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桓公來朝,始朝公也。公即位,始來朝。

[疏]“傳始朝公也”。正義曰:劉炫雲:“魯公新立,鄰國及時來朝,則曰‘公即位’。而來朝晚,則雲‘始朝公也’。諸侯自新立,來及時者,則雲‘即位’,而來見晚,則雲“始見霸主’。即位,魯君往朝,則曰‘朝嗣君’。魯君新立,往朝大國,則曰‘即位而往見’也”。

且請絕叔姬而無絕昏,公許之。不絕昏,立其娣以為夫人。不書來歸,未歸而卒。

[疏]注“不絕”至“而卒”。正義曰:傳言請“無絕昏”,成五年有“杞叔姬來歸”,故知立其娣為夫人也。其娣亦字“叔”者,周之法稱“叔”也。《釋例》曰:“杞桓公以僖二十三年即位,襄六年卒,凡在位七十一年。文、成之世,經書‘叔姬’二人,一人卒,一人出,皆杞桓公夫人也。傳例‘出曰來歸’,不書來歸,未歸而卒也。既歸而卒,亦當書之。成五年‘杞叔姬來歸’,八年書‘卒’是也。宣十六年‘郯伯姬來歸’,後不書‘卒’者,或更嫁於大夫,故不書卒耳。”

二月,叔姬卒。不言杞,絕也。既許其絕,故不言杞。書叔姬,言非女也。女未笄而卒,不書。笄,古兮反。

楚令尹大孫伯卒。成嘉為令尹。若敖曾孫,子孔。群舒叛楚。群舒,偃姓,舒庸、舒鳩之屬。今廬江南有舒城。舒城西南有龍舒。

[疏]注“群舒”至“龍舒”。正義曰:《世本》“偃姓,舒庸、舒蓼、舒鳩、舒龍、舒鮑、舒龔。”以其非一,故言“屬”以包之。

夏,子孔執舒子平及宗子,遂圍巢。平,舒君名。宗、巢二國,群舒之屬。

秋,滕昭公來朝,亦始朝公也。

秦伯使西乞術來聘,且言將伐晉。襄仲辭玉,曰:“君不忘先君之好,照臨魯國,鎮撫其社稷,重之以大器,寡君敢辭玉。”大器,圭璋也。不欲與秦為好,故辭玉。好,呼報反,注及下同。重,直用反。璋音章。

[疏]“大器”至“辭玉”。正義曰:聘君用圭,享用璧;聘夫人用璋,享用琮。《聘禮記》曰:“凡四器者,唯其所寶,以聘可也。”故知所言大器是圭璋也。《考工記-玉人》雲:“瑑圭璋八寸,璧琮八寸以覜聘。”《聘禮記》雲:“所以朝天子,圭與繅皆九寸。問諸侯,朱綠繅八寸。”鄭玄雲“於天子曰朝,於諸侯曰問。記之於聘文互相備”。言“互相備”者,朝諸侯與天子同,聘天子與諸侯同也。所言“朝圭九寸聘圭八寸”,謂上公禮也。使臣出聘,降君一等,故八寸,則侯伯之使當瑑圭六寸,子男之使當瑑璧四寸也。《聘義》曰:“以圭璋聘,重禮也。已聘而還圭璋,此輕財而重禮之義也”。然則玉必還其來使,而下雲“致諸執事以為瑞節”及“襄仲辭之”者,禮聘終,雖複得還玉,初聘之時,其意欲致與主國,但主國謙退,禮終還之。且襄仲辭之者,為不欲與秦為好。

對曰:“不腆敝器,不足辭也”。腆厚也。腆,他典反。主人三辭。賓客曰:“寡君原徼福於周公、魯公以事君,徼,要也。魯公,伯禽也。言原事君以並蒙先君之福。徼,古堯反。要,於堯反,下同。不腆先君之敝器。使下臣致諸執事,以為瑞節。節,信也。出聘必告廟,故稱先君之器。瑞,垂偽反。要結好命,所以藉寡君之命,結二國之好,藉,薦也。藉,在夜反,注同。

