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嚴峻的社會大環境,時任北京師範大學校長的王梓坤感到,教育工作者絕不能獨善其身。

繼12月9日提出設立教師節的倡議之後,為了進一步擴大影響,12月15日,王梓坤邀請鍾敬文、朱智賢、陶大鏞等北師大知名教授一起召開座談會,聯名正式倡議設立教師節。

當時的《北京日報》對這個事件進行了報道。

1984年12月,教育部黨組和全國教育工會分黨組《關於建立“教師節”的報告》送中央書記處並報國務院。報告中說:

根據中央領導同誌的指示精神,我們進行了研究,建議確定每年9月10日為教師節,在新學年開始,新生一入學,即開展尊師活動……如中央和國務院原則上同意建立“教師節”,我們建議由國務院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頒布。

相隔僅僅一個月,1985年1月21日,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通過了決議,將每年的9月10日定為“教師節”。從此,國家設立了教師節。

王梓坤非常高興,他後來回憶說:

在當時的大環境下,教師地位的提高和教師節的設立呼之欲出,我們的倡議與國家大勢實際上不謀而合了。

1985年9月8日上午,李鵬、王震、周穀城、嚴濟慈、雷潔瓊等領導同誌,在人民大會堂參加了首都100名優秀教師代表座談會,並向教師們致以節日的祝賀。

李鵬強調,深化教育改革是當前教育戰線的一項迫切任務。教師們表示,要努力做到教書育人、為人師表。

9月10日,國家主席李先念給全國教師寫信祝賀教師節。李先念在信中熱情洋溢地說:

你們中的大批優秀教師所展現的崇高品格,不愧為全國人民的一代楷模。特別是中學、小學和幼兒園的教師,在比較清苦的工作和生活條件下,像春蠶那樣,為祖國後代奉獻著自己的一切;像園丁那樣,嘔心瀝血,培育祖國花朵茁壯成長。黨感謝你們,政府感謝你們,人民感謝你們!

同日,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家教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共青團中央、全國教育工會等單位在人民大會堂隆重集會,慶祝新中國第一個教師節。

萬裏在會上發表講話,代表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向全國教師和教育工作者熱烈祝賀節日。

為了慶祝新中國建國以來第一個教師節,北京師範大學全體師生在西操場舉行了隆重的慶祝大會,主持儀式的王梓坤見到了一個令他此後很長時間仍然激動不已的場景:

會場上,有4個學生,一人手裏舉起一個大大的方塊字,組合起來是“教師萬歲”。我在主席台上,突然看到這4個大字,又驚喜,又振奮!

1984年國慶時,北大學生在天安門廣場打出的標語“小平你好”振奮了全國人民,“教師萬歲”這鼓舞人心的4個大字,對教育界同樣具有思想解放的意義。它一方麵表達了學生對老師的尊重,另一方麵更向全社會大膽呼籲形成尊重教師的風氣。

王梓坤說:

從設立之初,黨和國家就對教師節非常重視,許多領導同誌在這個特殊的節日裏紛紛來到北師大等各級各類學校與師生共同慶祝。

建立教師節,標誌著教師在我國逐步受到全社會的尊敬。使教師的工作真正成為社會上最受人尊重、最值得羨慕的職業之一,形成尊師重教、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社會風氣;有利於全社會關心教育事業,有利於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

此後,每年9月10日前後,全國各地都要舉行教師節慶祝活動,召開隆重的表彰大會,表彰那些優秀教師和在尊師重教工作中取得顯著成績的單位。

各級政府都以“為教師辦實事,辦好事”為主題,不斷推動落實為教師排憂解難的具體措施。為他們獻身教育事業創造條件,使尊師重教的傳統得以恢複和發揚光大。

各級政府通過評選和獎勵,介紹經驗,幫助解決工資、住房、醫療等方麵的實際困難,改善教學條件等,大大提高了廣大教師從事教育事業的積極性。

全國人大決議將每年的9月10日定為“教師節”,國家設立了教師節,這在我國教育體製改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央起草頒布教改決定

1985年5月15日,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在北京隆重召開。

會議期間,代表們學習黨中央、國務院領導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重要講話,討論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草案),研究實行教育體製改革的步驟和措施。

黨和國家領導人胡啟立、周穀城,全國政協副主席錢昌照、周培源、費孝通、華羅庚,以及中共中央、國務院有關部、委的負責人蔣南翔、盧嘉錫、胡錦濤、趙東宛、張承先、滕藤、沈榮駿、曾德林、張彥寧、黃辛白、張文鬆、彭珮雲等出席當天的大會。

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胡啟立在開幕大會上作簡短講話。他說:

我們這次會議的中心議題,是討論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草案),就如何繁榮和發展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獻計獻策,共商大計。希望與會同誌共同努力,把會議開好,開成一個統一認識、明確方向的會議;一個奮發進取、知難而進的會議;一個決心站在教育戰線前列、帶領大家開創教育事業新局麵的會議。

胡啟立圍繞如何把會開好講了三點意見:為什麼要開這個會?會議文件是個什麼性質的文件?怎樣開好這個會?

