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四、係列開發
●會議認為:“‘紅纓5號甲’地空導彈的有關性能比國內同類產品有提高。”
●國務院、軍委做出決定:“新防空武器命名為:紅旗7號,由二院負責研製。任命鍾山為二院副院長兼‘紅旗7號’總設計師。”
●基地司令員說:“明天如果風浪大,軍艦離岸困難,就將試驗艦拖到海上發射位置進行試驗。”
● 係列開發
小型防空導彈定型
1974年秋,上海機電二局抽調人員組建隊伍,開始小型防空導彈研製前的準備工作。
葉堯卿便是其中之一。葉堯卿他們要研製的導彈被命名為:“紅纓5號甲”地空導彈。它是一種采用被動紅外線的製導和筒裝肩扛發射方式的單兵便攜式防空武器,用以射擊從低空、超低空入侵的各種飛機和直升機。
這種導彈雖然很小,卻也“五髒俱全”。它包含製導、引戰、動力、能源、發控等分係統。
“紅纓5號甲”集中了紅外、控製、光機、動力、電子、氣動、化工等許多技術領域的成果,具有輕便機動、製導精確、打了不管、操作簡便等特點,是先進、有效的防禦武器。
葉堯卿他們這些被抽調的人員雖然大部分來自設計、生產第一線,但搞小導彈畢竟是首次,他們大多缺乏有關的專業知識,也缺少必要的研製手段,因此麵臨的首要任務是學習。
於是,他們通過收集、翻閱國外有關小彈的文獻、資料,建立起小彈的概念,了解小彈的體製、組成、工作原理、特點構造。
同時,他們還走訪了有關兄弟單位,學習紅外製導導彈的研製成果和經驗,參觀各種專用試驗設備以及試驗室。
緊接著,他們籌集了各種非標設備,創建必要的試驗條件。此後,他們便開始醞釀小彈的設計原則與總體方案。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調研和探索,在總結以往型號工作經驗教訓、參考國外同類導彈發展動態、分析當時國內局內實際情況、結合部分國外導彈資料的基礎上,葉堯卿他們明確了小彈的設計原則:
以某型導彈為原型,並針對其不足進行有效而可能的改進。
在為數眾多的大小改進中,涉及戰術技術性能的改進主要有3項:其一,增大戰鬥部威力,以提高對目標的殺傷效果;其二,提高導引頭抗背景幹擾能力;其三,提高導引頭探測器靈敏度。
1975年初,在確定了“紅纓5號甲”的設計指導原則後,研製工作正式全麵鋪開。
由於缺乏技術貯備和小彈的研製經驗,又無原型彈實物,葉堯卿他們在完成方案設計、落實技術途徑過程中,隻能采用多種方案比較、篩選,邊探索、邊落實的做法。
例如,為了尋求理想的發動機結構形式和推力特性,曾嚐試過用玻璃鋼、鋁合金、特種鋼等多種材料做燃燒室殼體,用不同材料、數量、直徑的金屬絲來控製裝藥燃速。
在層出不窮的問題麵前,葉堯卿他們沒有退縮,而是結合實際加強學習,用掌握的知識,通過理論分析計算,輔以各種試驗,逐個予以解決。
他們根據導彈尺寸小、射程近的有利條件,在上海附近的小靶場做了許多次飛行試驗。
1978年底,首批閉合回路彈終於研製出來。隨後,葉堯卿他們攜帶著產品和設備,來到了航天局管轄的安徽六〇三靶場,懷著激動、緊張的心情,進行第一次打靶試驗。
發射陣地設在山腳下的一塊平地上。陣地中間是新設計的小型圓形發射塔,塔身兩邊的左、右支臂上,固定著試裝筒導彈。發射塔後方數十米的扇形地區內布置著攝影機、發控車、遙測車和遙測天線等參試設備。
結合當地特點,葉堯卿他們用安徽盛產的毛竹把靶架設在山頂的阿福廟上。在4米見方的靶板中央懸掛著2000瓦電爐作為目標模擬光源頭,靶標高154米。
試驗定在12月19日淩晨進行,試驗隊在子夜就開進了陣地。
隆冬的夜晚又黑又冷,而陣地上卻燈火通明,熱氣騰騰。試驗前的準備工作正在緊張地、有條不紊地進行。
葉堯卿被選定作為第一任射手。
他置身於發射塔內,通過前方的防彈玻璃窗口望著忙碌的人們,心情無法平靜。
當各個部位自檢完畢,一切正常後,指揮員下達“10分鍾準備”和“點燃目標光源”口令。
刹時間,陣地上的燈火熄滅,一片漆黑,遠處山頂上目標光源的暗紅色亮點卻如鑲嵌在夜幕中的寶石在閃爍。原本沸騰的陣地,突然變得異常寂靜。
隨後,指揮員下達口令:“導彈供電!”“瞄準目標!”