[疏]注“藉薦也”。正義曰:《聘禮》“執圭所以致君命”,君命致,藉玉而後通。若坐之有薦席然,故以藉為薦也。

是以敢致之。”襄仲曰:“不有君子,其能國乎?國無陋矣。”厚賄之。賄,贈送也。賄,呼罪反。

秦為令狐之役故,為,於偽反。冬,秦伯伐晉,取羈馬。令狐役在七年。羈馬,晉邑。令,力丁反。晉人禦之。趙盾將中軍,荀林父佐之;林父代先克。將,子匠反,下皆同。郤缺將上軍,代箕鄭。臾駢佐之;代林父。駢,步邊反。欒盾將下軍,欒枝子,代先蔑。欒,力官反。盾,徒本反。胥甲佐之。胥臣子,代先都。範無恤禦戎,代步招。招,上遙反。以從秦師於河曲。臾駢曰:“秦不能久,請深壘固軍以待之。”從之秦人欲戰,秦伯謂士會曰:“若何而戰?”晉士會七年奔秦。壘,力軌反。

[疏]“深壘固軍”。正義曰:壘,壁也。軍營所處,築土自衛謂之為壘。深者,高也。高其壘以為軍之阻固。案《覲禮》說“為壇深四尺”,鄭注雲“深,高也”。是其義也。

對曰:“趙氏新出其屬曰臾駢,必實為此謀,將以老我師也。臾駢,趙盾屬大夫,新出佐上軍。趙有側室曰穿,晉君之婿也,側室,支子。穿,趙夙庶孫。穿音川。

[疏]注“側室”至“庶孫”。正義曰:《文王世子》雲“公若有出疆之政,庶子守公宮,正室守大廟”。鄭玄雲:“正室,適子也。”正室是適子,知側室是支子,言在適子之側也。《世族譜》“穿,趙夙之孫”,則是趙盾從父昆弟之子也。盾為正室,故謂穿為側室。穿別為邯鄲氏,趙旃、趙勝、邯鄲午是其後也。

有寵而弱,不在軍事,弱,年少也,又未嚐涉知軍事。少,詩照反。好勇而狂,且惡臾駢之佐上軍也。若使輕者肆焉,其可。”肆,暫往而退也。惡,烏路反。輕,遣政反。肆音四。秦伯以璧祈戰於河。禱求勝。禱,丁老反,一音丁報反。十二月,戊午,秦軍掩晉上軍,趙穿追之,不及。上軍不動,趙穿獨追之。反,怒曰:“裹糧坐甲,固敵是求,敵至不擊,將何俟焉?”軍吏曰:“將有待也。”待可擊。裹音果。

[疏]“裹糧坐甲”。正義曰:甲者,所以製禦非常,臨敵則被之於身,未戰且坐之於地。

穿曰:“我不知謀,將獨出。”乃以其屬出。宣子曰:“秦獲穿也,獲一卿矣。僖三十三年,晉侯“以一命命郤缺為卿”,不在軍帥之數。然則晉自有散位從卿者。帥,所類反。散,悉但反。秦以勝歸,我何以報?”乃皆出戰,交綏。《司馬法》曰:“逐奔不遠,從綏不及。逐奔不遠則難誘,從綏不及則難陷。”然則古名退軍為綏。秦、晉誌未能堅戰,短兵未至,爭而兩退,故曰交綏。爭,爭鬥之爭。

[疏]注“司馬”至“兩退”。正義曰:魏武全引《司馬法》雲“將軍死綏”,舊說綏,郤也。言軍郤,將當死。綏必是退軍之名。綏訓為安,蓋兵書務在進取,恥言其退,以安行即為大罪,故以綏為名焉。

秦行人夜戒晉師曰:“兩君之士,皆未憖也。明日請相見也。憖,缺也。憖,魚覲反,又魚轄反。《方言》雲:“傷也”。《字林》雲:“間也,牛吝反。”

