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六年,春,晉蒐於夷,舍二軍。(僖三十一年晉蒐清原作五軍,今“舍二軍”,複三軍之製。夷,晉地。前年四卿卒,故蒐以謀軍帥。舍音舍,注同。帥,所類反,下同。)
[疏]注“僖三”至“軍帥”。正義曰:清原之蒐,五軍十卿,有先軫、郤溱、先且居、狐偃、欒枝、胥臣、趙衰、箕鄭、胥嬰、先都。箕之役,先軫死。往歲趙衰、欒枝、先且居、胥臣卒。八年傳說此蒐之事,雲“晉侯將登鄭父、先都”,則郤溱、狐偃、胥嬰亦先卒矣。清原十卿,唯有箕鄭、先都在耳,故蒐以謀軍帥。服虔雲:“使射姑代先且居,趙盾代趙衰也。箕鄭將上軍,林父佐也。先蔑將下軍,先都佐也。改蒐於董,趙盾將中軍,射姑奔狄,先克代佐中軍耳。”
使狐射姑將中軍,代先且居。將,子匠反。趙盾佐之。代趙衰也。盾,趙衰子。盾,徒本反。陽處父至自溫,往年聘衛過溫,今始至。過,古禾反。改蒐於董,易中軍。易以趙盾為帥,射姑佐之。河東汾陰縣有董亭。陽子成季之屬也,處父嚐為趙衰屬大夫。
[疏]注“處父”至“大夫”。正義曰:僖三十一年,清原之蒐,衰始為卿。三十三年,處父已專帥侵蔡,則處父之屬成子未有多年,蓋情素相親而黨於趙氏耳,非專以嚐為其屬也。
故黨於趙氏,且謂趙盾能,曰:“使能,國之利也。”是以上之。宣子於是乎?始為國政。宣,趙盾諡。製事典,典,常也。正法罪,輕重當。當,丁浪反。辟刑獄,辟猶理也。辟,婢亦反。後同者更不音。董逋逃,董,督也。逋,補吾反。由質要,由,用也。質要,券契也。治舊洿,治理洿穢。洿音烏,本又作“汙”,同。本秩禮,貴賤不失其本。續常職,修廢官。出滯淹。拔賢能也。既成,以授大傅陽子與大師賈佗,使行諸晉國,以為常法。賈佗以公族從文公,而不在五人之數。大音泰,下同。佗,徒何反。從,才用反。
[疏]“宣子”至“常法”。正義曰:“製事典”者,正國之百事,使有常也;“正法罪”者,準所犯輕重,豫為之法,使在後依用之也;“辟獄刑”者,有事在官未決斷者,令於今理治之也;“董逋逃”者,舊有逋逃負罪播越者,督察追捕之也;“由質要”者,謂斷爭財之獄,用券契正定之也;“治舊洿”者,國之舊政洿穢不絜,理治改正之也;“本秩禮”者,時有僣逾,貴賤相濫,本其次秩,使如舊也;“續常職”者,職有廢闕,任賢使能,令續故常也;“出滯淹”者,賢能之人沈滯田裏,拔出而官爵之也。此謂所為製作法式者,豫為將來使案而遵行,臨時決斷者,將為故事使後人放習,故得行諸晉國以為常法也。注“辟猶理也”。正義曰:辟訓為法,依法斷決,是理治之也。此與上句所以為異者,“正法罪”謂準狀製罪,為將來之法,若今之造律令也。“辟獄刑”謂有獄未決斷當時之罪,若昭十四年“韓宣子命斷舊獄”之類是也。注“董督也”。正義曰:《釋詁》雲“董、督、正也”。俱訓為正,是董得為督,謂督察之也。注“由,用也。質要,契券”。正義曰:《周禮-小宰》“以官府之八成,經邦治。四曰聽稱責以傅別。六曰聽取予以書契。七曰聽賣買以質劑”。鄭玄雲:“稱責,謂貸予也。傳別,謂券書也。聽訟責者,以券書決之。傅,傅著約束於文書也。別,別為兩,兩家各得一也。”鄭玄雲:“傅別,謂為大手書於一劄,中字別之。書契,謂出予受入之凡要也。質劑,謂兩書一劄,同而別之。長曰質,短曰劑。傅別、質劑,皆今之券書也。事異其名耳。”如彼禮文,知“質要”是契券也。注“治理洿穢”。正義曰:洿者,穢之別名,不絜之稱也。法有不便於民事,有不利於國,是為政之洿穢也。治理改正,使絜清也。注“賈佗”至“之數”。正義曰:《晉語》宋公孫固雲:晉公子“長事賈佗”。又曰:“賈佗,公族也,而多識以共敬。公子居則下之,動則谘焉。”是以公族從文公也。《尚書-周官》“大師、大傅、大保”,天子三公也。宣十六年傳“晉侯請於王。命士會將中軍,且為大傅”。則大傅尊於中軍之將,與大師皆為孤卿也。《周禮》上公之國有孤一人,《王製》諸侯“三卿”。晉,侯爵也,而有三軍六卿,複有孤一人者,晉為霸主,多置群官,共時所須,不能如禮。孤尊於卿,法由在上,故宣子法成,授二孤,使行之。
臧文仲以陳、衛之睦也,欲求好於陳。夏,季文子聘於陳,且娶焉。臣非君命不越竟,故因聘而自為娶。好,呼報反。娶,七住反。竟音境。為,於偽反。
