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錢其琛對美方的建議沒有給予積極回應,隻是同意美方派塔諾夫副國務卿來北京與李肇星副外長進一步磋商。

根據兩國外長文萊會晤達成的意見,美國負責政治事務的副國務卿塔諾夫於8月24日至27日來華,與李肇星副外長就改善中美關係進行了磋商。

根據克林頓總統的授權,塔諾夫向中方通報了關於美方今後對台灣當局“領導人”訪問將采取的若幹限製措施。

其內容為:

首先這類訪問必須是私人的、非官方的,隻能是為個人目的,不能具有任何政治目的;

其次,這類訪問不僅要避免實質性的官方性質,也要避免可能被人認為具有政治象征意義的禮節性和標誌性;

再次,這類訪問將是很少的,隻有在特定的情況下才能被允許,並且是“個案處理”。

塔諾夫的通報基本上回應和解決了中方的嚴重關切。於是,中央決定逐步恢複中美間的高層往來。

10月,江澤民出席聯合國成立50周年大會之後,在紐約與美國總統克林頓進行了正式會晤。

在當時,美國本有意邀請江澤民到華盛頓進行訪問,但又表示難以按“正式國事訪問”來安排,提出要以“正式工作訪問”來進行。

所謂工作訪問和國事訪問的區別,主要是前者沒有白宮南草坪的歡迎儀式,沒有21響禮炮。

在通常情況下,安排工作訪問可以有兩種解釋,一是雙方要討論某個重要而緊急的議題,時間上來不及安排正式的國事訪問,或訪問的內容較為單一,時間較短,禮儀也就從簡;二是雙方的關係似乎還沒有發展到鳴禮炮的熱烈程度,所需維係的僅是兩國間的工作關係。

工作訪問的形式,可以向外界顯示兩國關係的局限性。

從當時的情況看,江澤民如實現訪美,將是1985年之後中國國家元首對美國的第一次訪問,對恢複和改善中美關係具有重大意義。無論從內容和形式上都應該是正式國事訪問。

但是,美國堅持不安排正式國事訪問,這不僅僅是一個禮遇問題,而是反映出美國政府在改善和發展對華關係問題上還沒有足夠的政治意願。為了走出這一僵局,中方提議,中美兩國元首在紐約會晤。

1995年10月24日,中美兩國元首在紐約林肯中心舉行會晤,就加強和發展中美關係達成戰略共識。

這次會晤取得了積極的成果,為日後中美關係的恢複和發展鋪平了道路。

在會談時,克林頓總統明確表示:

讚成江澤民主席關於應從戰略全局和新世紀的高度處理兩國關係的觀點;在中美兩個大國間,孤立不是選擇,遏製不是選擇,對抗不是選擇,唯一正確的選擇,是保持建設性接觸。

關於台灣問題,克林頓說:

美恪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承認隻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美方不希望台灣問題成為兩國分歧的來源。

克裏斯托弗對處理台灣當局領導人訪美問題,作了特別闡述,再次承諾:

對此類訪問采取嚴格限製措施,這種訪問將是私人的、非官方的,而且是很少的,並將個案處理。

針對美方提出希望恢複中美有關導彈不擴散、和平利用核能合作、軍控和出口管製等問題的磋商,錢其琛也作了補充性發言。

提出中美就不擴散問題的磋商,應當包括美售台武器問題,因為這是一種武器擴散,也是中方最關切的問題。

作為江澤民的陪同人員,駐美大使李道豫也前往紐約,參加了中美首腦會晤後留在美國,也就算是返任了。

此後,中美間的高層互訪和政治磋商逐步恢複。中國國防部長、司法部長於1996年訪美。至此,圍繞李登輝訪美問題與美國進行的鬥爭基本上告一段落。

1997年,江澤民對美國進行了國事訪問。

1998年,克林頓總統正式訪華,並在上海公開闡述了美國對台政策的“三不”主張。

6月30日上午,克林頓總統夫婦在上海圖書館與上海市民代表舉行圓桌會議時,公開闡述了美國對台政策的“三不”主張。

對台“三不”政策的內容包括:

