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切,都使郭洪濤和每一位考察團成員不由得深思:為什麼我們的思想不能夠再解放一點,膽子再大一點呢?
1980年4月15日,郭洪濤在全國政協常委會討論發展國民經濟的長遠規劃時,他提出:
鐵路牽引動力要積極發展電氣化,貨車要向大型化、標準化、專業化發展。要加快改造老線、建設新線、積極組織長大列車等一係列措施,以解決運輸生產的燃眉之急。
4月22日,郭洪濤在為考察團寫赴美考察總結報告中,正式向中央提出:
為了解決煤炭能源的運輸問題,建議采用美國的長大列車運輸方式,並相應地進行一係列配套改造建設。
1981年7月3日,郭洪濤在國家科委召開的交通運輸技術政策研究課題計劃會議上,他更進一步提出:
選擇適宜線路,如大同和秦皇島港,進行調查研究,以便總結經驗,為發展現代化的鐵路運輸方式做準備。
中央決定修建大秦鐵路
1982年9月,國務院主要領導視察京秦鐵路開通運行以及秦皇島港口建設。
當時,在回程的火車上,陪同的4個人分別是國家計委交通局局長張振和,鐵道部基建總局副局長毛文禮,北京鐵路局副局長郝順銘,交通部基建局總工程師劉各洲。
時值秋高氣爽,車窗外的天空湛藍湛藍的,列車行駛在翠綠的大地上。但是,國務院的領導們卻無心欣賞這些,都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
過了一會兒,國務院主要領導對大家說:“你們都是搞運輸的專家,我想聽聽你們的意見,晉煤外運采取什麼形式好?”
4個人都沒有急於闡述他們自己的觀點,而是試探著問道:“不知國務院目前對此有哪些設想或思考呢?”
國務院領導對大家坦率地說:“有不少人主張修管道。國務院從利弊權衡來看,對修運煤管道的建議是初步讚同的。”
說到這裏,國務院領導拿起桌上的杯子,但沒有喝又放下了,接著說:“具體地說,修5條管道,每條大約需要10億元。每條管道的年運輸能力為1000萬噸。也就是說,每年可以增加5000萬噸煤的運量。但這是一項大工程,需要慎重。所以究竟怎麼辦,想多聽聽各方麵的意見,尤其是反對意見。
隨後,4個人相繼發言,但他們對管道運輸都提出了反對的意見。
他們反對的理由是:
1、年運輸量5000萬噸,不能滿足晉煤外運的需要,與其年年為此焦慮,不如找出一條更徹底的解決辦法。
2、管道運輸最需要的是水,並且用水量與運輸量成正比,恰恰大同一帶缺的是水。不僅如此,煤漿運到秦皇島後,還需脫水處理,根據我國現有情況,黑色廢水的汙染問題極難解決。
3、管道運輸在載運能力上不機動。管徑確定了,輸送通車就相應確定,這就無法適應迅速變化著的各種情況。
大家接著又提出:
而與管道運輸相比,鐵道運輸的優越之處在於,它在各種運量水平上都能經濟地運營。正常通路中斷時,它可以繞行其他線路,因此,與其修5條運煤管道,不如修一條運煤鐵道。鐵道的靈活程度比管道具有明顯優勢,它的投資與管道相差無幾,能力卻遠遠地高於管道。
大家的這些意見受到了國務院領導的高度重視,並很快被各級部門反複進行比較研究。
不久以後的一天晚上,郭洪濤和鐵道部負責基建的副部長李軒等3人突然接到通知,國務院領導要找他們談談。
當時已經是萬家燈火,繁星滿天,他們3人匆匆乘車趕往中南海。
國務院領導正在等著他們,他剛從山西考察回來,臉上的疲憊還沒有卸去。
國務院領導沒有和大家寒暄,他開門見山地說:“解決山西省煤炭外運問題,現在已經刻不容緩了,根據我國的具體情況,要考慮充分利用海運。請你們來,就是想讓你們調查研究一下,怎麼樣盡快地建設一條新的運煤線。這條線非常重要,要下決心集中力量搞好,別的線也要修,但有了這條線,大半個中國就活了!”
