甯俞貨醫,使薄其酖,不死。甯俞視衛侯衣食,故得知之。公為之請,納玉於王與晉侯,皆十瑴。王許之。雙玉曰瑴。公本與衛同好,故為之請。公為,於偽反,注同。瑴音角。好,呼報反。秋,乃釋衛侯。
衛侯使賂周歂、冶廑,曰:“苟能納我,吾使爾為卿。”恐元咺距已,故賂周、冶。歂,市專反。冶,音也。廑音覲,又音謹,人名也。《漢書音義》雲:“音勤字也。”鄭氏音勤。周、冶殺元咺及子適、子儀。子儀,瑕母弟。不書殺,賤也。適,丁曆反。公入,祀先君。周、冶既服,將命,服,卿服。將入廟受命。
[疏]注“服卿”至“受命”。正義曰:言祀先君而服。將命,知其將入廟也。必入廟者,《祭統》雲:“古者,明君爵有德而祿有功,必賜爵祿於大廟,示不敢專也。”命臣必在廟。而《王製》雲:爵人於朝者,朝上詢於眾人,位定,然後入廟受命。今世受官猶然。
周歂先入,及門,遇疾而死。冶廑辭卿。見周歂死而懼。
九月,甲午,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文公亡過鄭,鄭不禮之。過,古禾反。且貳於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汜南。此東汜也,在熒陽中牟縣南。
[疏]注“此東汜”。正義曰:劉炫雲:“二十四年‘王出適鄭,處於汜’,注雲‘鄭南汜也’。”《釋例-土地名》僖二十四年“汜”下雲“此南汜也”。周王出居於汜,楚伐鄭師於汜,襄城縣南汜城是也。此年“汜”下雲“此東汜也”。秦軍汜南,晉伐鄭師於汜,熒陽中牟縣南汜澤是也。杜考校既精,當不徒爾。尋討傳文,未見杜意。
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佚之狐、燭之武,皆鄭大夫。佚音逸。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巳。”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夜,縋而出,縋,縣城而下。縋,丈偽反。縣音玄。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執事,亦謂秦。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設得鄭以為秦邊邑,則越晉而難保。焉用亡鄭以倍鄰?陪,益也。焉,於虔反,下“焉取之”同。倍,蒲回反。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行李,使人。舍音舍,又如字。共音恭,本亦作供。使,所吏反。
[疏]注“行李使人”。正義曰:襄八年傳雲“一介行李”,杜雲“行李,行人也”。昭十三年傳雲“行理之命”,杜雲“行理,使人”。李、理字異,為注則同,都不解“理”字。《周語》“行理以節逆之”,賈逵雲:“理,吏也,小行人也”。孔晁注《國語》,其本亦作“李”字,注雲“行李,行人之官也”。然則兩字通用。本多作“理”,訓之為吏,故為行人、使人也。
君亦無所害。且君嚐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晉君,謂惠公也。焦、瑕,晉河外五城之二邑。朝濟河而夕設版築以距秦,言背秦之速。朝,如字,注同。版音板。背音佩。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封,疆也。肆,申也。厭,於鹽反。疆,居良反。不闕秦,焉取之?
[疏]“不闕秦,焉取之”。正義曰:沈雲“不闕秦家,更何處取之?”言有心取秦,先謀取鄭。言滅秦以將利晉益大疆土。
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三子,秦大夫,反為鄭守。說音悅。為,於偽反。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力不及此。請擊秦也。夫人,謂秦穆公。夫音扶,注同。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秦晉和整,而還相攻,更為亂也。知音智。吾其還也。”亦去之。
初,鄭公子蘭出奔晉,蘭,鄭穆公。從於晉侯伐鄭,請無與圍鄭。許之。使待命於東。晉東界。與音預。鄭石甲父、侯宣多逆以為大子,以求成於晉,晉人許之。二子,鄭大夫。言穆公所以立。
冬,王使周公閱來聘。饗有昌歜、白、黑、形鹽。昌歜,昌蒲菹。白,熬稻。黑,熬黍。形鹽,鹽形象虎。閱音悅。歜,在感反。菹,莊居反。敖稻,五刀反。
[疏]注“昌歜”至“象虎”。正義曰:昌歜,饗之所設,必是籩豆之實。《周禮-醢人》“朝事之豆,其實有昌本、麋臡”,鄭玄雲“昌本,昌蒲根切之四寸為菹”。彼昌本可以為菹,知此“昌歜”即是昌蒲菹也。齊有邴歜,魯有公甫歜,其音為觸。《說文》雲“歜,盛氣,怒也。從欠蜀聲”。此“昌歜”之音相傳為在感反,不知其字與彼為同為異。遍檢書傳,昌蒲之草無此別名,未知其所由也。此雲“白黑”,下雲“嘉穀”,穀之白黑唯稻黍為然。下雲“鹽虎形”,知其形象虎也。
辭曰:“國君,文足昭也,武可畏也,則有備物之饗,以象其德。薦五味,羞嘉穀,鹽虎形,嘉穀,熬稻黍也,以象其文也。鹽虎形,以象武也。以獻其功。吾何以堪之?”