遵照口令,葉堯卿雙手搖動操縱手柄,轉動發射塔身和裝彈支臂,使導彈軸線對準目標。
當暗紅色的目標亮點壓在與彈軸聯動的瞄準具的“十”字線中心時,表明導引頭抓到目標的聲、光信號出現。他向指揮員大聲報告:“目標捕獲!”
指揮員隨即下令:“導引頭開鎖!”“加前置量!”
就在葉堯卿加好前置量後,“發射!”的口令傳來。
幾乎在口令下達的同時,葉堯卿用右腳踩下了發射按鈕,儀表的時間顯示是:6時5分。
“轟!轟!”
兩聲巨響,發射發動機和主發動機先後點火工作,導彈竄出發射筒,飛向靶標。
發動機噴出的火焰在夜空中劃出一道明亮的桔黃色弧線,從陣地一直延伸到遠處的靶標。
參加試驗的人員不顧勞累地奔上山頭,來到阿福廟前,氣喘籲籲地望著被東方出現的曙光照亮的靶板上被導彈擊穿的洞孔,聽到距靶心0568米的實測讀數,大家歡呼雀躍,內心充滿了勝利的喜悅。
兩天後,又打了第二發導彈,也獲得了成功。
初戰告捷,大家產生了輕敵思想和急於求成的情緒。
就在安徽試驗5個月後,葉堯卿他們又準備了12發彈,興衝衝地去空二基地進行工廠鑒定試驗。
一到基地,試驗隊的全體人員就投入緊張的工作。
在與基地人員一起完成參試產品、設備的技術陣地檢測和發射置的同時,葉堯卿他們硬是用雙手和肩膀把靶板、卷揚機、鋼索、靶標等物品一件件扛上凸起在戈壁灘上的光禿禿的山頭,架掛起可升降的固定靶。
原指望試驗圓滿成功,不料事與願違,打出去的導彈精度很差,大部分落在靶的下方。
失敗,像當頭澆下的一盆冷水,使葉堯卿他們冷靜下來。隨後,他們迅速地查找分析原因,尋找提高精度的途徑。
葉堯卿發現,便攜式防空導彈雖小,卻有著特有的複雜性和難度,而他們恰恰低估和忽視了這一點。
當大家定下心來認真總結檢查之後才發現,他們對很多技術問題並沒有真正吃透,對小彈的規律也沒有完全掌握。
經過技術深挖,導彈產品性能上的不足和差距大量顯露出來了,而導彈的製導係統上的缺陷尤其集中。
對於葉堯卿他們這群初搞小彈的新手來講,發掘問題固然不易,解決問題更加艱難。每一技術問題都會涉及到設計原理是否正確、參數接口是否協調、結構布局是否合理、電纜走線是否恰當等許多方麵的因素。
在隨後整整兩年的時間裏,葉堯卿他們日以繼夜地戰鬥在繪圖桌邊、試驗室內、計算機房、生產車間,反複地分析數據曲線,尋找失敗原因,細致地檢測產品,發現存在的差距,不斷地探索途徑,提出改進措施。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大家的努力下,“紅纓5號甲”導彈產品性能有了明顯提高。
隨後,葉堯卿他們去空二基地進行了兩次試驗。在這兩次工廠鑒定靶試中,“紅纓5號甲”導彈通過了3種靶標的射擊考核。試驗結果證明:導彈對於不同類型和速度的目標都有著較高的精度,同時也發現,產品的可靠性仍存在很多問題。
1982年11月,航天部召開會議,確認“紅纓5號甲”地空導彈通過工廠鑒定,進入國家設計定型階段。
麵對工廠鑒定試驗中暴露的嚴峻質量形勢,上海航天局提出了“國家設計定型靶試一次通過”的質量目標。
於是,葉堯卿他們認真處理遺留的技術問題,及時解決暴露的質量問題,加強管理工作和技術基礎工作,從多方麵對研製線進行整頓。
在抓完善設計和工藝文件、加強檢驗管理、清理工裝模具、工人培訓考核、標定設備儀表等工作的同時,葉堯卿他們還組織人員對發動機燒穿、導引頭跟蹤穩定性較差等技術問題進一步攻關。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研製線的麵貌有了改觀,設計、工藝文件漸趨完整、準確,產品的性能和質量也較前明顯提高。
1984年11月,航天部召開“紅纓5號甲設計定型產品質量評審會”,在檢查了研製線的工作和產品的質量後,批準出廠參試。
試驗隊攜帶著包括30發裝筒導彈、60隻熱電池、10具發射機構、一輛綜合測試車及全套備附件的導彈武器係統,包括參試產品、發射架、發控台等試驗設備,乘專列赴空軍二基地。
全部產品經長途鐵路運輸和在基地進行的800公裏公路運輸試驗後,按照試驗大綱要求,要在6個空域點上對3種靶標進行射擊。
在對高遠點的航模靶機進攻射擊試驗中,兩發導彈均直接擊中目標。
