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首鋼的民主製改革自然取得了廣大工人的信任,他們在新的民主體製下,真正享受了被尊重的感覺,勞動激情獲得了很多提高,這位首鋼公司效益的提高準備了重要條件。
在民主改革過程中,首鋼帶鋼廠開發大理石鋸條新產品,就是首鋼民主改革重大作用的一次體現。
改革伊始,首鋼帶鋼廠就意識到,隻有尊重職工群眾當家做主的權利,充分調動職工的智慧和力量,企業才能充滿活力,才能不斷開創新局麵。
為此,首鋼帶鋼廠在開發大理石鋸條新產品過程中,充分利用了這一點,結果就取得了巨大成功。
1985年,首鋼公司給帶鋼廠下達的利潤任務指標是2107萬元。但經過測算,首鋼隻能完成1760萬元,有347萬元的缺口。
怎麼辦?完不成公司的任務,不僅要影響到公司全局,而且也影響職工群眾的切身利益。
麵對困難,帶鋼廠的幾位領導深知,光靠他們幾個人不行,而職工群眾的智慧是無窮的。
於是,幾位領導就召開了職工大會,向職工講清了工廠麵臨的形勢和任務。
這一下,民主的力量再次顯現出來。會議結束後,帶鋼廠職工們立即行動起來了,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就提出了118條建議。
帶鋼廠管理者綜合了職工們的建議,最後發現職工的建議比較集中的是“利用和發揮帶鋼的優勢,在不增加原材料的情況下,搞製成品”。
當時,工廠有的職工提出利用廢帶鋼製電視天線,雖然在一個月裏就拿出了產品,但銷路不理想,隨後又試製了百葉窗、衣架,效果也不好。
這幾個產品沒有成功,並不代表其他產品不能成功,為了完成利潤指標,首鋼帶鋼廠決定通過各種方式,尋找有市場價值的新產品。
首鋼改革的一個非常成功之處,就在於通過承包機製,使公司、廠子的壓力變成職工的壓力,變成職工自覺的主人翁行動。
1985年4月份,帶鋼廠生產經銷科的林興龍、周曉明參加了全國冶金行業訂貨會。他們知道,那幾年廠裏開發的幾個產品因為與市場脫節都沒有成功,這次可是難得的捕捉市場信息的好機會。
於是,來到會場後,林興龍、周曉明二人留心觀察,多方打聽。最後,他們發現,在訂貨會上,大理石鋸條非常搶手、緊缺,而生產鋸條的原料就是帶鋼。
發現這一信息後,林興龍、周曉明二人非常興奮,他們立即將這一情況向廠裏作了彙報,並建議生產大理石鋸條。
此信息對帶鋼廠來說恰似久旱逢甘雨。接到消息後,廠裏立即成立了專門的開發小組,由廠領導親自搜集、翻譯資料,並派人到全國10多個省、市做進一步調查。
在所調查的18個省、市中,他們就發現當時全國有92個生產大理石的廠,每年鋸條的需求量近2萬噸,廠家苦於市場上供不應求,隻得到處求援高價買熱軋帶鋼自己加工。
而在當時,鋸條的單利很高,一噸優質帶鋼的國撥價隻有720元。
而鋸條的生產工藝也非常簡單,隻要把帶鋼拉伸一下,切成定尺,兩端各打一個孔,就成為成品。就靠這些簡單的加工,每噸價格高達1300多元。
情況摸清後,廠領導當機立斷,立即向公司申報,批準後,就立即組織投產。
就這樣,投資不到10萬元,在一個不足500平方米的廠房內,安裝了一台拉伸機,3個月後就投入正式生產。
產品下線後,迅速占領了市場。利潤也滾滾而來,帶鋼廠當月便收回投資,並在當年創利114萬元。
大理石鋸條上馬並獲得成功,這使帶鋼廠廣大職工歡欣鼓舞,因為這是他們親自參加企業經營決策的結果。
於是,在此以後,廣大職工當家作主的積極性和責任感更強烈了。
1986年2月,帶鋼廠生產經銷科的沈剛注意到,有些小廠看到平板鋸條工藝簡單,獲利高,紛紛準備上馬,這對帶鋼廠的鋸條市場將構成一定的威脅。
而當時北京花崗石二廠使用的進口鋸條,隻比平板鋸條多個斜槽,工效至少提高15%,價格每噸要高150元。
掌握這一情況後,沈剛就把這個信息和樣品一同帶回廠,進行可行性研究和試生產。一周後,帶鋼廠便拿出了第一批產品。
1986年,僅這種產品,就實現利潤3229萬元。
