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間歇》有一種獨自站立麵對世界的蒼茫感。在這部詩集中,學芯摒棄紛繁,而進入到了一種獨自凝神的境地“它金黃的小花/把台階照亮/而台階和天空下的岩石連在一起/那些細小的花/有光芒的嗓音”。我熱愛這樣的詩句,在這樣紛繁的來不及顧盼的時代,突然在一朵最不起眼的小花上,展開神思並感到她的光亮,這種樸素的日常感受真好。
學芯寫詩,不造那種宏大的氣勢來唬人。藝術造勢像是當下的流行風,寫書法不拿拖布在操場上寫,你就不夠豪放,唱歌唱戲不撕心裂肺就顯不出你有多投入。回頭想想《蘭亭序》就那麼一張小紙,明代的雞缸杯隻有核桃大,意大利偉大的歌唱家吉裏唱的《采珠人》用的全是半聲。學芯的詩寫得很內斂,是那種神完氣足的內斂“……黃昏看海舉目望去/地平線消退比出現更有意味/就像天空的窗關閉/我在巨大的房間裏……”詩行中的遼闊和孤寂並行,有收有放,“就像天空的窗關閉”是新鮮也是博大。
通讀《間歇》,有種統一並深刻的感受是學芯在紛繁中獨立的思索:
黃昏的溪馬小村
為了尋找福地我們在地圖上
進入皖南溪馬小村為了喉嚨
為了一滴幹淨的水分我們
從藍藻的水邊從空氣懸掛顆粒的水邊
坐在漫不經心的溪馬河邊
水看見我們我們也看見
野鴨和跳水的綬帶小鳥
看見黃昏的太陽孤懸山岡
如空中圍合的透氣玻璃……
我們像被保護在裏麵……
無法述說我們對明天的
忍耐像昨天水邊的突然驚呼……
這首詩其他不說,在“我們”背景下有一個獨自的“我”,這種感覺真是太好了。詩人在群體的活動中,寫著獨自的意識,那些存在著的“我們”一直存在著,但對詩的驚擾都被屏蔽了。詩的產生往往是被意識帶走的神遊八荒。倘若沒有像《黃昏的溪馬小村》那樣,寫實的敘述與詩的神遊並行。那就沒有這種日常的氣息彌漫出來,或者說就會變得刻意。而最終的那句“像昨天水邊的突然驚呼……”又點出了“我們”和“我”有關的隱秘。這種隱秘使得這首詩很豐富,或者說是豐厚。
《間歇》這部詩集讀下來,覺得就是被這種紛繁中的獨自統一著,很均衡;同時可以看出來,這是在一個相對不長時期寫出一批詩歌的組合。詩歌在我們的生活中也如“間歇泉”一樣不時噴發出來,她的水滴變成珠子留在世上,就是詩歌。能經曆這種過程,是多麼美好的享受啊。
2014年8月9日-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