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五年,春,王正月,王使榮叔歸含且賵。(珠玉曰含。含,口實。車馬曰賵。含,本亦作唅,戶暗反。《說文》作“琀”,雲:“送終口中玉。”賵,芳鳳反。)
[疏]“王使”至“且賵”。正義曰:《公羊傳》曰:“其言‘歸含且賵’何?兼之。兼之,非禮也。”賈、服雲:“含賵當異人,今一人兼兩使,故書‘且’以譏之。”案《禮-雜記》諸侯相吊之禮,含襚賵臨,同日而畢,與介代有事焉,不言遣異使也。諸侯相於,則唯遣一使,而責天子於諸侯必當異人,禮何所出而非責王也?春秋之世,風教陵遲,吉凶賀吊,罕能如禮。王之崩葬,魯多不行。魯之有喪,寧能盡至?王歸含賵二事而已。宰咺又賵而不含不至,全無所譏;不含,又無貶責。既含且賵,便責兼之不可。是禮備不如不備,行禮不如不行,豈有如此之理哉?《左傳》舉“來含且賵”、“會葬”二事,乃雲“禮也”,則二事俱是得禮,無譏兼之之意也。言“且”者,見有二禮而已。宰咺言“來歸”,此不言“來”者,《穀梁傳》曰:“其不言‘來’者,不周事之用也。賵以早,而含以晚。”其意以為含者所以實口,當及未殯而至,以其至晚,故不言“來”,以責王也。案《雜記》“含者執璧將命,坐委於殯東南,有葦席。既葬,蒲席”。然則含襚者所以助喪盡恩,示其有禮而已。既葬猶尚致之,不必以濟其用。天子之與鄰國,莫不道路長遠,赴者猶尚不至,責其未殯而來此,是理之不通也。且來者自外之文,非是褒貶之意。九年“秦人來歸僖公、成風之襚”,襚衣是斂之所用,彼最晚矣,何以複言“來”乎?言來與不言來,史異文耳。宰咺,秦人,歸之既晚,故舉其所為之人。此夫人新薨,言歸含賵,為夫人可知,故不言歸夫人含賵也。何休《膏肓》以為禮尊不含卑,又不兼二禮,《左氏》以為“禮”,於義為短。鄭康成箴雲:“禮,天子於二王後之喪,含為先,襚次之,賵次之,賻次之;於諸侯含之,賵之;小君亦如之,於諸侯臣襚之。諸侯相於,如天子於二王後,於卿大夫,如天子於諸侯,於士,如天子於諸侯臣。何休雲尊不含卑是違禮,非經意。其一人兼歸二禮,亦是為譏。”如康成言,尊不含卑,禮無其事。康成以為譏一人兼二事者,非《左氏》意也。注“珠玉”至“曰賵”。正義曰:《周禮-玉府》“大喪共含玉”。《穀梁傳》曰:“貝玉曰含。”《士喪禮》:“含用米貝。”《莊子》說發塚之事,雲“徐徐破其頰,無傷口中珠”,是含有用珠者也。故雲“珠玉曰含”。何休雲“天子以珠”,《周禮》大喪共玉,不共珠也。《莊子》所言發塚,未必發天子塚也。《雜記》雲“諸侯相含以璧”,未知何人用珠耳。《公羊傳》曰:“含者何?口實也。”孝子不忍虛其親之口,故以米貝珠玉實之,謂之飯含。《檀弓》曰:“飯用米貝,弗忍虛也。不以食道,用美焉爾。”《士喪禮》用生稻米,是不以食道也。車馬曰賵,《公羊傳》文。
三月,辛亥,葬我小君成風。無傳。反哭成喪,故曰“葬我小君”。王使召伯來會葬。召伯,天子卿也。召,采地;伯,爵也。來不及葬,不譏者,不失五月之內。召,上照反。
夏,公孫敖如晉。無傳。
秦人入鄀。入例在十五年。鄀音若。
秋,楚人滅六。六國,今廬江六縣。廬,力居反。
冬,十月,甲申,許男業卒。無傳。與僖公六同盟。
[疏]注“與僖公六同盟”。正義曰:業以僖五年即位,其年盟於首止,八年於洮,九年於葵丘,十五年於牡丘,二十一年於薄,二十七年於宋。魯許俱在,是六同盟也。
