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共王有照乘之珠(1),愛之甚,函以金檢(2),命左右負(3),以隨時出玩之。
遊於雲夢之澤(4),失焉。共王不悅,下令國中曰:“有獲吾珠者,予以萬家之邑(5)。”
楚國臣無小大鹹(6)索(7)珠。簡茅淘土(8),閧閧(9)者三月,竟(10)不得。
更數年(11),繁陽(12)之子牧犢(13)於澤,有氣青熒(14)起菅(15)中;視之,珠也,櫝(16)以獻。共王不食言(17),乃賜之邑。
君子曰:仲尼既沒,珠之失二千年矣,求者非一世一人,而弗獲之;一旦乃入牧犢者之手,可以人賤忽(18)其珠哉!
“注釋”
(1)照乘之珠:光亮能照明車輛的寶珠。乘(shèng),古時一車四馬叫乘。《史記·田敬仲完世家》:“梁王曰:‘若寡人國小也,尚有徑寸之珠照車前後各十二乘者十枚。’”
(2)函以金檢:用金粉題簽封裝起來。檢:古時的書用皮條把竹木簡穿起來,在繩結的地方封泥,在泥上鈐印,叫做檢。這裏指封簽盛珠的盒子。
(3)負:背著,攜帶。
(4)雲夢之澤:雲夢澤,楚國的大澤,跨長江南北,包括現在的洞庭湖和江北的洪湖、白鷺湖等湖泊。
(5)邑:封地。
(6)鹹:都。
(7)索:找尋。
(8)簡茅淘土:在茅草堆中尋找,把泥土化稀尋找。簡,檢查。
(9)閧閧(hòng):喧鬧聲。
(10)竟:終究。
(11)更數年:過了多年。
(12)繁陽:楚地名,因在繁水之陽,故名繁陽。
(13)牧犢:放牛。犢,小牛,此處泛指牛。
(14)青熒:青亮的熒光。
(15)菅:一種多年生的草。
(16)櫝:裝在匣子中。本義是木匣,此處用作動詞。
(17)食言:不履行諾言,失信。
(18)忽:輕視。
“譯文”
楚共王有一顆晚間行路能照明車輛的寶珠,愛得非常,便用金粉題簽的方法封裝起來,叫侍從攜帶著,以便隨時供他賞玩。
一天,楚共王到雲夢澤遊玩時,不料丟失了那顆寶珠。共王不高興,向全國下令說:“如果誰撿到了我的寶珠,我就給他一萬戶的封地。”
於是,楚國的大小官員都積極找尋那顆寶珠。在茅草叢中檢查,用水把泥土化稀尋找。喧鬧了三個多月,終於沒有找到。
過了幾年,繁陽地方的一個小孩在雲夢澤邊牧牛,見有一股青亮的熒光從草中發出,俯身一看,正是那顆寶珠,便裝在匣子裏獻給了共王。共王說話算數,不改前言,就賜給牧童一萬戶的封地。
君子評論說:孔子死了以後,他的思想學說——寶珠丟失已經兩千多年了。尋找寶珠的並非一世一人,卻沒有能獲得它。如果有一天竟然被牧童撿到了,難道可以因為牧童的身份低賤而鄙視那顆寶珠嗎?
“評說”
本文用楚共王守信賞牧童一事,委婉地說明不可以名位取人,要重用那些位雖卑賤而確有真才實學的人。
在寫法上,作者先寫共王的重厚懸賞,次寫臣無小大舉國慕賞,故意蓄求而不得之勢,為牧童獲珠受獎設難,以反襯共王一不失信、二不以名位取人的作風,從而突出了主題。
至於文末的議論文字,似是作者自奉為得儒家真道者的心境的表白,也是作者為自己發跡而蓄意製造的輿論而已。其矜持自詡、急不可耐地想步入仕宦的心情不覺已溢然唇間,其狀可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