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這位班長越怕得罪人越出問題。

1989年,該班5個月中有4爐鋼不合格,並且全班組6個月連續在全工段倒數第二,為此,該班獎金也比其他班組低70%。

這件事使這位班長深受教育,他懊悔地對班裏的工人講:“唉!現在我終於明白了,在首鋼,以後‘老好人’是當不得了。”

至此以後,這位班長在工作中,再也不做“老好人”了,他嚴格管理,嚴格考核,結果使班組麵貌一新,從倒數第一變成了真正的第一。現在,要再想放鬆考核,連工人都不幹。

1986年6月的一個深夜,因廠外電力係統出了事故造成首鋼廠區全部停電,這對於首鋼來說可是一個不小的麻煩。

麵對緊急情況,一萬多名當班職工熟練地按規程摸黑操作,使9402台電機無一損壞,沒出任何事故,而且送電後不到兩小時就全麵恢複了生產。

很多人說,這是首鋼工人責任心強,技術熟練的體現,可誰又能說這不是責任製的力量呢?

公有製人人有份,也應當人人盡責。首鋼人在講到他們的責任製時,總愛這樣概括:

我們要把公有製落實到每一個人。

是啊,效益和效率絕不是資本主義的專利品,公有製落實到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才能真正落到實處。正是因為認識到這一點,首鋼的責任製改革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首鋼深化分配製度改革

1987年,而立之年的趙四盼成了首鋼特鋼公司第二煉鋼廠的一名鑄錠工,很快,他的月收入就提高到300多元,還有好幾個月交納過個人收入調節稅。

而在此之前,趙四盼原是北京一家肉聯廠的剔肉工,月收入不過百元出頭。

麵對收入的巨大變化,趙四盼深有感觸地說:“過去,幹多幹少一個樣,幹好幹壞差不多,越幹越沒勁。現在,幹得多幹得好,收入就拿得多,越幹越有勁,越幹越有盼頭。”

趙四盼收入的增加得益於首鋼隊分配製度的改革。

當時,在不少企業,社會上曾經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隻要一看工人的歲數和工種,就能大約估算出他掙多少錢。

而這種“相麵”法在首鋼卻不靈光。在首鋼,隻要你幹得出色,就可以比別人掙得多!

為改變職工工資水平與企業經濟效益相脫節、個人收入的多少與責任輕重、貢獻大小相背離的狀況,首鋼實行了崗位工資製。

實行崗位責任製後,無論管理崗位、技術崗位,還是生產崗位,均按在企業生產經營中的重要性和技術業務複雜程度、貢獻大小、環境優劣,確定各類崗位的工

資等級標準。如轉爐煉鋼工的最低工資等級由原來的3級改為6級,最高可達到10級,班組長的最低工資等級不低於4級,而且隨著其技術業務水平的提高,不存在工級到頭、工資到頂的問題。以鼓勵工人向更高的技術水平發展。

不僅如此,首鋼還製定了崗位工資管理辦法,做到在什麼崗位就拿什麼崗位工資,職工崗位變動時,工資也隨之變動,該升則升,該降則降,能上能下,破除了“論資排輩”、“熬年頭”的傳統做法。

崗位工資製的推行,充分調動了首鋼廣大職工的勞動積極性。當時很多工人的明顯感受是,越幹越有勁,越幹越有盼頭。

一時間,在崗位工資製的帶動下,在首鋼,緊張的工作計劃已成為廣大職工的自覺要求,每年都湧現出一批勇挑重擔、爭做貢獻的“功勳廠”。

擁有4000多名職工的帶鋼廠,1982年並入首鋼時實現利潤隻有1749萬元,但到1989年已猛增到15億多元。1990年,全廠職工又主動加壓,一年之內5次調高承包指標,結果實現利潤兩億多元,比計劃增收近6000萬元。

廠長王慶瑞高興地說:“現在大家不怕任務重,就怕沒活幹。”

崗位工資製的激勵作用還表現在處罰上,在這種製度下,因沒有能夠完成任務而受到處罰的企業職工,看到自己收入的減少,所激發的勞動激情也是巨大的。

1989年11月8日,在氣氛嚴肅的幹部大會上,首鋼公司領導宣布了工廠委員會的決定:

由於10月份實現利潤沒有達到我們自己製訂的計劃,全公司不發獎金。這是執行我們開始實行承包製時製定的製度。

這句話很是震動人心,它的影響也是巨大的,它以最快的速度,向四麵八方擴散。

一個月不拿獎金,對每個人來說少的幾十元,多的上百元,這不是個小數。一個月辛辛苦苦幹下來,一分錢獎金不拿,這可是改革以來從來沒有過的。

對此,職工們七嘴八舌,議論紛紛,但歸納起來隻有一個意思:獎金是超額勞動的報酬,全公司沒完成利潤計劃就不該得獎。

最後,大家一致認為,不拿獎事小,如何補回損失才是最重要的。

於是,首鋼廣大工人的積極性又被調動起來了!

人們普遍感到了一種壓力,這是一種作為企業主人的壓力,這種壓力變成了動力。“立即行動起來,把損失奪回來”,成為首鋼職工的自覺行動。

當時,首鋼二線材廠精整工段乙班45歲的共產黨員武紹平,正準備回鄉探親跟家人團聚,東西都準備好了,就準備出發了。

然而,武紹平聽到幹部大會精神後,簡單考慮了一下,就馬上取消了自己的安排,三步並作兩步跑到黨支部,激動地對書記說;“為了搞好生產,我探親假先不休了。”

焦化廠有個青年,幹部大會精神傳達後,他手裏拿著兩張紙,推開了車間黨支部的門,支部書記心裏“格登”一下,以為他是來發牢騷或申請困難補助的。因為這個青年平時表現一般。

然而,令支部書記沒想到的是,這位青年送來的竟然是一份入黨申請書。這位青年還說:“咱不能隻為獎金幹活兒。首鋼遇到困難,咱要衝鋒在前,為首鋼改革做貢獻!”