秦伯任好卒。任好,秦穆公名。任音壬。以子車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針虎為殉,子車,秦大夫氏也。以人從葬為殉。車音居。仲,本亦作“中”,音仲。行,戶郎反。針,其廉反。殉,似俊反。殺人從死曰殉。《字林》弋絹反。皆秦之良也。國人哀之,為之賦《黃鳥》。《黃鳥》,《詩-秦風》。義取科鳥止於棘桑,往來得其所,傷三良不然。為,於偽反,下注“為立聲教”、“為作善言”同。君子曰:“秦穆之不為盟主也,宜哉!死而棄民。先王違世,猶詒之法,而況奪之善人乎?《詩》曰:‘人之雲亡,邦國殄瘁。’《詩-大雅》。言善人亡,則國瘁病。詒,以之反。瘁,似醉反。無善人之謂。若之何奪之?古之王者,知命之不長,
[疏]“古之”至“不長”。正義曰:“知命之不長”,知其必將有死,不得長生久視,故製法度以遺後人,非獨為當己之世設善法也。“並建聖哲”以下,即位便為之,非臨死始為此也。下雲:“眾隸賴之,而後即命”,言其施行此事,功成乃就死耳,非謂設此法以擬死也。
是以並建聖哲,建立聖知,以司牧民。王,如字,一音於況反。聖知,音智。
[疏]注“建立”至“牧民”。正義曰:此說王者之事,或封為諸侯,或置之群官。聖哲是人之俊者,故總言之耳。
樹之風聲,因土地風俗,為立聲教之法。
[疏]注“因土”至“之法”。正義曰:《漢書-地理誌》雲:“凡民性有剛柔緩急,聲音不同,係水土之風氣,故謂之風;好惡取舍,動靜無常,隨君上之情欲,故謂之俗。”《王製》雲:“廣穀大川異製,民生其間者異俗。器械異製,衣服異宜。脩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故聖王為教,因其土地風俗為立善聲教也。聲教,人之所立,故言樹之。今杜雲“因土地風俗,為立聲教之法”。如杜此言,惟樹以聲,而傳雲“樹之風聲”,而風亦樹者。其實風俗亦是人君教化,故《孝經》雲“移風易俗”。孔注《尚書》雲“立其善風,揚其善聲”是也。
分之采物,旌旗衣服,各有分製。分,扶問反,注同。
[疏]注“旌旗”至“分製”。正義曰:采物,謂采章物色。旌旗衣服,尊卑不同,名位高下,各有品製。天子所有,分而與之,故雲“分之”。定四年傳稱“分魯公以大路大旂”之類皆是也。
著之話言,話,善也。為作善言遺戒。話,戶快反。
[疏]注“話善”至“遺戒”。正義曰:“著之話言”,為作善言遺戒。著於竹帛,故言著之也。
為之律度,鍾律度量,所以治曆明時。量音亮。
[疏]注“鍾律”至“明時”。正義曰:《周語》雲:“先王之製鍾也,律度量衡於是乎生,小大器用於是乎出。”又曰:“古之神瞽考中聲而量之以製,度律均鍾,百官軌儀。”其意言度律之聲以為鍾之均,於鍾律取法為度量衡也,故《漢書-律曆誌》雲:“推曆主律,莫不用焉。度量衡皆出於黃鍾之律也。度者,分、寸、尺、丈、引,所以度長短也。本起於黃鍾之長。以子穀秬黍之中者,一黍之廣,度之九十,黃鍾之長。一黍為一分,十分為寸,十寸為尺,十尺為丈,十丈為引,而五度審矣。量者,龠、合、升、鬥、斛,所以量多少也。本起於黃鍾之龠。以子穀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實其龠,合龠為合,十合為升,十升為鬥,十鬥為斛,而五量嘉矣。權者,銖、兩、斤、鈞、石,所以稱輕重也。本起黃鍾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銖兩之為兩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而五衡謹矣。”權衡一物。衡,平也。權,重也。稱上謂之衡。稱錘謂之權。所從言之異耳。其鍾者亦起於律,故服虔雲:“鳧氏為鍾,各自計律,倍而半之。黃鍾之管長九寸,則黃鍾之鍾長二尺二寸半餘。鍾亦各自計律,倍而半之。度量衡其本俱出於律。傳言“律度”,注言“度量”。其言不及衡者,文雖不足,理實兼之。《易-革卦-象》雲“君子以治曆明時”。此律度量衡皆推曆為之,為此法以教天下,使之明四時也。
陳之藝極,藝,準也。極,中也。貢獻多少之法。傳曰:“貢之無藝。”又曰:“貢獻無極。”
[疏]注“藝準”至“無極”。正義曰:藝是準限。極是中正。製貢賦多少之法,立其準限中正,使不多不少陳之以示民,故言“陳之”。所引“傳曰”及“又曰”,皆昭十三年子產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