[疏]注“憖缺也”。正義曰:憖者,缺之貌。今人猶謂缺為憖也。沈氏雲“《方言》雲‘憖,傷’。傷即缺也”。下雲“死傷未收”,則是已有死者,但不至大崩,未甚喪敗,故為“皆未缺也”。

臾駢曰:“使者目動而言肆,懼我也,目動,心不安。言肆,聲放失常節。使,所吏反。將遁矣。薄諸河,必敗之。”薄,迫也。遁,徒困反。薄,蒲莫反,下同。敗,卑賣反。胥甲、趙穿當軍門呼曰:“死傷未收而棄之,不惠也;不待期而薄人於險,無勇也。”乃止。晉師止,為宣元年放胥甲傳。秦師夜遁。複侵晉,入瑕。複,扶又反。

城諸及鄆。書,時也。

【經】十有三年,春,王正月。

夏,五月,壬午,陳侯朔卒。無傳。再同盟。

[疏]注“再同盟”。正義曰:朔以僖二十九年即位,其年盟於翟泉,文二年於垂隴,七年於扈。雲“再同盟”者,據文公言之。

邾子蘧蒢卒。未同盟而赴以名。蘧,其居反。蒢,丈居反。

[疏]注“未同盟而赴以名”。正義曰:蘧蒢,邾子瑣之子也。莊二十九年即位,僖元年與魯盟於犖。而雲“未同盟”,蓋據文公為言,故雲“未同盟”。劉炫以犖盟規之,非也。

自正月不雨,至於秋七月。無傳。義與二年同。

大室屋壞。大廟之室。大音泰,注及傳同。

[疏]注“大廟之室”。正義曰:傳稱“書,不共”,則於此室當共,知大廟之室也。《明堂位》曰“祀周公於大廟”,此周公之廟壞也。不直言大廟壞,而雲“大室屋壞”者,大廟之製其簷四阿,而下當其室中,又拔出為重屋。《明堂位》雲“大廟,天子明堂,複廟重簷,天子之廟飾”。鄭雲:“複廟,重屋也。”是天子之廟上為重屋。此是大廟當中之室,其上之屋壞,非大廟全壞也。《公羊》作“世室”。傳曰:“世室者何?魯公之廟也,周公稱大廟,魯公稱世室,群公稱宮,此魯公之廟也。曷為謂之世室?世室,猶世世不毀也。”《左傳》不辨此是何公之廟,而經謂之“大室”,則此室是室之最大者,故知是周公之廟,非魯公也。《明堂位》曰:“魯公之廟,文世室也。武公之廟,武世室也。”不毀則稱世室。世室非一君廟名。若是伯禽之廟,則宜舉其號諡。且《左氏》經為“大室”,不作世室,故《左氏》先師賈、服等皆以為大廟之室也。壞必更作,書其壞,而不書作者,隨即脩之,故不書也。定二年五月“雉門及兩觀災。十月新作雉門及兩觀”。啟塞從時,譏其緩作,故別書之耳。

冬,公如晉衛侯會公於遝。遝地闕。遝,徒答反。

狄侵衛。無傳。

十有二月,己醜,公及晉侯盟。十二月無己醜,己醜,十一月十一日。

公還自晉。鄭伯會公於棐。棐,鄭地。棐,芳味反,又非尾反。

【傳】十三年,春,晉侯使詹嘉處瑕,以守桃林之塞。(詹嘉,晉大夫。賜其瑕邑令,帥眾守桃林以備秦。桃林在弘農華陰縣東潼關。詹,章廉反。塞,悉代反。令,力呈反。華,戶化反。潼音童。)

[疏]注“詹嘉”至“潼關”。正義曰:桃林之塞在南河之南,遠處晉之南竟。從秦適周,乃由此路。使詹嘉守此塞者,以秦與東方諸侯遠結恩好。及西乞聘魯,亦應更交餘國,慮其要結外援,東西圖己,故使守此阨塞,欲斷其來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