郭洪濤等人從他那果斷的話語中,聽出了這條鐵道的分量。於是,他們二話沒說,幹脆地接受了這項重要而艱巨的任務。
郭洪濤回到計委,他首先就把嶽誌堅找來,將國務院領導的意見告訴了他。
嶽誌堅默默地聽郭洪濤講完,深思了片刻後,他對郭洪濤說:“總體設想你已經全有了,具體工作就交給我吧,你年紀大了,再跑來跑去的不方便。”
郭洪濤想想也就同意了,因為他知道,嶽誌堅是最合適的人選。
1964年,由於嶽誌堅工作出色,中央決定調他任國家科委副主任。
嶽誌堅向郭洪濤表示具體工作由他來做時,他正擔任國家經委副主任。
第二天,嶽誌堅就動身去了現場。
嶽誌堅帶著一個秘書,還有北京鐵路局一位搞基建的總工程師,他們沿著豐沙大線路一直往前走。
嶽誌堅想,如果能在原有的線路上再鋪加一條線,既省力又省線,這是很劃算的。
他們一路上不停地觀察,勞累使他們疲憊不堪,但線路的選址工作不時地向他們發出希望的光芒,又激勵著他們毫不氣餒地向前趕。
當他們走到一個叫鯽魚背的地方的時候,他們有些泄氣了,因為他們看到,那裏地下全是煤礦采空區,而且緊挨鐵路的一側便是大洋河,不管如何巧妙地迂回,都不可能保證列車安全行駛。
這就迫使他們不得不重新考慮線路的走行方案。
就在嶽誌堅正考慮第二個方案走桑幹河的時候,鐵道部第三設計院早就已經派人實地勘查,而且拿出了供上級領導研究的各種選線方案,也是建議走桑幹河穀。
嶽誌堅與鐵三院反複商量以後,基本上對選線的各種方案心中有數了,然後他立即趕往大同,了解煤炭的生產情況。
大秦線的可行性研究剛開始,鐵道部方麵就擺開了一場要大幹的架勢。
鐵道部規劃院搞了一個方案,提出新修建的這條線年運量2900萬噸。鐵三院遵循著這個思路搞了個設計方案,鋪設普通線路,用國產的“韶山1”型電力機車做牽引。
正在這時,煤炭部計劃處長張虎得知了要修建大秦線,他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年運量1億噸!
嶽誌堅馬不停蹄趕到大同,他找了幾個人,不聽當地負責人的彙報,也不看各礦區豪邁的標語,而是采取一道溝一道溝地走,一個礦一個礦地實地查看。
因為嶽誌堅想的是,一年運1億噸煤的確是很誘人的,但是,首先要看看是不是真有這麼多的煤可運。否則,國家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卻修起了一條沒有多大用處的鐵路,那可就是相當慘痛的教訓了。
嶽誌堅先看了雲崗礦,又看口泉礦,再去看平朔礦。過了寧武關之後,又去了宣崗溝。
嶽誌堅就這樣一直往前走,凡是有煤礦的地方都走了個遍,當他已經走到太原附近的西山礦,還不停止,又過了太原。
嶽誌堅不僅查看儲量,而且看產量,尤其了解交通運輸狀況。
嶽誌堅就這樣整整跑了近一個月,他做到了心中有數:張虎的提議是完全有根據的,應當全力支持。
郭洪濤主持了會議,國家計委主任宋平參加。另外,鐵道部、煤炭部、交通部的部長、副部長陳璞如、李軒、劉輝、劉積洲等以及兩委三部有關單位的負責人和技術專家都參加了會議。
大家具體討論了三個議題:
一、線路走桑幹河穀怎麼樣?
二、年運量1億噸怎麼樣?
三、如果認為可行,擬迅速組織一個考察團去美洲、澳洲考察,以便解決修建這樣一條現代化鐵路所必須的技術問題。
僅一天工夫,所有的議題就全部通過了,這些都在大家的意料之中,因為這次會議的所有議題都是明白無誤、清清楚楚的,沒有含糊的必要。
1982年11月23日,由國家計委、國家經委和鐵道部聯合擬定的《關於大同至秦皇島運煤專用鐵路建設問題的報告》正式簽發並上報國務院。
3天之後,國務院就批準了這個報告。
從此,大秦鐵路便正式被提上了建設議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