激情迸發以後,緊張的勞動就開始了!

當時鐵是提高生產的關鍵。為了盡快把鐵產量打上去,扭轉“滑坡”的局麵,一批作風硬、技術強的骨幹支援到煉鐵一線;公司內部的煉鐵專家、技術人員積極為煉鐵廠出主意想辦法;煉鐵廠每天組織技術討論會,根據高爐的生產情況,隨時研究,商討對策,製訂措施。

為了保證高爐穩產高產,運輸部的職工精心組織、合理調度,保證運輸。

一次,三號高爐出鐵時,從出鐵口溝嘴跑出二、三噸鐵水,把鐵鍋與鐵軌鑄在一塊,按常規該由鐵廠處理,需兩個多小時。

但運輸部的職工沒等鐵廠招呼就自動組織起來,立即開動機車,用鋼絲繩拉,連割帶撬,用了一個多小時就處理完,為鐵廠贏得了寶貴時間。

在鐵水不足的情況下,3個煉鋼廠廣泛發動群眾,集思廣益,積極采取措施多吃廢鋼,用有限的鐵水多煉鋼。

第一煉鋼廠的技術人員和爐前工還想出了一個個高招:往轉爐加煤、多吹氧、預熱廢鋼到1000℃左右……

當時首鋼產品單利高的首鋼第二線材廠。為了扭轉首鋼利潤沒能按計劃完成的不利局麵,第二線材廠廣大職工嚴格執行“三規一製”和承包製,積極改進管理,強化設備檢修與維護,並針對技術難題組織攻關。

麵度精軋機和吐絲機不同步,影響了產量和質量的問題,技術人員瞄準這一關鍵問題,在現場用筆錄儀錄下瞬間的每個動作,然後將記錄放大,一點一點地核對時間坐標和速度坐標,尋找出需要改進的參數,在此基礎上修改控製軟件,解決了精軋機和吐絲機不同步的難題,使線材的產量創出新紀錄。

獎金停發後,首鋼職工動腦筋、算細賬的明顯增多。他們不是算個人收入賬,而是算挖潛、增收節支賬。

中型廠職工在幾天之內算了40筆賬,製訂了9條措施,當年後兩個月就增利50萬元。

機械廠鑄鋼車間煉特殊鋼時需加錳鐵,市場上錳鐵價格昂貴,需要幾千元一噸。

於是,為了降低成本,鑄鋼車間職工把主意打到廢料堆上。廢料堆裏的履帶鏈條和電鏟牙尖中都含有錳,可以替代錳鐵。

說幹就幹,鑄鋼車間職工在廢料堆裏翻揀,從小的幾公斤到大的四五十公斤,幾天就揀了一大堆,節省開支5000多元。

機運公司擁有大型和特大型吊裝設備,職工在確保完成公司任務的基礎上,走出去尋找用戶,為公司增利。當他們得知山東勝利油田需要300噸吊車時,便馬上聯係,簽訂了轉場合同。

為了增收節支,首鋼職工可算是費盡心思。就這樣,在全體職工的奮力拚搏下,11月份,首鋼公司實現利潤173億元,不僅完成了當月計劃,而且還彌補了10月份1000多萬元的計劃虧欠。

看到這一個月的巨大成就,很多首鋼的老工人都激動地說:“如果沒有工資製度的改革,這一個月的成就連想也不敢想啊。”繼續完善職工民主製

1986年中共中央和北京市委批準了首鋼的一項新改革舉措:首鋼成立由職工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的工廠委員會,並在公司推行工廠委員會領導下的經理負責製。

這個體製包含有3個方麵:一是職工代表大會市企業的最高權力機構。二是工廠委員會負責職代會閉幕期間的重大決策,總經理負責日常生產經營的集中統一指揮。三是黨委實行政治領導。

這種領導體製的形成,是首鋼深化職工民主改革的重要成果。其實,首鋼的民主改革早在首鋼實行改革之初,就已經展開了。

在改革之初,萬裏就對周冠五說過:給首鋼放權不是放給一個人的,是放給首鋼全體員工的。

為此,首鋼在改革中,采取多項健全職工民主的措施,在決策時,發揮民主的作用,讓廣大工人積極獻策。在工作中發揮民主,讓工人以主人翁的態度對待企業。

同時,為了克服管理處可能出現的各種弊端,首鋼在改革中特別重視發揮職工對管理層的監督作用。一位曾經采訪過首鋼的記者這樣寫道:

在一次座談會上,我們和一位20多年一直在銑床上工作的女工談起這個問題:“如果幹部處理問題不公平,你真敢去告他嗎?”

“當然要去告。”

“為什麼呢?”

“因為真有人管。”

“你不怕打擊報複嗎?”

“我們這兒,長工資、發獎金,都得按製度走,按時公布。我如果違規違製,該怎麼考核都有規定,領導要是亂考核,他自己就要受到考核。”

“你去告過領導嗎?”

“這種不公平的事在我們這裏不多了。前幾年,有個工段領導,給一個不該長工資的人長了工資,職工舉報後,他被撤了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