他說,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科技進步,都取決於人才,而解決人才問題的關鍵在於教育。搞好教育體製改革,讓教育事業在麵向四化建設的軌道上得到蓬勃發展,確實是一項迫在眉睫的、帶有根本性的戰略任務。尊重知識,尊重人才,首先就要尊重教育。

胡啟立強調:

胡耀邦同誌最近在中央書記處開會討論教育體製改革文件的時候說,從今年起,新年、春節期間,中央和各級領導同誌首先要去慰問教師,一定要在全社會造成尊重教育、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濃厚空氣。事實上,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了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我們現在召開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是順乎民心、合乎曆史要求的。

胡啟立指出,在經濟體製改革的文件公布以後,中央書記處及時認真抓了教育體製改革問題,這就把一個迫切需要解決而又成熟了的戰略問題,突出地提到了全黨的議事日程上來了。

這次會議頒布了《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明確提出了在全國有計劃、有步驟地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任務重大。

這是繼《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製改革的決定》和《中共中央關於科學技術體製改革的決定》後,中共中央頒布的又一重大綱領性文件。

在這次會議上,鄧小平發表了《要把教育工作認真抓起來》的著名講話。講話隻有短短的13分鍾,但字字千鈞。

鄧小平在講話中指出:

我們多次說過,我國的經濟,到建國100周年時,可能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我們這樣說,根據之一,就是在這段時間裏,我們完全有能力把教育搞上去,提高我國的科學技術水平,培養出數以億計的各級各類人才……中央提出要以極大的努力抓教育,並且從中小學抓起,這是有戰略眼光的一著。如果現在不向全黨提出這樣的任務,就會誤大事,就要負曆史的責任。

在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製定了關於經濟體製改革的決定以後,中央立即將科技、教育體製改革,作為迫切需要解決的戰略任務提到了重要工作日程。

早在1984年11月,中央成立了科技、教育體製改革文件起草領導小組,著手進行科技、教育體製改革文件的起草工作。

在起草《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的日子裏,鄧小平對教育體製改革非常關心,經常親自過問,作指示,批文件,為起草這個文件傾注了大量心血。

中央派人到全國各地進行調查研究。當時中國農村校舍很破爛,到處是黑屋子、泥台子,據當時參加調研的人士後來回憶:

教育部派調查組到青海調查,調查人員走進一所學校的教室,小學生全體站立,熱烈地鼓掌歡迎,經久不息。調查組請學生坐下,都不坐,一看,原來都沒有板凳,孩子們全部站著上課。

這次調查後,教育部討論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需要的金額,初步算了算大概需要幾千億元,國家的確拿不出來。

調查組後來把這些問題彙報給中央,中央提出了有計劃分步驟地實施措施,就這樣,把普及義務教育的目標寫入《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將教育改革納入到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體設計之中。由此,國家決策層下決心強力狠抓教育。

11月底至12月中旬,中央書記處書記胡啟立到安徽、江蘇等四省對教育工作進行專題調查。回京後不久,他就對教育體製改革中一些重大方針政策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得到了中央政治局常委們原則上的肯定,鄧小平批示“很讚成”。

11月14日,胡耀邦主持召開的中央科技、教育體製改革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上,係統闡述了他對《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的初步構思,為起草《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奠定了一個很好的基礎。

1985年4月中旬,中央辦公廳把第五稿發給全國各地、各部門征求意見,先後收到近300份意見。

人代會期間,還征求了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意見。此外,在北京還請了9位美籍華裔學者座談,征求他們的意見。

在全國教育工作大會即將開幕的前幾天,教育部還專門派人到美國,就《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第八稿征求美籍華裔學者的意見。

從1984年11月領導小組成立,至1985年5月28日《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問世,領導小組會議先後共開過3次。對《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幾經討論、修改,形成了第八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