又重新提拔起來的。

他們在“官複原職”以後,大多幹得比較出色。

在當時,擁有10多萬人和上百個廠處級單位的首鋼公司,幾乎每旬每月都有幹部任免、升降。

1988年春天,有兩個新任幹部,格外引人關注。

一個是電梯廠38歲的廠長趙申。這位當年的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戰士,原來是首鋼帶鋼廠所屬的一個集體所有製單位的職工。

1987年12月18日,趙申在《首鋼報》上看到了公司公開招考電梯廠廠長的公告,感覺自己條件符合,就果斷地報名應考。

憑著豐富地閱曆和管理集體單位的經驗,趙申對電梯廠存在的問題和振興的辦法,都看得準確,想得周全,因而在21名應考者的角逐中,趙申脫穎而出,並名列榜首。

1988年1月22日,首鋼正式宣布對趙申的任命,使他一舉成為全首鋼通過考試、考核走上廠長崗位的第一人。

另一位是30歲的雷戍。他高中畢業後到農村勞動,1978年到鋼絲廠當拔絲工人,以後又當倉庫保管工。

從1981年起,雷戍參加了函授大學學習,5年後獲得了企業管理專業的畢業文憑,同時還掌握了英語讀、寫、聽、說的本領。

首鋼深化幹部製度以後,雷戍經過嚴格的筆試、麵試和考察,順利成為了首鋼第一個外語強化訓練班41名學員之一。

訓練班結束後,這個4個月前還是一名普通工人的雷戍,就懷揣出國護照登上飛機,成了首鋼公司第一批常駐國外的專職外貿幹部。

推行幹部製度改革以來,首鋼在中央提出的幹部“革命化、知識化、專業化、年輕化”這個總前提下,從實際出發製訂了選拔、使用人才的具體原則、標準和措施。

首鋼黨委堅持“時勢造英雄”、“百步之內,必有芳草”的觀點,積極推進幹部改革,大力提拔有能力的年輕幹部。

同時,首鋼黨委在任用幹部時,還主張用長容短,不求全責備;有學曆但不唯學曆,注重真才實學;有台階但不唯台階,真正使拔尖人才脫穎而出;唯才幹不唯資曆,大膽起用青年人;盡可能讓人才各得其所,各展其才。

在改革過程中,首鋼黨委還創造性地改變了單純依靠組織部門工作人員“伯樂相馬”式的選拔幹部方法,由公司職代會通過了“領導幹部選拔考試考核條例”,這個條例引進了人才競爭機製,體現了民主化、公開化和科學化,使全體職員、工人處在同一個“起跑線”上,不論你是男是女,是幹部或是工人,都能公平參加幹部選拔。

首鋼幹部製度的改革,為首鋼的其他改革增添了活力,有了這批年輕化、知識化的幹部隊伍,首鋼的改革如虎添翼般地向前發展了。繼續堅持責任製改革

1990年,首鋼再創一個新的奇跡,噸鋼煤耗從1978年的1247公斤,降為858公斤。

這個成果的取得,自然與首鋼實行的責任製有關。責任製改革是首鋼改革的主體,從改革之初,責任製就為首鋼創造出了許多奇跡。

當時有人說:一包到底的承包製是首鋼管理體製的“主心骨”。這話不假,但有了承包製,並不等於就有了“主心骨”。

對此,首鋼副總經理潘華垣經常對人說:“企業管理中,不在於有沒有責任製,而在於責任製如何落實。首鋼之所以搞得好,關鍵是責任製落實到了每個崗位、每個職工。”

於是,把責任製真正落實,就成了首鋼進一步深化改革的主要方向。

在落實責任製過程中,首鋼努力確保內部承包責任製科學、嚴密。

為此,首鋼領導者不僅將全公司總的生產經營指標層層分解,一包到底,而且把技術業務工作要求也一項不落地承包到各個崗位。

首鋼的承包,包括“包生產”,“包技術”,這就是首鋼的“兩包”。

當然,首鋼的承包還有指標性要求,這些指標都強調先進性,高標準,高水平。

同時,隨著生產技術的發展,首鋼領導層還不斷修訂指標,水漲船高。

經過首鋼上下的一致努力,首鋼的責任製獲得了很好的落實。

當時,在首鋼公司,每一個首鋼人對自己的責任,本段、本廠的當月生產任務、全年工廠和公司的生產經營目標,都清清楚楚。怎樣去努力實現,一條條措施也很清楚。

在眾多的責任製指標中,噸鋼可比能耗,是衡量降低能源消耗和生產成本的一項重要指標,也是首鋼重點抓的指標之一。

改革前,首鋼噸鋼可比能耗偏高,在國內鋼鐵行業並不先進,與國際先進水平比就更落後了。

在承包中,他們每年提出高標準的降低能耗指標。為此,公司總經理、生產副總經理和生產技術部能源科負主要責任,燒結、焦化、煉鐵、煉鋼、軋鋼各廠也分別確定了先進的降低能耗指標要求,並一直落實到爐前、機房的操作工和有關處室的幹部。

