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短短的4年時間,北方重工從一個生產盾構機的外行,躍居世界級盾構機製造基地。
時任沈陽市鐵西區副區長董峰說:“鐵西老工業基地是我們國家的一個重要的工業區,在過去幾十年當中為我們國家填補了500多個空白,那麼在近幾年的發展當中,為我們國家的經濟建設又填補了近200個空白,創作了200個第一,其中有30多個產品達到了世界第一。”
與外方合作,借助國外資源,迅速占領技術製高點,是北方重工重獲新生的訣竅。
不過,鐵西的老國企,走的也不隻這一條路。
俗話說,獨木難支,沈陽鼓風機集團卻在整個鐵西區遭遇生死危機的時候,靠自己的力量支撐了下來,始終沒有倒下。
1996年,鐵西區的老國企紛紛陷入泥潭。巨大的波動中,沈鼓集團同樣受到了影響,但卻度過了難關。
那麼,到底是什麼讓同樣負擔沉重的沈鼓集團走出困境?
沈鼓集團是一個生產鼓風機和壓縮機的企業。時任沈陽鼓風機集團公司董事長蘇永強說:“20世紀70年代,當時的沈陽鼓風機廠曾生產過幾台壓縮機,但因為技術落後,始終沒有市場。1982年,沈鼓開始與意大利進行技術引進,推出了第一台二氧化碳壓縮機組,這個項目在當時引起巨大的轟動,那時候實現了國產化零的突破。”
壓縮機是用於石油、化工、電力、國防等重大行業的高端產品,所有的乙烯產品生產完全依托於壓縮機。
而在1998年之前,包括裂解氣壓縮機、丙烯壓縮機和乙烯壓縮機在內的乙烯三機產品,我國100%依靠進口,壓縮機的質量至關重要,壓縮機停一天,企業損失數千萬。
蘇永強說:“壓縮機一響,黃金萬兩,壓縮機一停,效益為零。”
壓縮機的價格非常昂貴,從國外進口一個壓縮機組,價格高達15億人民幣,所以,包括中石油、中石化等大企業,不得不硬著頭皮拿出巨資購買進口壓縮機滿足生產。
蘇永強頗多感慨地說:“這對生產壓縮機的企業是莫大的恥辱,於是從1982年開始,沈鼓集團發誓要研究出國產的壓縮機。”
於是,沈鼓集團從80年代中期開始了長達20年的技術創新。
隨著第一台壓縮機的成功問世,1999年48萬噸壓縮機在大慶油田成功運行;2002年36萬噸壓縮機在上海石化成功運行;2005年64萬噸裂解氣壓縮機組在廣東茂名成功運行;2007年,沈鼓集團中標百萬噸乙烯三機,完成了壓縮機行業的三級跳。
蘇永強頗為自豪地說:“不要說百萬,茂名64萬噸中標數國外公司都嚇壞了,因為這是頂級技術。”
沈鼓集團生產的壓縮機組不僅質量好,而且價格比進口的低,一個機組的價格為7000萬元,低於進口一半以上。
從無到有,從剛剛起步到世界級技術,沈鼓集團通過自主創新為國家節約了大量的資金。
沈鼓集團生產的壓縮機市場占有率已經突破了85%,為我國各類行業提供1800多套大型機組,為國家節省外彙高達10億美元。
對此,董峰說:“在自主創新當中,一直是瞄準國際上最先進的東西相互對接,也就是說去接軌,而不是說我們完全是自己,悶頭幹活。我們的企業,我們的好多產品研發,既和國外合作,又在這個基礎上提升自己的自主創新能力,也就是擁有自主知識品牌。”
自主創新讓鐵西區的很多老國企找回了自己的市場地位。其實,有時候危機就是生機。
20世紀90年代中期,正在鐵西區很多老國企為生存發愁的時候,卻有一家民營企業主動落戶到了鐵西區。後來,這家企業也隨著周邊的老國企搬到了開發區。
1993年,在很多企業效益不景氣的時候,沈陽遠大集團公司成立。遠大公司生產的是一種叫做幕牆的產品。
沈陽遠大鋁業工程公司總經理王義君這樣解釋:“一棟棟大樓建完以後要穿衣服,所以我們把這個大樓外邊穿的衣服統稱為幕牆。”
幕牆的技術含量很高,它集玻璃、鋁板、鋁合金、石材等多種產品精致而成,目前國內外很多大樓都采用了這樣的裝飾,裝上幕牆之後,整個大樓看上去既美觀、豪華,又氣派。
其實早在20世紀中期,很多發達國家在建築中就使用了幕牆。但是在我國,直到20世紀80年代,個別的酒店、賓館或者寫字樓才剛剛開始使用。
沈陽遠大正是看中了這個機會。通過1993年到1996年國內市場練兵,掌握了建築幕牆行業的核心技術。
3年的練兵,對於一個剛剛起步的企業來說,時間並不是很長,但是他們卻為企業的發展埋下了一個伏筆。
1999年,沈陽遠大成立6年,公司的決策層作出了一個大膽決策,進軍海外市場,和國外公司競爭。王義君是當時海外項目部的總負責人。
天不遂人願。短短的幾個月,在新加坡、英國的兩個工程虧損就高達1個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