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接著,試驗隊從西北的千裏戈壁灘,轉戰到東北的萬頃波濤大海進行海上定批靶試。

這一次又是背水一戰,在先兩發未中的被動局麵下,後幾發幹淨利索、發發命中。

於是,“紅旗61號”完成了設計定型生產,裝備了我國空軍部隊。

1991年,海軍南海實彈演習一戰,對“紅旗61號”來說,就是最後的總檢驗。而且,海軍決定隻打一發,還要求必須把靶機擊落。

檢閱這次軍事演習的都是海軍各部的高級將領。

“紅旗61號”果然不負眾望,一發命中靶機,為演習圓滿成功做出了貢獻。

隨後,海軍軍委根據形勢的需要,要求梁晉才他們再研製出一個“紅旗61號”改型的對空作戰武器。

同時,因為形勢緊迫,海軍軍委要求他們必須在3年多一點時間完成設計、生產,並通過鑒定性飛行試驗。而且經費有限,不能超支。

梁晉才他們感到,在各種條件如此緊迫的情況下,要完成這個任務,難度確實有很大。但是,這樣的任務由不得去考慮個人的得失。

他們根據過去多年研製型號的經驗,大家群策群力,從總體到每一個分係統非常仔細地研製後,確定了每一個係統的可行技術方案。

這些技術方案還力求最大限度地利用已經過試驗證明成功的部分,妥善處理好繼承和采用新技術的關係。

所有采用新的技術方案,必須經過嚴格的一步一步的試驗程序。因為這個型號有各種限製因素,不允許飛行試驗有任何反複。

“不成功,即下馬”,這就是海軍軍委的意見。另外由於經費少、時間短,梁晉才他們在研製程序上也必須對常規程序有所突破。

於是,他們大膽地決定:利用理論計算分析和仿真試驗手段,跨越兩個常規要進行的飛行試驗階段,使飛行試驗的次數減到最低限度。

隨後,全體科研人員本著嚴謹務實的精神,埋頭苦幹的工作作風,用了3年多時間,如期完成了研製任務。新研製的導彈被命名為“紅旗61號丙”。

1993年底,在我國某海軍試驗基地,“紅旗61號丙”進行了發射試驗。

新設計研製的“紅旗61號丙”導彈經過較大技術改進後,跨越兩個研製階段,直接進入設計鑒定飛行試驗,無疑又要冒很大的風險。

不過,“紅旗61號丙”很爭氣,首發命中靶機,試驗旗開得勝。一時間,士氣大振。

於是,試驗隊和海軍領導決定:

第二發定於3天後發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