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是特區建設的綱領性文件,它的頒布標誌著特區工作的啟動。
特區是我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它的成立預示著中國的國門被打開了,同時也開始了各項配套改革的嚐試。國有企業開始探索放權讓利
1978年7月至9月,國內經濟學家紛紛呼籲,我國經濟工作要尊重價值規律、引入市場機製,應該賦予企業必要的獨立地位。
1978年10月,在中央對改革日益認同和各界的一致要求下,四川省委對四川化工廠、成都無縫鋼管廠、寧江機床廠等六家企業實行放權讓利,給予他們更多的生產經營權。“放權讓利”的具體做法包括:
給企業定一個增產增收的目標,允許企業實現目標後,提取少量利潤留成,可給職工發放獎金。
這種做法實行3個月後,收到了較好的效果,調動了企業和職工的積極性。
特別是四川寧江機床廠,本是一個生產儀表機床的企業,產品質量較好,價格較低。但是1979年國家壓縮了下達的生產計劃,企業的生產任務嚴重不足。
然而,寧江廠的同誌認為,那些年機床生產量雖然很大,象他們生產的這類中小型精密機床,特別是質優價低的,還是供不應求,弊病在於現行的產品計劃調撥體製。
為了充分發揮生產能力,增加盈利,他們在1979年6月25日的《人民日報》上登出了“承接國內外用戶直接定貨”的廣告。
這麼一來,訂戶盈門,銷路大開,相繼簽訂國內外合同1000多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國內生產同類產品的4家企業,在寧江廠生產高漲的同時,受到了巨大壓力。
寧江廠生產的7毫米的自動車床具有高生產率、高精度和加工穩定、操作簡便的特點,每台出廠價9500元,上海、遼寧、杭州、西安等地生產的同類自動車床,為了爭取訂戶,就不得不降價,甚至考慮關停並轉。
四川企業改革成功,再次證明了企業改革的必要性。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為四川省擴大企業自主權的探索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理論和政策的依據。
1979年初,四川省根據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在總結了六個試點企業經驗的基礎上,經過調查討論,製定了《關於擴大企業權力,加快生產建設步伐的試點意見》,簡稱“十四條”。
這個辦法的主要內容是首先在分配方麵突破,給企業一定的活力。具體辦法是:
企業在全麵完成國家下達的各項技術經濟年度計劃指標和供貨合同的條件下,可從計劃利潤中提取一部分利潤作為企業基金,最多可達5%;在完成產量、品種、質量、利潤四項指標和供貨合同的條件下,可按計劃利潤的3%提取企業基金。
“十四條”辦法把國家、集體、個人三者利益結合了起來,並且決定擴大範圍,在100家企業中進行擴權試點。
四川的擴權試點得到了企業的熱烈響應,一時間,四川很多國營企業都動了起來。
在當時,四川有一家食品廠,因沒有自主經營權,從廠長到工人,大家都沒有幹勁,企業連年虧損。
“十四條”頒布後,該食品廠麵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廠領導在政策的激勵下,帶領大家積極為廠裏做了發展規劃,並製定了新的工人的工資標準和獎勵辦法。
在新的獎勵辦法推動下,全廠工人一掃以前磨洋工的惡習,開始幹勁十足地忙起了生產。
當年底,該廠不僅扭虧為盈,還曆史性地盈利了十幾萬元。麵對改革取得的成就,該廠廠長說:“企業有了自主權就是好啊。”
這些試點企業之所以能在短期內發生較大的變化,主要原因是通過企業擴權試點,允許企業自產自銷一部分產品和實行利潤留成,為企業創造了一定的獨立經營和自主發展的條件。
四川省的這些試點。為中央決策和在全國推行企業擴權試點提供了有益的經驗。
1979年初,國內各界人士紛紛呼籲,要對企業進行改革。
當時,《人民日報》專門發表社論,明確提出:改革的“當務之急是擴大企業的自主權”。
同時,許多經濟學家都對這項改革,寄予了希望。經濟學家廖季立認為,改革的中心是圍繞擴大企業自主權來調整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
與理論界的呼籲相呼應,四川、雲南等地企業改革試點的成功,也給中央做出決策提供了重要經驗,在這種環境下,中央也加快了對企業改革的推動工作。
1979年初,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找袁寶華談,要求國家經委認真研究擴大企業自主權的問題。在作了一些調查研究之後,國家經委研究室搞出“擴權十條”。
3月13日至20日,國家經委在北京召開企業管理改革試點座談會,與會的企業代表,對“擴權十條”都熱烈擁護。
4月5日,“擴權十條”被提交到中央工作會議,予以討論。
在此次中央會議上,李先念作主題講話,他提出,要把擴大企業自主權列為經濟管理體製改革四個“原則和方向”問題之一,要把企業經營好壞與職工物質利益,掛起鉤來。企業辦得好,職工收入可以高一些,集體福利和獎金可以多一些,更好地調動廣大職工的積極性。
於是,會議在企業是否擴權問題上,“各方麵的意見比較一致”,但在擴權的限度上有分歧。
接著,李先念說,哪些事情應由中央和地方部門管,哪些應由企業自己作主,還需要認真調查研究。
