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返回防熱技術上,已有防熱材料研究成果和返回式衛星的經驗可借鑒。運行返回控製技術,有通信衛星和導彈控製技術為基礎。計算機綜合管理技術,我國已能利用多台計算機冗餘技術,實現對飛船控製,這一點還需要通過工程研製掌握。至於飛船上升段應急救生技術,這個過去沒有搞過,需要研究尋求解決的途徑。

錢振業也作了彙報。他說:

中國的載人飛船可以用長征2號E運載火箭,經過提高可靠性的改進後進行飛船發射……

李鵬問:

我國要搞飛船工程需要多少投資?研製周期要多長?

錢振業看了一下彙報提綱說:

我國研製飛船的費用約30億元。在保證投資及時到位的條件下,工程研製需要6至7年時間。

李鵬笑笑說道:

錢是有困難。但是,對我們這樣一個大國來說,還是可以解決的。我們要搞載人航天,從飛船搞起,爭取建國50周年載人飛船上天!

科學家們對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不斷努力和及時向中央彙報情況,終於贏得中央的重視。科學家們在等著機會的到來。

不久,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向中央最高領導提出在中國進行載人航天的建議。

劉華清在建議中這樣寫道:

澤民、李鵬、尚昆同誌:

此件請閱示:

最近幾年來許多專家都希望中央盡快下決心搞我國的載人航天技術,建議中央下決心幹起來,不要再拖延。經濟是個大問題,但二十年多的時間,每年分擔出也是可行的,實在當前財政困難,動用國庫存的金子每年出點也得幹。妥否請批示。

劉華清

1991年3月1日

很快,江澤民、李鵬都在建議上作了批示。

李鵬親自接見中國航空航天部高級技術顧問任新民,並同時聽取了飛船情況的彙報的5天後,中央辦公廳秘書局轉來了對《航空航天重大情況(5)》報批件的批示,簽收單位是航空航天部。

批件上留下了一長串中央領導人簽的名字。

中央領導的批示下來後,航空航天部領導、部機關便著手研究載人飛船工程的研製分工問題。工程論證進入了快車道。

4月,在北京北安河,召開了一次“載人飛船工程實施方案”討論會。航空航天部科技委副主任莊逢甘主持了討論會。

莊逢甘是我國空氣動力學首席專家,一直活躍在科技的主戰場。早年他在美國加州大學留學,回國後,在洲際導彈研製、風洞建設方麵屢建戰功。

莊逢甘後來回憶會議的情況時說:

會議要求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和上海航天局三個總體單位,深入論證,進一步提出各自的實施方案,以便擇優選用。

中國科學家們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及時向中共中央提出意見,為中國航天工程早日步入正軌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科學家們期盼著中央早日正式批準,好為中國航天事業大幹一場。長二捆成功發射澳星

1992年8月14日,“長2捆”火箭第二次載上了“澳星”。大家靜靜的看著這個大家夥,默默的祈禱火箭的順利發射。

隨著一聲驚天動地的爆炸聲傳來,大家都屏住了呼吸。當看到“長2捆”一飛衝天,成功把“澳星”帶到天空的時候,大家擁抱歡呼起來。

“長2捆”的成功與否,與中國的航天工程論證是有一定關係的,在中國航天究竟上不上馬的問題上,科學家中間是有爭議的,隻有盡量把每項論證工作都作好,才能使爭議變成動力。

早在幾個月前的1月8日,中央專委會召開了第五次會議。這次會議專門研究了發展我國載人航天的問題。

在這次會議上,大家進行了熱烈的討論。最後,大會對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作出定論。

大會主持人說:

從政治、經濟、科技、軍事等諸多方麵考慮,立即發展我國載人航天是必要的。我國發展載人航天,要從載人飛船起步。

中央專委第五次會議給出的有關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公允定論,贏得了這次會議最熱烈最持久的一次掌聲。這是無數航天人蘊藏在心間多少年的一種能量的釋放。中國人的飛天夢想,被壓抑得太久了。

這次會議同時決定,在“863”航天領域專家委員會和航空航天部過去論證的基礎上,由原國防科工委組織各方麵專家,進一步對載人飛船工程研製問題進行技術、經濟可行性論證。

中央專委第五次會議召開以後,科學家們加緊了對中國載人飛船工程的論證工作。

一天,航空航天部部長林宗棠早早來到了辦公室。他的心情有些激動。因為這一天,黨組將召開動員會,由他宣布我國開展載人飛船工程研製的綱領性文件:《關於落實中央決策進一步搞好載人飛船工程論證工作的決定》。

不久,開會的人員都到齊了,大家都靜靜的坐著,等著林宗棠的發言。

林宗棠有些激動,拿著稿子的手在微微顫動。

林宗棠開始講話了,隨著他的停頓,台下爆發出熱烈的掌聲。

最後他講道:

今年是1992年,這一年,在已經記滿了5000年方塊字的史冊上,將另起一行,莊嚴書寫:仙女散花,不再是年畫上的;飛天弄琴,不再是石窟裏的;嫦娥奔月,也不再是神話中的!中國,不會永遠被地球引力捆綁住。因為我們中國人,已經準備造船了。

林宗棠講到這裏時,台下的聽眾沸騰了,大家的掌聲響成一片。

幾天後,根據中央專委會的會議精神,航空航天部正式成立了載人航天工程論證評審組。組長是任新民,副組長是王大珩和屠善澄。王希季、莊逢甘、閔桂榮、張履謙、楊嘉墀、童鎧、謝光選等院士都是評審組的成員。

科學家們開始進入緊張的論證工作狀態中。

1992年3月22日,西昌發射中心正在準備發射一顆澳星。

論證專家組早早地來到了發射中心,等待著“長2捆”成功地送澳星上天,好對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做進一步的論證。

16時40分,發射已經進入了2小時準備。

17時,中央電視台播音員準時出現在電視熒屏,準備為全國觀眾進行現場直播。播音員用流利動聽的普通話說:

全國觀眾們,今晚6時30分,中央電視台將直播我國發射“澳星”的實況,請廣大觀眾注意收看。

林宗棠與幾位航天專家們都在西昌指控中心就座。大家臨坐下時,林宗棠還笑著對老專家們進行提醒說:“幾位心髒不好的,速效救心丸帶了嗎?”