【傳】五年,春,王使榮叔來含且賵,召昭公來會葬,禮也。(成風,莊公之妾。天子以夫人禮賵之,明母以子貴,故曰“禮”。)
[疏]注“成風”至“曰禮”。正義曰:傳舉二事,以一禮“結之,則含賵會葬皆得禮也。《釋例》稱“賵賻襚含,總謂之贈”。言以夫人禮贈之,指為賵含也。
初,鄀叛楚即秦,又貳於楚。夏,秦人入鄀。
六人叛楚即東夷。秋,楚成大心、仲歸帥師滅六。仲歸子家。
冬,楚子燮滅蓼。蓼國,今安豐蓼縣。燮,息列反。蓼音了,字或作“鄝”,音同。臧文仲聞六與蓼滅,曰:“皋陶庭堅不祀,忽諸,德之不建,民之無援,哀哉!”蓼與六,皆皋陶後也。傷二國之君不能建德,結援大國,忽然而亡。陶音遙。
晉陽處父聘於衛,反過甯,甯嬴從之。甯,晉邑,汲郡脩武縣也。嬴,逆旅大夫。嬴音盈。
[疏]注“甯晉”至“大夫”。正義曰:《晉語》說此事雲“舍於逆旅甯嬴氏”。注《國語》者、賈逵、孔晁,皆以甯嬴為掌逆旅之大夫,故杜亦同之。劉炫以甯嬴直是逆旅之主,非大夫。今刪定知不然者,若是逆旅之主,則身為匹庶,是卑賤之人,猶如重館人告文仲,重丘人罵孫蒯,止應稱人而已,何得名氏見傳?杜以傳載名氏,故為逆旅大夫。劉炫以為客舍主人而規杜氏,非也。
及溫而還,其妻問之。嬴曰:“以剛。《商書》曰:‘沈漸剛克,高明柔克。’沈漸,猶滯溺也。高明,猶亢爽也。言各當以剛柔勝己本性,乃能成全也。此在《洪範》,今謂之《周書》。漸,似廉反。注沈滯溺,一本作“帶弱”。亢,古浪反。
[疏]注“沈漸”至“周書”。正義曰:此傳引《周書》是《洪範》之“三德”也。彼說人之“三德”,乃以此言覆之。孔安國以此二句為天地之德,故注雲“沈漸謂地,雖柔亦有剛,能出金石。高明謂天,言天為剛德,亦有柔克,不幹四時”。杜以傳證人性,即以人事解之。沈漸謂人性之沈滯濡溺也,高明謂人性之高亢明爽也。滯溺者,當以剛勝其本性。亢爽者,當以柔勝其本性。必自屈矯已,乃能成全。不然,則沈漸失於弱,高明失於剛,不能保其身也。此文在《洪範》,今謂之《周書》。箕子商人所說,故傳謂之“商書”。
夫子壹之,其不沒乎?陽子性純剛。天為剛德,猶不於時,寒暑相順。況在人乎?且華而不實,怨之所聚也。言過其行。行,下孟反。犯而聚怨,不可以定身。剛則犯人。餘懼不獲其利,而離其難,是以去之。”為八年晉殺處父傳。難,乃旦反。晉趙成子、欒貞子、霍伯、臼季皆卒。成子,趙衰,新上軍帥、中軍佐也。貞子,欒枝,下軍帥也。霍伯,先且居,中軍帥也。臼季,胥臣,下軍佐也。為六年蒐於夷傳。帥,所類反,下同。蒐,所求反。
[疏]注“成子”至“夷傳”。正義曰:城濮之戰,先軫、郤溱將中軍,狐毛、狐偃將上軍,欒枝、胥臣將下軍。《晉語》雲“狐毛卒,先且居將上軍”。清原之蒐,三軍如故,趙衰、箕鄭將新上軍,胥嬰、先都將新下軍。箕之役,先軫死,先且居將中軍。不知誰代且居將上軍也。此言趙衰新上軍帥、中軍佐,並舉二官。二年彭衙之役雲“先且居將中軍,趙衰佐之”。注雲“代郤溱”。是趙衰新上軍帥、中軍佐也。
【經】六年,春,葬許僖公。(無傳。)
夏,季孫行父如陳。行父,季友孫子。秋,季孫行父如晉。
八月,乙亥,晉侯驩卒。再同盟。驩,喚官反。
[疏]注“再同盟”。正義曰:二年“及晉處父盟”,三年公“及晉侯盟”,是再同盟也。
冬,十月,公子遂如晉,葬晉襄公。卿共葬事,文襄之製也。三月而葬,速。共音恭。
[疏]注“卿共”至“葬速”。正義曰:昭三十年傳曰:“先王之製,諸侯之喪,士吊,大夫送葬。”昭三年傳曰:“昔文襄之霸也,其務不煩諸侯。君薨,大夫吊,卿共葬事。”是也。