1、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

2、不支持“兩個中國”、“一中一台”;

3、不支持台灣加入任何必須由主權國家參加的國際組織。

美國總統公開做出上述承諾,這是第一次。使日本不扮演批評中國角色

1996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始台灣海峽三軍大演習前幾天,日本首相橋本龍太郎好幾天都是徹夜未眠,他的臉整日繃得緊緊的,沒有一絲笑容。

一名高級官員後來回憶說:

我從來沒有看到橋本首相如此緊張疲倦過。

橋本首相需要絞盡腦汁考慮的問題實在是太多了。

第一件讓橋本睡不著覺的問題是台海發生武力衝突的可能性,具體問題包括:

如果台海開戰,日本應該采取什麼樣的行動?

戰爭開始後,日美安保條約如何啟動?

日本應該給美軍提供什麼樣的設施和其他方便?

……

橋本首相立即召集內閣安全保障室、外務省、防衛廳的高級官員開會,橋本在會上說:

台海大概不會發生武力衝突吧?但是或許有萬一,所以當務之急是盡最大可能來確認衝突的可能性有多大?

另一件讓橋本夜不能寐的事情是:一旦發生緊急情況,如何撤出在台灣的日本僑民。

橋本連珠炮似的向安全保障室的高級官員發問:

台灣有幾處機場?

政府專機能降落的跑道有幾條?

地點在哪裏?

如果從那裏快速往返運送人員的話,能運多少人?

如果為撤僑而派船的話,台灣東海岸有幾個港口能停靠?

可以泊多大的船?

……

橋本的話讓安全保障室的人手忙腳亂。時任安全保障室室長的三井康有後來回憶說:

安全保障室在此之前曾與外務省、防衛廳和運輸省合作,製訂出了一份書麵計劃。

該計劃稱,當時在台灣的日僑、定居者和遊客各約一萬人,為此,日本政府的飛機可以利用離台灣最近的衝繩那霸機場迅速撤僑,政府可以限製日本公民前往台灣旅行,讓日本僑民盡快返回國內。

如果不得已動用船舶撤運日本僑民,為安全起見,船隻將不在離中國大陸更近的台灣西側港口靠岸。

該計劃還設想了台灣出現難民以及難民中混有武裝遊擊隊的情況。

然而,安全保障室自覺滿意的計劃讓橋本首相大感不滿,他責備說:

如果日本現在開始管製公民到台灣旅遊,那麼這向中國傳遞了什麼樣的信號?

台灣民眾又會有何種感受?

最後,還是橋本首相親自拍板定下了所謂救出大量僑民、難民對策、沿岸警備及恐怖行為對策、對美支援的“危機管理指示”。

橋本首相告誡政府高級官員們說:

我最擔心發生意外。如果解放軍演習按計劃進行的話,當然不會出現危機,但如果發生意外,比如說解放軍的導彈發生了偏差呢?

日本究竟要不要撤僑?解放軍會不會真的封鎖台灣海峽?此時一切都有賴於日本政府對局勢的判斷,而準確的判斷基於準確的情報。

日本政府的情報來源是以內閣情報調查室、駐外使館、外務省和防衛廳為主的。然而,這4個情報來源讓橋本失望了,因為他們提供的關鍵性情報要麼支離破碎,要麼天差地別。

內閣情報調查室提供的台海局勢情報聳人聽聞:

弄不好可能會有武力衝突,因為解放軍已經動用了蘇-27戰鬥機,而蘇-27戰鬥機是專門用來對抗美國售台的F-16戰鬥機的。

更聳人聽聞的是,內閣情報調查室還報告說:

中國有登陸作戰的打算!登陸地點可能是在金門、馬祖周邊的小島,作戰方式是以小規模兵力登陸作戰;但由於解放軍能動員的登陸艦數量有限,所以應該不會在台灣本島登陸。

同時,內閣情報調查室還預測美國在派來“獨立號”航母之後,還會派“尼米茲”號航母到太平洋。

這一情報事後被證實,所以橋本對這條情報的評價很高,他說:“情報最準確的是大森。”

橋本所說的這個“大森”,就是內閣情報調查室室長大森義夫。

防衛廳提供的情報就更嚇人了。防衛廳2月份在橋本去參加美日首腦峰會之前,就向首相簡報了台海危機可能發生的情況:

中國將在台灣“總統大選”前舉行預定的大演習;演習包括登陸訓練的可能性很大;估計會發射導彈;可能會動用新型導彈。

另一份情報甚至宣稱:

解放軍或許會登陸金門、馬祖附近小島中的一個!

為此,防衛廳長官3月11日被緊急召到首相官邸,他分成“中國的動向”、“美國的動向”和“日本的對應”3個部分準備了一頁的摘記。

這份摘記主要內容有3個方麵:

1、中國看情形可能登陸台灣周邊的一個小島;

2、美國會增派“尼米茲”號航母;

3、隻要美國派“尼米茲”來,日本就沒有出動的必要。

時任統合幕僚會議自衛隊指揮的某高級官員說:

如果當時接到命令,我們已準備好調動部隊,但後來沒有接到指示,所以部隊也就沒有調動,隻是動用了那霸與宮古之間的雷達基地來執行一般性的任務。

日本外務省掌握的情報,相對來說冷靜了許多。外務省認為,“台海不會發生衝突”,日本政府“應該冷靜對待”。

時任外務省高官的一名知情者後來透露說:

內閣情報調查室和防衛廳遞交的聳人聽聞的情報,並不奇怪,這就像天氣預報一樣,說會下雨結果天晴,並不會受到責難。但如果說天晴結果卻是下雨,則會遭恥笑。所以他們就拚命說會下雨!

據後來台灣《中國時報》刊登的一篇特別報道披露:

1996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台灣海峽舉行三軍大演習時,日本政府采取的應對措施和美國把所謂“盟友”晾到一邊的內幕。

當時的日本首相橋本龍太郎和許多日本政要,在解放軍台海演習結束後得出結論:

美國這個盟友在關鍵時刻是靠不住的。

日本不應該也絕不會扮演批評中國的凸顯角色!江澤民說絕不會坐視不管

1997年以後,兩岸緊張局麵有所鬆弛,兩岸兩會也開始了接觸,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於1998年10月訪問大陸,大陸海協會會長汪道涵也準備於1999年秋天訪問台灣,形勢逐漸趨於和緩。

然而,將於2000年5月卸任“總統”的李登輝卻加快了分裂祖國的步伐。

1999年5月,李登輝出版《台灣的主張》一書,鼓吹要把中國分成7塊各自享有“充分自主權”的區域。

7月9日,李登輝徹底撕下偽裝,在接受德國廣播采訪時提出“兩國論”。

他公然將兩岸關係定位為“國家與國家、至少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企圖從根本上改變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地位,破壞兩岸關係特別是兩岸對話談判的基礎,破壞兩岸和平統一的基礎。

1999年7月11日,中國台辦發言人發表談話指出:

我們嚴正警告台灣分裂勢力,立即懸崖勒馬,放棄玩火行動,停止一切分裂活動。

7月15日,《解放軍報》發表評論員文章,文章指出:

麵對李登輝分裂祖國的罪惡圖謀,全軍指戰員無比憤慨。中國政府一貫主張和平統一,但從未承諾放棄使用武力。我們堅決擁護這一嚴正立場,正密切注視著海峽對岸的動向和事態發展。

7月18日,江澤民向美國總統克林頓通電話表示:

“兩國論”是李登輝在分裂祖國的道路走出的十分危險的一步。

如果出現搞“台灣獨立”和外國勢力幹涉中國統一的情況,我們絕不會坐視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