1986年10月份,帶鋼廠職工黃炎標和齊益昆,到廣東石材協會參觀和走訪用戶時得知,在廣東、深圳最少有35個大理石廠家引進了或準備引進意大利、西德等國的切割設備。這種進口設備所使用的帶孔鋸條都要依靠進口,由於外彙緊張和進口價格很高,這些廠家都急切地盼望國內能生產。
了解了這一情況後,帶鋼廠就積極組織力量開發這種鋸條。這種鋸條工藝複雜,為了爭取時間,在沒上新設備的情況下,帶鋼廠職工就手工操作鑽床打孔。
這樣一來,工人的工作量就大了。因為一根鋸條重32公斤,要打52個孔,一天下來,再棒的小夥子,胳膊也得累腫了。
然而,職工們憑著主人翁精神,頑強拚搏,很快就攻克了這個難題。1987年初,帶鋼廠就開始交貨,並及時占領了市場。
1987年8月份,在北京召開的首屆全國石材展覽會上,作為解說員的帶鋼廠技術員李慶石發現,有幾個石材加工廠亮出了一種新型的鑲金剛石的鋸條。這種鋸條耐磨、精度高、石材損耗小,很受廠家青睞。但鑲金剛石的鋸條的國內沒有,要靠進口。
此時,李慶石就想,雖然生產這種鋸條的工藝要求比較高,但單利要比平板鋸條高幾倍,價格每噸近萬元,而成本隻有5000元。
於是,李慶石就與其他同誌一道進行分析和論證,給廠裏寫了可行性報告。
1987年10月1日,帶鋼廠經過兩個月的試生產,終於拿出了樣品,送北京大理石廠進行試驗。結果,各項性能指標均符合進口鋸條的技術標準。
就這樣,帶鋼廠的第四代鋸條又誕生了。
帶鋼廠就這樣依靠廣大群眾的主人翁智慧和創造力,不斷開發新產品,不斷攀登經濟效益的新台階。
首鋼完善民主製激發的動人故事還有很多,當時在首鋼還廣泛流傳著一個工程師參與決策的故事。
1987年10月22日時近中午,在首鋼新建成的第二煉鋼廠連鑄車間的巨大廠房內,一爐200多噸的鋼水,被巨大的天車平穩地吊放到首鋼引進的,具有80年代世界先進水平的8流小方坯連鑄機平台上。
接著,操作工打開鋼包底部的水口,一股熾熱的鋼流很快注滿了中間包,並分流注入垂直振動的方口結晶器。
瞬時,隻見連鑄機下麵一溜排開的8個出坯口由暗變明,泛著紅光的8條火紅的鋼坯,沿著弧形輥道緩緩平伸,像8條彩虹降落車間,景象壯觀。
站在平台和走廊上的人們喜笑顏開:成功了,8流全出來了!頓時,整個車間一片歡騰。
此刻,首鋼公司“引進辦”辦公室的工程師史宸興更是喜形於色,心潮難平。
史宸興1963年大學畢業到首鋼後,一直搞連鑄技術的開發和專題研究。
多年來,史宸興雖多次呈書領導建議上連鑄,但由於企業無自主權,重大技術改造的決策也不在企業自己手裏,因此,史宸興所提的建議始終被束之高閣。
改革的春風,給首鋼送來了勃勃生機,也給史宸興帶來了施展才華的機會。
1984年,首鋼公司決定用自己的力量,采用國外先進技術和裝備,加快鋼係統的技術改造。
這樣,史宸興就被調到公司技術引進辦公室,專搞連鑄技術的引進工作。
當時,首鋼公司決定引進比利時二手轉爐設備進行煉鋼擴建改造。這兩座210噸的大轉爐如何與小方坯連鑄機配套,成了首鋼公司生產、技術發展和經濟效益提高亟待解決的大課題。
作為長期從事連鑄技術開發和研究的技術人員,史宸興感到自己有義不容辭的責任。他覺得要做好這一決策,不僅僅是公司領導的事,也是首鋼每一名職工的事,自己是搞連鑄的,應當以主人翁精神,無私地把自己的知識奉獻出來。
當時,工藝上有兩條路可走:一是先鑄成大方坯,再經過開坯生產小方坯;另一條是直接用方坯連鑄機生產小方坯。
前者是國內外許多廠家沿用多年的老工藝,輕車熟路,穩妥、保險,但設備投資高,能耗大,成本高。而後者突出的優點是能耗小,投資、成本低,隻是技術、操作要求高。此時,史宸興就想,如果在技術上能解決產品質量和操作穩定性的問題,無疑是一條最經濟、最先進、最可行的途徑。
於是,史宸興就開始著手研究。他一方麵利用同學、朋友等各種渠道,想盡一切辦法,盡可能地搜集最新的技術信息。另一方麵,對涉及到的技術難點,逐一分析研究,尋找解決的辦法和措施。
經過日以繼夜的研究和分析,在反複論證的基礎上,史宸興大膽地提出了,用方坯鑄機直接生產小方坯的初步方案。
然而,當他史宸興出這一初步方案後,很多人懷疑,也有些人反對,他們還提出各種各樣的疑問。
一些好心的同事和朋友也勸:“這麼大的事,還是讓領導去決定吧!”