[疏]“辭曰”至“堪之”。正義曰:《周禮-掌客》:王巡守,百官從者,所過之國共其積膳,“三公上公之禮,卿侯伯之禮,大夫子男之禮”。宰周公是天子三公,具主國待之當尊於國君,但周公自謙,不敢當比國君耳。既雲“備物之饗,以象其德”,及說備物之下,即雲“以獻其功”功德互見之耳。獻其功者,獻謂呈見旌表之也。備設以象德,薦獻以見功,故象獻分配為文。
東門襄仲將聘於周,遂初聘於晉。公既命襄仲聘周,未行,故曰“將”,又命自周聘晉,故曰“遂”。自入春秋魯始聘晉,故曰“初”。
[疏]注“公既”至“曰初”。正義曰:經書實行之事,傳說將命之初,故雲命之將聘於周,未行,又命之遂聘於晉,令其從周即去,更不回也。賈、服不曉傳意,解為先聘晉,後聘周,故杜詳說之。
【經】三十有一年,春,取濟西田。(晉分曹田以賜魯,故不係曹。不用師徒,故曰“取”。)
[疏]注“晉分”至“曰取”。正義曰:濟西之田,實是曹地。晉文分以賜魯,故不係於曹。不係晉者,晉本意賜諸侯,不為已有,故亦不係晉也。昭四年傳例,曰“凡克邑不用師徒曰取。”取田取邑,義亦同也。
公子遂如晉。
夏,四月,四卜郊,不從,乃免牲。龜曰卜。不從,不吉也。卜郊不吉,故免牲。免猶縱也。
[疏]注“龜曰”至“縱也”。正義曰:“龜曰卜”,《曲禮》文也。《洪範稽疑》雲“龜從筮從”,謂從人之心也,人心欲吉,不從是不吉也。卜郊不吉,不複為郊,牲無所用,故免牲。免猶縱放不殺之也。《穀梁傳》曰“免牲者,為之緇衣熏裳。有司玄端,奉送至於南郊。免牛亦然”。《左傳》無說,其事或然也。桓五年傳例曰“凡祀,啟蟄而郊”。啟蟄,周之三月也。今於夏四月卜郊者,傳舉節氣,有前有卻,但使春分未過,仍得為郊,故四月得卜郊也。故《釋例》曰“凡十二月而節氣有二十四,共通三百六十六日,分為四時,間之以閏月,故節不必得恒在其月初,而中氣亦不得恒在其月之半”。是以傳舉天宿氣節為文而不以月為正。僖公襄公夏四月卜郊,但譏其非所宜卜,而不譏其四月不可郊也。孟獻子曰:“啟蟄而郊,郊而後耕”,耕謂春分也。言得啟蟄當卜郊,不得過春分耳。是言四月得郊也。《周禮-大宰職》雲“祀五帝,前期十日,帥執事而卜日”。然則將祭,必十日之前豫卜之也。言“四卜郊”者,蓋三月每旬一卜,至四月上旬更一卜,乃成為四卜也。此言“四卜郊,不從”,襄七年“三卜郊,不從”。《公羊傳》曰“曷為或言三卜,或言四卜?三卜,禮也。四卜,非禮也。三卜何以禮?求吉之道三”。今《左傳》以為“禮不卜常祀”,則一卜亦非。不雲四非而三是,異於《公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