按照這一責任明確的寶塔式承包體係,首鋼組成了全公司的節約能源工作網絡,采取各種措施奮力追求降耗指標。

經過一年又一年、一個工序又一個工序的拚搏,首鋼1990年的噸鋼可比能耗,終於降到了858公斤,這項成就在國內同行業中居第一位,在國際上也處於先進行列。僅此一項,一年就可節約煤炭100多萬噸。

除了“兩包”之外,首鋼還有一“保”。以往各部門、各工種銜接部位經常出現“兩管兩不管”的扯皮現象,造成效率低下。

為了解決這個“老大難”問題,首鋼在深化改革中,按照社會化大生產分工協作的要求,把各部門、各工序之間的協作關係都納入責任製的要求,製訂了必須互相保證的責任製。在新明確的490項專業協作責任關係中,有329項就是過去經常扯皮的老大難問題。

新規定的製定,立刻起到了效果。當時,首鋼動力廠的重要職責是確保煉鐵廠高爐的冶煉用風。

但在過去,各種指標對合理供風的要求不細,供風單位樂得開“保險車”,致使大量多餘風能白白放空。而解決這一問題又很容易造成相互扯皮。

在新的承包責任製中,首鋼把用風和節風的雙重指標一起落實到動力廠,促使這個廠研究改進工作,在分析2900多種原始記錄之後,摸清了春夏秋冬不同季節的風機最佳運行曲線,進一步密切和爐前的協作聯係,盡量減少風能損失,結果,噸鐵用風降低5%,僅此一項,一年即節約費用546萬元。

“兩包一保”的進一步落實,使首鋼的麵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實行改革後,企業裏的事,過去主要是領導、骨幹、勞模操心盡責,現在,從上到下,從經理到全體職工都來操心盡責。追求最佳經濟效益的機製,在首鋼全麵形成。

在健全了責任製後,首鋼決策者明白:有了內部的承包製,還要按高標準嚴格考核。沒有嚴格考核,再好的承包製也會流產。

於是,在首鋼黨委的帶動下,首鋼又開始重點抓責任製下的高標準考核問題。

高標準的要求,首先從領導嚴起。

一次,首鋼生活管理委員會黨委書記王若廉去講黨課,因等錯車遲到了10多分鍾。在講課時,他的第一句話就是檢查,然後又主動扣除了自己的當月獎金。

對於各級幹部的考核首鋼一直是一視同仁、嚴格要求。按照周冠五提出的“凡是3個月完不成企業承包任務、半年打不開生產經營局麵的幹部,一律就地免職。”在深化改革過程中,首鋼對這項規定又作了發展,明確提出:幹部降職同時降薪。

1989年,首鋼煉鐵廠承包指標沒完成,影響了全公司的經濟效益。

按規定,這個廠的廠長、副廠長都免了職,其中,生產副廠長一次降了兩級工資,被調到高爐上當了工程師。

新調整上來的工廠領導班子全力以赴,改進管理,1990年創造了產鐵355萬噸的新記錄,比上一年增產34萬噸。

首鋼在執行“三個百分之百”的考核辦法時,是非常嚴厲的。

一次,首鋼一位老工人,因多投了料,盡管由於發現及時,沒有造成損失,但仍受到了從8級工降到6級工的處罰。

1989年10月,三號高爐虧產5萬噸,影響全公司的經濟效益,結果全公司無一人得到當月獎金,而煉鐵廠的領導則受到了降職、降級處分。

起初,許多人認為“三個百分之百”太嚴了,特別是第三條,不問客觀原因和是否造成損失,都要處罰,難以理解,並有不少人外出“告狀”。

但是,首鋼一直堅持“三個百分之百”不動搖。因

為,如果講客觀原因,上班遲到、生產中不盡責,都可以找到許多客觀原因,考核就落實不了。

如果違反規章沒有造成損失就不處罰,也會助長僥幸心理,考核還是嚴不起來。特別是在生產日益現代化的企業裏,打錯一個計算機指令,按錯一個電鈕,都會造成重大事故,甚至機毀人亡。因此,首鋼堅持百分之一的漏洞都不能留。

通過多年的實踐,“嚴是愛,鬆是害”的真諦,被越來越多的職工理解了,由不自覺到自覺,認真負責,嚴格遵守規章的人越來越多了。

上班時,有人趕不上班車,寧可坐出租車也不願遲到,這種事在首鋼並不新鮮。

嚴細作風的養成,不但成為首鋼不斷躍上新台階的源源不斷的驅動力,也為首鋼培養出一支真正過得硬的隊伍。

首鋼初軋廠有一位班長,過去怕得罪人,在管理上老是想得過且過,並奉行5“點”原則:工作自己多幹點,對上瞞著點,對下護著點,考核鬆著點”,好處為班裏多撈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