最後,“擴權十條”在會上得到了認可,並予以原則通過。
1979年5月25日,國家經委、財政部、外貿部、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物資總局、國家勞動總局六個部門聯合發出《關於在京、津、滬三市的8個企業進行企業管理改革試點的通知》。
該《通知》確定了在首都鋼鐵公司、北京內燃機總廠、北京清河毛紡廠、天津自行車廠、天津動力機廠、上海汽輪機廠、上海柴油機廠、上海彭浦機器廠等8家企業進行企業改革試點。
在具體改革措施上,《通知》提出,改革企業管理,首先必須擴大企業經營管理的自主權。
此次由國家6大主管經濟的部委,聯合發文提出改革,可見中央對企業改革的重視。
通過試點,改革對於調動企業增產增收的積極性,產生了明顯的效果。在這些先進單位的帶動下,許多地方和部門管轄的企業,也仿照這8個試點企業和四川省的經驗,自定辦法進行試點。
1979年7月9日至13日,全國工交會議在四川成都隆重召開。
此次會議由國務院副總理康世恩主持,財政部長吳波,專程到會聽取意見。
成都會議的一個重要內容是最後通過的五個文件,即擴大企業經營管理自主權、實行利潤留成、開征固定資產稅、提高折舊率和改進折舊費使用辦法、實行流動資金全額信貸等。
1979年7月13日,為了進一步加強和統一領導各地的試點工作,國務院又將《關於擴大國營工業企業經營管理自主權的若幹規定》、《關於國營企業實行利潤留成的規定》、《關於開征國營工業企業固定資產稅的暫行規定》、《關於提高國營工業企業固定資產折舊率和改進折舊費使用辦法的規定》、《關於國營工業企業實行流動資金全額信貸的暫行規定》等5個文件發給各省、市、自治區,以指導擴大企業自主權的試點工作。
中央的這個5個文件,正式構建起了企業實行“放權讓利”改革的基本內容,其具體措施包括:
1企業必須保證完成國家下達的各項經濟計劃;
2實行企業利潤留成;
3逐步提高固定資產折舊率;
4開征固定資產稅,實行固定資產有償占用製度;
……
有了明確的措施,企業的“放權讓利”改革就開始在全國實現起來了。
隨後,各省、市、自治區和國務院有關部委,根據國務院的要求,選擇各自所屬國營工交企業組織試點。到1979年底,試點企業擴大到4200個。
1979年以後,中央批準的多個企業改革試點單位,紛紛開始了改革。其中,作為大型鋼鐵企業,首鋼的改革最為引人注目。
首鋼始建於1919年,屬於中國較早的幾個鋼鐵廠之一,原來叫石景山鋼鐵廠。新中國成立後,首鋼走向快速發展階段,各項發展指標不斷刷新。
然而,到1979年,首鋼像其他國有企業一樣,都麵臨一些相同問題:企業自主權小、工人勞動積極性低等。
在當時,擔任首鋼總經理兼黨委書記的周冠五,雖然管理20萬職工,但他甚至連簽字改造一個廁所權都沒有。
與此同時,企業沒有額外自主獲取利潤的權力,國家下達多少任務就生產多少,職工的積極性也比較低,上班期間喝茶聊天,人浮於事等問題使這個昔日風光無限的大型企業,走入了它的低穀。
因此,在當時,為了企業的發展,首鋼領導層對企業自主權的追求變得格外迫切。
5月25日,在中央六部委確定了企業改革名單中,首鋼作為大型企業,名列這批8個國企改革試點首位。
1979年下半年,首鋼開始進行了改革,首先試行利潤留成。
新的改革提高了工人的積極性,這使改革很快就取得了很好的收益。
1979年12月15日,一座國際先進水平的新二高爐順利投產,並且不到一年半就收回了全部投資。
和首鋼一樣,當時很多試點企業都取得了巨大成功。
1979年底1980年初,為了了解各試點企業的改革情況,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有關機構,組織了多次擴權改革試點調查。
同時,經濟界權威薛暮橋也帶領中財委體製組,到上海去看經濟改革情況。
在調查中,薛暮橋發現,地方對擴權改革很熱心,最積極的是企業,包括企業管理者和職工。
在各界的支持下,擴大企業自主權的試點工作,在全國很快展開,而且形勢很好。
就在試點的當年,試點企業的產量、產值、上繳利潤增長幅度都超過試點前的水平,也高於非試點企業的水平。總的來看都實現了“三多”,即國家多收、企業多留、職工多得。
1980年4月9日至19日,國家經委在江蘇南京召開第二次全國工交會議。
此次會議確定了繼續搞好擴大企業自主權試點,並把地方企業擴權試點的審批權下放給各省、市、自治區,特別要求選擇少數礦山進行擴大自主權試點。
5月1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了國家經委關於全國工交工作會議的報告,並指出:
各地區、各部門要繼續搞好擴大企業自主權的試點,認真貫徹按勞分配的原則,在國家計劃指導下,把市場調節進一步搞開,把企業和經濟搞活。
隨後,擴權改革試點進一步擴大。到1980年6月,發展到6600個。約占全國預算內工業企業數的16%左右,產值占60%左右,利潤占70%左右。其中,上海、天津試點企業利潤已達到80%以上,北京已達到94%。
8月9日,國家經委給國務院寫了一個《關於擴大企業自主權試點工作情況和今後意見的報告》。
9月2日,《關於擴大企業自主權試點工作情況和今後意見的報告》,獲得國務院批準。
這個報告比較全麵係統地總結了一年來全國擴大企業自主權的情況,並對下一階段的試點工作提出了具體意見。
從此之後,以放權讓利為主的國企改革開始在全國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