“已經擱兜裏了。”老專家們笑著回答說。

林宗棠對他的常務副部長劉紀原笑了笑說:“今天這個‘長2捆’成功與否,對於我們正在論證的飛船至關重要呀。”

時刻表跳變著,大廳裏一片寂靜。

“點火!”命令發出。

火箭底部噴出一團橘黃色的火焰,滾雷般的轟鳴在山穀裏回響。

可是大屏幕上,火箭底部的火焰卻突然減弱,火箭隻是微微晃了晃,便不動了!

一張張興奮的麵孔馬上凝固住了,電視機前觀眾吃飯的筷子僵在了半空中。

突然不知誰在喊:“緊急關機!”

“緊急關機!”“緊急關機!”一串恐怖的聲音,連連在空氣中劃過。

指揮長衝著麵前的麥克風大聲喊:“斷掉箭上電源!”

零號指揮員按指揮長的意見指揮道:“斷掉箭上電源,短路火工品插頭,取出爆炸器與引爆器……”

那一刻,全國的觀眾都發出了不甘心的歎息,坐在西昌指揮大廳裏的林宗棠和老專家們更是感到了揪心般的疼痛。

科學家們在擔心,飛船工程會不會因此再次下馬,會不會因此而成為“曙光2號”?科學家們開始對“長2捆”逐項進行細致的檢查。

4月14日,故障原因終於查清,罪魁禍首原來僅是半個綠豆大小的鋁質多餘物!

這次的教訓是沉痛的,航天工程真的是不能有半點馬虎,也許隻是很不起眼的小疏漏,卻可能產生天大的麻煩。

這可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反對載人航天工程實施的呼聲再次出現。

不過,中央並沒有因為這次事故讓中國載人航天下馬,這讓林宗棠長舒了一口氣。

林宗棠說:

國家科委已經在《中國新聞》公布了國家長期科學技術發展綱要。綱要首次公開,中國要研究開發載人航天技術,保持在這個領域的國際地位。

這表明中央沒有因為這次發射失敗,失去對我們的信任。我們還有什麼好顧慮的?現在隻有加快載人航天工程的論證,6月份拿出完整的文本,報中央審批。

在中央的鼎力支持下,科學家們更加放心大膽地開展中國的載人航天工程論證工作。

真是“工夫不負有心人”,1992年8月14日“長2捆”火箭再發“澳星”,獲得圓滿成功!

隨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論證工作的完成,中國離載人航天工程上馬也越來越近了。批準載人航天工程

1992年9月21日,在北京中南海勤政殿,召開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十三屆常委會第一九五次會議。會議由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江澤民主持。

江澤民、李鵬、喬石、姚依林、李瑞環等五大常委都參加了這次會議。

中顧委的楊尚昆、薄一波、萬裏、劉華清、楊白冰、丁關根、溫家寶等列席了這次會議。丁衡高、林宗棠、劉紀原、王永誌、王盛濤等作為彙報人,也參加了這次會議。

在這次會上,原國防科工委、航空航天部向中央政治局常委作了彙報。

會議還專門討論審議了《中央專委關於開展我國載人飛船工程研製的請示》。

原國防科工委主任丁衡高首先彙報了我國載人飛船工程的意見。他談到了這項工程的意義和作用,強調了就是從培養人才的角度看搞這項載人航天工程也是必要的。同時也談到了“風險”,可能要花點冤枉錢的問題,並報告了所需經費的意見。

載人航天工程論證組組長,火箭專家王永誌著重彙報了載人航天可行性論證的結果及權威專家們的意見。並回答了江澤民、李鵬等的提問。

彙報完後,江澤民問大家誰有補充。當時航空航天部部長林宗棠表態說,我們完全擁護中央專委的決定。

談到中央專委,江澤民拿起了那份報中央的紀要,說:“你們幾位都簽字了。”並一一點簽字的人名。

李鵬接著說:“對曆史負責,都簽字了,遲總長在國外待簽。”

接著江澤民請常委們發言。

李鵬首先作了講話,他說:

這個事是我主持辦的,載人航天,我們應當占有一席之地。不搞,很難再前進一步,這是增強綜合國力的一個項目,是眾多領域的強項,接著他談到了這個任務是培養航天人才的任務,沒有這個任務,航天事業就不能很好地發展。

還談到了這個任務預設的經費,他說:

總的講,我們過去花的是最少的,今後繼續搞,錢也是最少的。

最後,李鵬談到開了幾次專委會,最後一次專委意見一致,大家都簽了字。

這時楊尚昆插話說:

這個名單是個光榮榜,應肯定下來這是個光榮。我讚成。

李鵬講完後,薄一波提了問題,王永誌、丁衡高、林宗棠等進行回答。

李瑞環講了四點意見。他言詞中肯,情真意切。他說,他讚成搞載人航天,一個國家沒有看家的寶貝不行。他相信花點錢,全國人民是會支持的。他堅信這件事辦好了,不斷進行下去,就會大量培養新人。

李瑞環還深情地說:

聶帥逝世為什麼這麼多人震動,就因為他領著搞高科技有功,人們懷念他。

如果錢不夠,奧運會不申辦了也要辦這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