晉殺其大夫陽處父。處父侵官,宜為國討,故不言賈季殺。
晉狐射姑出奔狄。射姑,狐偃子賈季也。奔例在宣十年。射音亦,一音夜。
閏月不告月,猶朝於廟。諸侯每月必告朔聽政,因朝宗廟。文公以閏非常月,故闕不告朔,怠慢政事。雖朝於廟,則如勿朝,故曰“猶”。猶者,可止之辭。“不告月”,月或作“朔”,誤也。“不告朔”,本或作“告月”。
[疏]注“諸侯”至“之辭”。正義曰:《周禮-大史》“頒告朔於邦國”。鄭玄雲:“天子頒朔於諸侯,諸侯藏之祖廟,至朔,朝於廟,告而受行之。”《論語》雲:“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是用特羊告於廟,謂之告朔。人君即以此日聽視此朔之政,謂之視朔。十六年“公四不視朔”,僖五年傳曰“公既視朔”是也。視朔者,聽治此月之政,亦謂之聽朔。《玉藻》雲“天子聽朔於南門之外”是也。其日又以禮祭於宗廟,謂之朝廟。《周禮》謂之“朝享”。《司尊彝》雲“追享,朝享”是也。其歲首為之,則謂之朝正。襄二十九年正月“公在楚”,傳曰“釋不朝正於廟”是也。告朔、視朔、聽朔,朝廟、朝享、朝正,二禮各有三名,同日而為之也。文公以閏非常月,故闕不告朔。告朔之禮大,朝廟之禮小。文公怠慢政事,既不告朔,雖朝於廟,則如勿朝,故書“猶朝於廟”,言“猶”以譏之。必於月朔為此吉朔聽朔之禮者,《釋例》曰:“人君者,設官分職以為民極,遠細事以全委任之責,縱諸下以盡知力之用,總成敗以效能否,執八柄以明誅賞,故自非機事,皆委心焉。誠信足以相感,事實盡而不擁,故受位居職者,思效忠善,日夜自進,而無所顧忌也。天下之細事無數,一日二日萬端,人君之明,有所不照,人君之力,有所不堪,則不得不借問近習,有時而用之。如此,則六鄉六遂之長,雖躬履此事,躬造此官,當皆移聽於內官,回心於左右,政之秕亂,恒必由此。聖人知其不可,故簡其節,敬其事,因月朔朝廟,遷坐正位,會群吏而聽大政,考其所行而決其煩疑,非徒議將然也。乃所以考己然,又惡其密聽之亂公也,故顯眾以斷之。是以上下交泰,官人以理,萬民以察,天下以治也。文公謂閏非常月,緣以闕禮,傳因所闕而明言典製。雖朝於廟,則如勿朝,故經稱‘猶朝於廟’也。經稱‘告月’,傳言‘告朔’,明告月必以朔也。每月之朔必朝於廟,因聽政事,事敬而禮成,故告以特羊。然則朝廟、朝正、告朔、視朔,皆同日之事,所從言之異耳。”是言聽朔朝廟之義也。《玉藻》說天子之禮,雲“聽朔於南門之外,諸侯皮弁,聽朔於大廟”。鄭玄以為明堂在國之陽,“南門之外”謂明堂也。諸侯告朔以特羊,則天子以特牛與?天子用特牛告其帝及其神,配以文王武王。諸侯用特羊告大祖而已。杜以明堂與祖廟為一,但明堂是祭天之處。天子告朔,雖杜之義,亦應告人帝朝享,即月祭是也。《祭法》雲:“王立七廟:曰考廟,王考廟,皇考廟,顯考廟,祖考廟,皆月祭之。二祧,享嚐乃止。諸侯立五廟,曰考廟,王考廟,皇考廟,皆月祭之。顯考廟,祖考廟,享嚐乃止。”然則天子告朔於明堂,朝享於五廟;諸侯告朔於大廟,朝享自皇考以下三廟耳,皆先告朔,後朝廟。朝廟小於告朔,文公廢其大而行其小,故雲“猶朝於廟”。《公羊傳》曰:“猶者,可止之辭也。”天子玄冕以視朔,皮弁以日視朝。諸侯皮弁以聽朔,朝服以日視朝。其閏有,則聽朔於明堂,闔門左扉,立於其中,聽政於路寢門終月,故於文“王在門為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