麵對這一情況,史宸興的思想負擔很重,但是一種要讓世界第一流的連鑄技術在中國、在首鋼得到應用的強烈的主人翁責任感,激勵著他,鼓舞著他,要當好這個家、做好這個主。
為此,史宸興以高度負責的精神和科學求實的態度,反複論證,終於拿出一個可行的技術和引進方案,幫助公司決策。
為保證方案的切實可行,史宸興還針對初步方案中的問題進一步做了分析和論證,並和幾位同事對國外幾個廠的實例進行了認真研究,最終認定用大爐子配小方坯連鑄機,技術上是可行的。
有了切實的方案,史宸興就更加有信心了。他寫出了詳細的可行性分析報告,上報公司。經過公司的反複論證,最後,史宸興提出的方案被批準並付諸實施了。
當兩座壯觀的擁有世界最先進技術的8流方坯連鑄機,在寬敞高大的新煉鋼廠房內矗立起來的時候,冶金部領導和兄弟單位的同行紛至遝來。
一位同行看到後,深有感慨地說:“這些年來我們碰到、想到,但始終沒有做到的,首鋼人想到、做到、解決了,而且解決得這麼好!”
中國連鑄學會寫的專題文章中,讚揚“首鋼引進的8流方坯連鑄機具有80年代的先進技術水平。”
這是對首鋼改革、首鋼人的讚美,也是對一個普通工程師參加企業決策的最好獎賞。
當然,如果沒有首鋼的改革,沒有首鋼的民主製度建設,史宸興也許就不會有那麼大的興趣和毅力,去克服這一技術難關;如果沒有改革,即使他克服了,也許有的部門不會去接受他的成果。
是啊,是改革賦予了首鋼人無比的激情,是改革賦予了首鋼幹部用寬廣的胸懷去吸納各種好的建議。因此,民主製改革使首鋼充滿了生命的活力。成立職工監察委員會
1986年9月,送走酷熱的夏天,首鋼人迎來第十屆首鋼職工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的召開。
此次會議選舉產生了首鋼職工監察委員會,並製定了《首鋼職工監察委員會條例》。
10月8日,首鋼職工監察委員會舉行了成立大會。
此後,首鋼下屬的各公司、廠、礦、工程公司,也通過本單位的職工代表大會,相繼選舉產生了職工監察委員會或職工監察小組,在車間、班組選舉了兼職監察員或兼職聯絡員。
就這樣,從上至下,首鋼建立了一個完整的監督網絡,使職工當家作主的權利和首鋼的其他各項改革,獲得了有力的保證。
監察委成立時,不少職工並不相信它真能對領導幹部起多大監督作用。
麵對質疑,監察委的同誌遵照周冠五“要做黑老包”和“要抓大事,抓實事,見實效”的囑咐,堅持民主監察工作“群眾性、民主性、公開性”的原則,以卓有成效的工作很快取得了群眾的信任。
1987年4月,首鋼鑄管車間丙班澆鑄組一名工人,向廠職工監察小組反映:上一年,他與同班另一名工人切管時,違反操作規程,切短了30根。當時班長隻讓他一人填報違規違製表,並說另一名工人的獎金由他們兩個人分。
廠職工監察小組經過調查,確認這位工人反映的情況屬實。
於是,監察小組就向廠常任主席團提出建議,給另一名工人補報違規,班長因故意隱瞞事故也要按違規處理。
5月27日,主席團經討論,決定接受監察小組的建議。但在執行中,卻出現了問題。
原來,車間在執行中將揭發的人也定為違規,理由是他過去知情不舉,現在揭發動機不純。
班長還對揭發人說,你一天不填違規違製表,一天不計獎,兩天不填兩天不計獎。這名工人無奈之下,隻好又填了違規違製表。
廠職工監察小組得知這個情況,明確向主席團表明態度,鑄管車間對揭發人的處理是錯誤的。
但在此情況下,車間領導仍堅持己見,廠黨委書記找其談話時,他表示組織上服從,但思想上保留。
此後,職工監察小組研究認為,對此事能否處理得當,是直接關係到職工民主權利能否得到保證的大事。為此,他們把這個想法向首鋼職工監察委員會作了專門彙報。
首鋼公司職工監察委員會接到彙報後,也非常重視,並決定和鑄造廠職工監察小組一起召開“職工審理會”,公開審理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