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8月,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這個“綱要”。
鄧小平批示說:
我建議,可以這樣定下來,並立即組織實施。
這個高技術發展計劃就是著名的“863計劃”。
這年的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批轉了《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綱要》。
這個計劃選擇對中國未來經濟和社會發展有重大影響的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7個領域,確立了15個主題項目作為突破重點,以追蹤世界先進水平。
1987年,在原國防科工委的組織下,組建了“863計劃航天技術專家委員會”和主題項目專家組,對發展我國載人航天技術的總體方案和具體途徑,進行了全麵論證。
由於航天技術是“863”計劃選定的第二個高技術領域,因此“863-2”至今被冠在其研究子課題編號之前。該領域要研究的是兩大主題項目,一是大型運載火箭及天地往返運輸係統,代號“863-204”;二是載人空間站係統及其應用,代號“863-205”。
國家為此專門撥款50億元。
航天專家在論證該領域的研究目標時認為,我國已經具備了返回式衛星、氣象衛星、資源衛星、通信衛星等各種應用衛星的研製和發射能力,但在載人航天方麵仍是空白。
當時的航天部組織了載人航天可靠性論證。但由於載人航天投入大,風險高,直接經濟效益不明顯,對於中國究竟要不要搞載人航天,專家們存在較大的分歧。這場爭論一下子又進行了5年。
最終,針對當時美國和蘇聯掀起的空間站建造熱潮,參與論證的專家認為:
一個國家能否在外層空間長期占有一定的位置,是其國際地位和綜合國力的主要標誌之一。
對於空間站係統,就是在近地軌道上建立的一個能長期進行載人空間科學實驗的基地,專家們決定把發展載人空間站係統作為“863-2”的目標,此舉得到中央批準。
國家“863”計劃開始順利實施,中國的載人航天工程作為其中的一個重要部分,也快速發展起來,並且日益贏得中央的高度重視。
1991年,鄧小平又揮筆為“863計劃”工作會議寫下了題詞:
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
鄧小平的題詞,再次給為實現“863計劃”而攻關的科學家以極大地鼓勵,也為我國高科技的發展,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863計劃”的實施,是中國共產黨科教興國的一個重大戰略部署,為中國在世界高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
“863”計劃為中國的載人航天開辟了道路。萬名科學家在各個不同領域,協同合作,各自攻關。在中央領導的重視下,在廣大科學家們的辛勤努力下,中國人從此真正開始著手實現那個美麗的載人航天的夢想。
二、神舟工程
●李鵬笑笑說道:“我們要搞載人航天,從飛船搞起,爭取建國50周年載人飛船上天!”
●楊尚昆說:“這個名單是個光榮榜,應肯定下來這是個光榮。我讚成。”
●劉華清在建議中說:“經濟是個大問題……實在當前財政困難,動用國庫存的金子每年出點也得幹。”
● 神舟工程比較論證航天機型
“863”計劃出台後,航天領域成立了兩個專家組,一是大型運載火箭及天地往返運輸係統,代號863-204;二是載人空間站係統及其應用,代號863-205。
1987年,在原國防科工委的組織下,組建了“863計劃航天技術專家委員會”和主題項目專家組,對發展我國載人航天技術的總體方案和具體途徑,進行全麵的論證。
要建設空間站,首先要解決的就是采用何種運輸人員和物資的交通工具。當時國際上已出現三種類型的天地運輸往返係統,飛船、航天飛機、空天飛機。
在航天技術領域和兩個主題項目研究中,僅天地往返運輸係統就提出了5個方案,即:多用途飛船、不帶主動力的小型航天飛機、帶主動力的小型航天飛機、垂直起飛水平著陸的兩級火箭飛機、水平起降兩級入軌的空天飛機,人稱“五朵金花”。
“863-204”專家組在1987年4月發布《關於大型運載火箭及天地往返運輸係統的概念研究和可行性論證》的招標通知,以招標方式選擇在技術方麵有優勢的單位,按要求各自論證載人航天方案。
航天部、航空部、國家教委、中科院、總參謀部、國防科工委等係統60多家科研單位參加了這場大論證,僅航天部所屬的單位就有一、三、五、八等4家研究院分別參加了投標。
由於是科學界裏的技術概念論證,沒有太多的行政幹預,所以這番討論思想相當解放,視野相當開闊,是中國航天技術發展史上前所未有的。
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裏,各競標單位提出了11種技術方案。“863-204”專家組篩選出6種方案,要求他們在1988年6月底前,完成技術可行性論證報告,以便參加高層專家的評審。
經過一年多的論證,專家委員會於1988年7月在哈爾濱召開了評議會。
7月的哈爾濱的夏天十分炎熱,載人航天的論證熱度也達到了該揭鍋的程度。
7月20日至31日,“863-204”專家組篩選出的6個方案,開始接受17位權威專家的評議。
在會議專家的評審打分表上,多用途飛船方案和小型航天飛機方案的得分非常接近,前者是8369分,後者是84分。
在仔細研究了“幾箱子材料”後,“機型”之爭最後集中到兩個方案:一是原航天部下屬的上海八院和北京一院提交的“長城1號”航天飛機方案;二是北京五院提交的飛船計劃。
最後,大家形成的主導意見是:
航天飛機和火箭飛機雖然是未來天地往返運輸係統可能的發展方向,但我國目前還不具備相應的技術基礎和投資力度,尚不宜作為21世紀初的跟蹤目標;帶主動力的航天飛機要解決火箭發動機的重複使用問題,難度比較大;可供進一步研究比較的是多用途飛船方案和不帶主動力的小型航天飛機方案。