緊接著,在對低近點的航模靶機進攻射擊的試驗中,4發導彈精度滿足要求,其中有兩發彈直接命中。
隨後,對遠、近空域點靶彈射擊中,11發導彈除一發精度稍差外,至少有4發彈直接擊中靶彈。
最後,在對長空靶機采用兩發齊射的試驗中,第一架長空靶機被前一發彈擊中,在空中解體起火;後一發彈從下落機體的火焰中穿過自毀。
第二架長空靶機幾乎同時被兩發導彈擊中,靶機空中開花,燃燒墜地。
1985年1月和7月,“紅纓5號甲”地空導彈又分別完成了在黑龍江塔河地區進行的寒區部隊試驗,還完成了在海南島文昌縣進行的熱區部隊試驗。
同年10月,炮兵定型委員會辦公室,在江蘇省揚州市召開“紅纓5號甲設計定型工作會議”。
與會各方聽取了研製方有關研製工作總結、技術文件審查、標準化審查等報告、空軍第二試訓基地的飛行試驗結果報告、炮兵導彈學校的部隊使用報告,以及軍代表的研製工作情況彙報。也審查了設計定型的圖樣和技術文件,參觀了產品實物。
會議認為:
“紅纓5號甲”地空導彈的有關性能比國內同類產品有提高。
定型裝備部隊,對於加強我軍野戰防空作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可以設計定型。
至此,“紅纓5號甲”地空導彈靶場試驗、設計定型勝利結束。
空艦導彈基本定型
為了擴展防禦範圍,提高導彈打擊的機動性,20世紀60年代後期,空艦導彈的研製被提到日程。
所謂空艦導彈,是指利用轟炸機對敵方海上艦艇實施投擲打擊的一類導彈。
我國的第一枚空艦導彈,是為“轟6丁”飛機的發射平台量身定做的。遺憾的是,當時剛剛起步的方案論證工作,被迫停了下來。
1976年底,中央決心下大力氣鞏固我國海防,這為我國空艦導彈的研製創造了條件和氛圍。因此,國防科委決定,將“轟6丁”飛機作為導彈發射平台,同時要求,在保證完成導彈戰術技術指標的前提下,盡量搞得快一點。
於是,作為空艦導彈設計總師的路史光,會同各方麵的技術人員,又全身心地投入到該項工作中去。
經過周密的方案論證,路史光他們決定,采用已有型號的外型及其動力係統進行挖潛,對控製係統重新進行設計。這樣,就可以進行飛機和導彈相互幹擾試驗,並能節省大量導彈選型試驗的時間。而導彈動力係統主要解決低溫起動問題,也可以節約大量經費開支。
另外,空艦導彈的發射平台在空中,在高速飛行中搜索被打擊的目標,要求飛行人員必須全神貫注,精心操作,使飛機處於最佳狀態。否則,目標稍縱即逝,重新機動搜索,容易貽誤戰機。這就要求全武器係統有較高的可靠性。
還有,導彈及其火控係統吊掛在改裝的飛機上或固定在窄小的機艙內,又不能影響飛機的空氣動力特性及其他性能。所以,火控係統設備必須小型化,並且不能因此降低各項性能指標。
最後一點,導彈發射空域不同,導彈下滑距離、射程大小不一,這也決定了導彈控製係統的複雜性和研製的難度。
空艦導彈的研製,涉及海軍、空軍,以及路史光他們科研單位,這就要求他們必須采取群體大協作的方式去完成任務。
為此,國防科委決定:三機部、四機部、五機部、七機部等有關單位配套協作,飛航導彈研究院內部單位組成精幹的研製隊伍,讓海軍航空兵自始至終參加研製工作的全過程。
參加第一個空艦導彈研製的單位很多,能否搞好團結,擰成一股繩,是研製成敗的關鍵。
因為當時特殊時期的破壞和幹擾留下了很多後遺症,比如一些行之有效的規章製度尚未恢複,各單位長期形成的工作作風也有很大差異等等。
路史光他們作為研製主力單位,必須處處嚴格要求自己,帶好頭,做出表率。
空艦導彈是采取原有的其他已經成熟的型號改進而成,因此,方案論證會不久,第一批空艦導彈的模型彈就組裝成功了。
1981年底,路史光他們開始協同“轟6丁”飛行大隊,做空艦導彈的飛行試驗。
飛行人員第一次帶這種導彈飛行,試驗前難免會產生許多疑慮,如導彈發動機突然在機上點火,會不會把飛機“絆個跟頭”?導彈尾焰會不會把飛機尾翼燒毀?帶彈著陸會不會與地麵相撞等等。
路史光他們就耐心地一一作解答,並用模型飛機為他們做現場演示。總體及火控係統的科研人員,也耐心地向飛行人員介紹全武器係統,講解組成的功能和火控係統的操作等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