踐脩舊好,要結外援,踐猶履行也。好,呼報反,下及注同。要,於遙反。援,於眷反。好事鄰國,以衛社稷,忠信卑讓之道也。忠,德之正也;信,德之固也;卑讓,德之基也。傳因此發凡,以明諸侯諒闇,則國事皆用吉禮。
殽之役,在僖三十三年。晉人既歸秦師,秦大夫及左右皆言於秦伯曰:“是敗也,孟明之罪也,必殺之。”秦伯曰:“是孤之罪也。周芮良夫之詩曰:‘大風有隧,貪人敗類。《詩-大雅》。隧,蹊徑也。周大夫芮伯刺厲王。言貪人之敗善類,若大風之行,毀壞眾物,所在成蹊徑。帥,所類反。芮,如銳反。《詩-大雅-桑柔》篇。隧音遂,道也。敗,必邁反,注同。蹊音兮。徑,古定反。聽言則對,誦言如醉。言昬亂之君,不好典誦之言,聞之若醉;得道聽塗說之言,則喜而答對。誦,似用反。昬,本亦作“惽”,音昏。匪用其良,覆俾我悖。’覆,反也。俾,使也。不用良臣之言,反使我為悖亂。覆,芳服反。俾,本亦作“卑”,必爾反,注同。是貪故也,孤之謂矣。孤實貪以禍夫子,夫子何罪?”複使為政。為明年秦、晉戰彭衙傳。複,扶又反。
【經】二年,春,王二月,甲子,晉侯及秦師戰於彭衙,秦師敗績。(孟明名氏不見,非命卿也。大崩曰敗績。馮翊郃陽縣西北有彭衙城。衙音牙。見,賢遍反。郃,戶納反。)
[疏]注“孟明”至“衙城”。正義曰:於例,將卑師眾稱“師”。今稱“秦師”,知將非尊者,故雲“孟明名氏不見,非命卿也”。傳稱秦伯不廢孟明,複使為政。則孟明,秦之執政之卿也,而言非卿者,成二年注雲“曹大夫常不書,而書公子首者,首命於國,備於禮,成為卿故也”。然則備卿禮乃成為卿,禮不備則不書。秦是辟陋之國,不以卿禮成孟明,不言孟明非執政也。此年晉士縠堪其事,故名書於垂隴。襄二十九年,鄭公孫段攝卿以行,名見於城杞,況此真卿而不書者,以秦辟陋在戎,異於中國,禮命不足,故雲“非命卿”也。
丁醜,作僖公主。主者,殷人以柏,周人以栗,三年喪終,則遷入於廟。
[疏]注“主者”至“於廟”。正義曰:主所用木,經無正文。《公羊傳》曰:“主者曷用?虞主用桑,練主用栗。”《左傳》唯言“祔而作主”,主一而已,非虞、練再作,《公羊》之言,不可通於此也。《論語》:“哀公問主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後氏以鬆,殷人以柏,周人以栗。’”先儒舊解,或有以為宗廟主者,故杜依用之。案古《論語》及孔、鄭皆以為社主。社為木主者,古《論》不行於世,且社主,《周禮》謂之“田主”,無單稱主者。以張包周等並為廟主,故杜所依用。劉炫就此以規杜過,未為得也。
三月,乙巳,及晉處父盟。處父為晉正卿,不能匡君以禮,而親與公盟,故貶其族。族去,則非卿,故以微人常稱為耦,以直厭不直。不地者,盟晉都。去,起呂反。稱,尺證反。厭,於涉反。
[疏]注“處父”至“晉都”。正義曰:《春秋》卿則書名氏,賤者則稱“人”。外卿之貶,例皆稱“人”,魯卿之貶,乃去其族。去族以稱人相類,即是不為卿也。處父為晉正卿,不能匡君以禮,君使盟魯即從君命,親與公盟,故貶去其族,若言處父是晉之賤人,則不複書“公”,直言“及晉處父盟”,若言魯之賤人往與之盟也。魯之賤人不合書名,舉其所為之事而已。言“及”不言名,是微人之常稱也。以微人常稱與處父為偶,若處父亦賤人也。