此後,圍繞中國載人航天如何起步,飛船方案論證人員和航天飛機論證人員展開了長達3年的學術爭論。
1989年8月,國家航天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丁衡高收到了航空航天部火箭技術研究院高技術論證組寫來的一封信,信中的主要觀點是“航天飛機方案”大大優於“多用途飛船方案”。
論證組在信中提到:
載人飛船作為天地往返運輸手段已經處於衰退階段,航天飛機可重複使用,代表了國際航天發展潮流,中國的載人航天應當有一個高起點。搞飛船做一個扔一個,不但不能爭光,還會給國家抹黑。
同時,就載人飛船方案,另一種觀點認為:
載人飛船既可搭乘宇航員,又可向空間站運輸物資,還可作為空間站軌道救生艇用,且經費較低,更符合中國的國情;就安全可靠而言,飛船具有明顯優勢,飛船的結構相對簡單,無需複雜的空氣動力控製麵,也沒有著陸機構及相關裝置;就成本而言,飛船生產成本低和生產周期短是不言而喻的;而航天飛機無論是造價還是維修費用以及發射場建設,都相當昂貴,且中國當時連支線飛機都造不了,根本不具備航天飛機生產的條件。
1989年,在北京市阜成路8號的航天大院裏,召開飛船與小型航天飛機比較論證會。
航空航天部黨組專門委托莊逢甘、孫家棟兩位專家主持了論證會。這次論證會,是兩種觀點第一次麵對麵的交流。
航空航天部北京空間機電研究所高技術論證組組長李頤黎,作為載人飛船方案的代言人,從技術可行性、國家經濟承受能力和技術風險等方麵,將載人飛船方案與小型航天飛機方案作了比較。
李頤黎畢業於北京大學數學力學係,是錢學森當年講授《星際航行概論》時帶的四大弟子之一。對於比較論證會,他顯然是有備而來。
在會議上,李頤黎說:
歐洲發展小型航天飛機憑借的是航空技術優勢,而我國航空技術不具有優勢。歐洲小型航天飛機這條路尚未走完,技術風險大、投資風險大、研製周期長的弊病就已暴露出來了。
美國有錢,他們有4架航天飛機,每架回來後光檢修就要半年時間,美國的航天飛機飛行一次就得4億5億美元;俄羅斯也有3架航天飛機,其中一架飛過一次,另一架正準備飛,還有一架是做試驗用的。因為沒錢,現在也飛不起了。
歐空局研製的“赫爾墨斯號”小型航天飛機也是方案一變再變,進度一拖再拖,經費一加再加,盟國都不想幹了,最後隻好下馬。基於上述原因,我認為,從國情出發,絕不能搞航天飛機!
這次比較論證後,航空航天部係統內逐漸達成共識。
論證組首席專家屠善澄院士向錢學森彙報了飛船的論證情況。
錢學森很認真地聽取了屠善澄的彙報,並鄭重地表示:“將來人上天這個事情,比民航飛機要複雜得多,沒有國際合作是不行的,哪個國家自己也幹不起。這是國家最高決策。在50年代要搞‘兩彈'就是國家最高決策,那也不是我們這些科技工作者能定的,而是中央定的。”
屠善澄問:“假如人要上天,飛船作為第一步,您的意見怎麼樣呢?”
錢學森稍稍沉吟了一下:“假設要人上天,第一步可以是這樣。如果說要搞載人,那麼用簡單辦法走一段路,保持發言權,是可以的。”
1990年5月,“863-2”專家委員會最終確定了“投資較小,風險也小,把握較大”的飛船方案,即利用我國現有的“長征2號E”運載火箭發射一次性使用的宇宙飛船,作為突破我國載人航天的第一步;在2010年或稍後,再建成載人空間站大係統。向中央提出航天建議
1990年11月,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下屬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航空航天戰略研究組,曆經4年完成的中國載人航天發展戰略係列研究報告《中國載人航天發展戰略》,呈送中央政治局及李鵬總理。
報告提出了中國載人航天的戰略思想:
不能不搞、不能大搞、飛船起步、平穩發展。
1991年1月30日,中國宇航學會、中國科學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聯合舉辦了“中國航天高技術報告會”。
會議當天,劉紀原副部長剛剛從內蒙古指揮部調研回京。
火車到站時,劉紀原對航空航天部計劃司總工程師張宏顯說:
到會場後,先不要留下來參加會議,你回部機關去,把我們寫的《關於發展我國載人航天技術的建議》取來封好,送給參加會議的二炮副參謀長粟前明,什麼話也不要說。
張宏顯將封在牛皮紙口袋裏的文件送給栗前明時,隻說:“這是劉副部長讓我送給您的。”
粟前明回答說:“你告訴劉副部長,我一定送到。”
張宏顯清楚地記得,在《關於發展我國載人航天技術的建議》中,特別寫到:
上不上載人航天,是政治決策,不是純科技問題,不是科技工作者能定的。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麵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領導創建的、得來不易的航天國際地位得而複失的危險。懇請中央盡快決策。
這次會議成為推動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決策具有轉折意義的一次會議。
3月14日,航空航天部高級技術顧問任新民一上班,就接到了國務院秘書局的電話通知。
通知說:
李鵬總理3月15日15時至17時邀見任新民同誌,同時還要聽取了解飛船情況的同誌彙報。
任新民不禁喜上心頭,他與載人航天項目專家組組長錢振業很快商定了彙報提綱。
第二天,兩個人準時來到約見地點。
見麵寒暄後,李鵬開門見山地說,今天主要是想聽一聽有關載人飛船方麵的情況。
任新民首先分析了中國為什麼要從多用途飛船起步。他說:
我國已具有研製飛船的技術基礎和研製條件。我國航天員的環控生保技術,有一定的預先研究基礎。運載火箭可靠性技術,可采用措施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