魯以微人敵微人,直也,晉以卿敵公,不直也。如此書經者,以魯之直厭晉之不直也。然則不貶處父稱人者,貶之稱人,則惡名不見,貶其族留其名,所以惡處父也。《釋例》曰:“隨此稱人,則所罪之名不章,故特書‘處父’也。”翟泉,澶淵,亦會公侯,所以稱“人”者,以其眾卿非一,依例總貶。不地者,盟於晉之都也。諸侯會聚,盟於他國之都者,即以國名為盟地。魯之君臣獨往他國而與之盟者,不複舉國地。三年“冬,公如晉”,十二月“公及晉侯盟”是也。
夏,六月,公孫敖會宋公、陳侯、鄭伯、晉士縠、盟於垂隴。垂隴,鄭地。熒陽縣東有隴城。士縠出盟諸侯,受成於衛,故貴而書名氏。縠,戶木反,本亦作“穀”,同。隴,力勇反。
自十有二月不雨,至於秋七月。無傳。周七月,今五月也。不雨,足為災。不書旱,五穀猶有收。收,如字,又手又反。
八月,丁卯,大事於大廟,躋僖公。大事,禘也。躋,升也。僖公,閔公庶兄,繼閔而立,廟坐宜次閔下,今升在閔上,故書而譏之。時未應吉禘,而於大廟行之,其譏已明,徒以逆祀,故特大其事,異其文。大廟,音泰,注及傳“大廟”同。躋,子兮反。坐,木臥反,又如字。
[疏]注“大事”至“其文”。正義曰:昭十五年“有事於武宮”,傳稱“禘於武宮”。有事是禘,則知大事亦是禘也。“躋,升也”,《釋詁》文。《公羊傳》曰:“躋者何?升也。”禘祭之禮,審諦昭穆,諸廟已毀未毀之主,皆於太祖廟中以昭穆為次序。父為昭,子為穆。太祖東向,昭南向,穆北向,孫從王父,以次而下。祭畢則複其廟。其兄弟相代,則昭穆同班。近據春秋以來,惠公與莊公當同南麵西上,隱、桓與閔、僖亦同北麵西上。僖是閔之庶兄,繼閔而立,昭穆雖同,位次閔下。今升在閔上,故書而譏之。僖公以其三十三年十一月薨,至此年十一月喪服始畢,今始八月,時未應吉禘,而於大廟行之,與閔公二年吉禘於莊公,其違禮同也。彼書“吉禘”,其譏已明,則此亦從譏可知,不複更譏其速也。徒猶空也。空以逆祀之故,亂國大典,故特大其事,謂之“大事”,譏逆祀也。《釋例》曰:“文公二年,僖公之喪未終,未應行吉禘之禮,而於大廟行之,其譏已明,徒以躋僖而退閔,故特大其事,異其文。定八年亦特書‘順祀’,皆所以起非常也。‘有事於武宮’及‘順祀’,傳皆稱‘禘’,則知大事、有事於大廟,亦禘也。”
冬,晉人、宋人、陳人、鄭人伐秦。四人皆卿。秦穆悔過,終用孟明,故貶四國大夫以尊秦伯。
[疏]注“四人”至“尊秦”。正義曰:四國大夫,傳皆稱名氏,是四人皆卿也。秦穆悔過,終用孟明,仲尼特善其事,無辭可以寄文,故貶四國大夫稱“人”,所以尊崇秦德。以諸侯之名無所可加,貶大夫以尊秦,大夫非有罪也。襄八年邢丘之會,晉悼霸功既就,德立刑行,貶諸侯之卿以尊晉侯,其事與此同也。《釋例》曰:“秦伯終用孟明而致敗,敗而罪已,赦其闕而養其誌,孟明增修其德,以霸西戎。夫子嘉之,故於伐秦之役貶四國大夫。四國大夫奉君命而行,今以一義變例,故稱‘尊秦’,謂之崇德,明罪不在四國大夫也。”
公子遂如齊納幣。傳曰:“禮也。”僖公喪終此年十一月,則納幣在十二月也。《士昏》六禮,其一納采,納徵始有“玄纁束帛”,諸侯則謂之納幣。其禮與士禮不同,蓋公為太子時已行昏禮也。纁,詩雲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