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這就是10年前黃本誠利用舊的發電廠廠房設計、改建的現代化試驗室。

1978年,KM4設備投入使用,當年獲科學大會獎,1985年獲全國科技進步一等獎。

1987年,黃本誠參加863-2高技術的研究工作,提出建設KM6載人航天器空間環境模擬試驗設備的建議。1989年,由中國著名光學專家、863高技術倡導者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兩院院士王大珩主持,對黃本誠的方案論證報告進行評審。

會上部分航天專家對KM6設備的建設提出不同意見,認為對現有的KM4設備進行改造後即可使用,可以節省經費。王大珩認為,像一件衣服,人長大了,怎麼改也穿不下了,必須做新的。建KM6設備對發展中國載人航天有重大意義。會上展開熱烈討論。

方案論證報告還得到著名航天專家、衛星總設計師、“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中科院院士王希季的積極支持,在KM6設備的實施方案、大型真空容器的製造工藝、選點等方麵得到了他熱情的支持與指導。

時任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院長、衛星係列總設計師、863航天高技術首席專家、兩院院士閔桂榮,看了黃本誠的報告,立即向上申報KM6設備的建設,論述了其必要性。還有屠善澄、張履謙等一批院士的支持。

老科學家的熱情支持,讓黃本誠深受感動。黃本誠負責KM6設備的方案論證、方案設計與飛船的空間環境試驗技術研究,受到國防科工委“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七五期間作出重要貢獻”的表彰。

1993年,黃本誠作KM6設備方案設計報告,由著名航天專家、“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航天總公司科技委主任、中科院院士孫家棟主持評審。

到會的有任新民、王大珩、洪朝生等10多位院士及專家80多人,得到一致通過,同年由國家批準立項研製。

KM6設備主模擬室直徑12米、高22米,輔容器直徑75米、長15米,模擬室容積3200立方米。該設備將用於我國飛船係列、空間站係列的整船(站)、大型柔性結構的展開及航天員出艙活動的空間環境試驗等。

1993年,KM6設備立項,黃本誠擔任總設計師,負責總體設計、技術指標製訂、主模擬室方案設計、基建工藝布局方案設計等工作。解決了主艙、輔艙、載人艙等三艙綜合係統與結構方案設計,對KM6設備設計、製造、建設技術負責。

對於試驗中的技術問題,黃本誠的意見從不含糊。有時為了一個關鍵問題,他也會與技術人員爭得麵紅耳赤。有人說他沒有總師的風度,他卻說:“理不辯不明,你們別管我說什麼,權當我不是總師,我提出我的想法,你說你的意見。你說得有道理,按你的辦,咱們先民主後集中。”他就是這種性格,技術爭論從不摻雜個人恩怨。

1998年,7個分係統聯合調試成功,KM6設備投入使用。後來,這台設備完成了“神舟1號”、“神舟2號”、“神舟3號”、“神舟4號”、“神舟5號”、“神舟6號”飛船7次大型空間環境試驗及數次大型應用衛星空間環境試驗。在有載荷下,熱沉溫度低於100K,最長一次試驗連續進行了33天,黃本誠任試驗技術負責人。

1999年黃本誠做KM6設備研製總結報告,王大珩主持召開鑒定會。孫家棟、任新民、莊逢甘、王希季等14位兩院院士參加鑒定會。認為總體能達到國際同類設備先進水平,突破了大量關鍵技術;具有多項技術進步與創新,設計先進合理,屬國際上五大典型空間環境試驗設備之一,也是國際上三大載人航天器空間環境試驗設備之一。

1999年總裝備部授予他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次飛行試驗突出貢獻獎,中國真空學會授予他真空科學技術成就獎。2000年獲國防科工委科學技術一等獎。KM6載人航天器空間環境試驗設備研製,獲2001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黃本誠為第一完成人。KM6真空容器研製等5個分係統分別獲國防科工委國防科學技術二等獎與三等獎。試驗神舟艙段分離

1998年農曆十一月,中國的北方已經冰雪覆蓋,凜冽的寒風吹刮在人的臉孔上就像刀割一樣地難受。可是進行神舟艙段分離試驗的工作基地卻是熱火朝天。

在最後的日子裏,各個試驗組相繼報告一切準備就緒。專家、首長親自蒞臨試驗基地檢查他們的工作。

試驗指揮確認一切無誤後發出指令:

試驗開始!

各部門各就各位,按照製訂的方案運行。

隨著一聲巨響,爆炸順利進行。飛船的各艙段順利分離。數據組采集的各項數據表明一切正常。

為了確保試驗數據的正確無誤,工作人員將試驗又重複了兩次,3次的結果都正常。

基地領導興奮地向大家宣布:

同誌們,試驗成功!感謝大家的努力!

試驗指揮的話馬上引起了一陣歡呼。整個試驗基地沸騰了,參試人員相擁而泣。科研人員冒著零下10度的嚴寒,奮戰七天七夜,我國獨立研製的第一個宇宙飛船“神舟1號”的艙段分離試驗終於成功。

爆炸分離試驗是飛船上天之前唯一的一次地麵艙段分離試驗。在爆炸成功之前,工作人員做了一個多月的準備工作。

1998年秋末,空間技術研究院接到一個通知說:“神舟1號”宇宙飛船馬上要運達南郊某試驗基地,院裏試驗室二室的同誌都要準備參與一個重要的試驗——“神舟1號”的艙段分離試驗。

聽說要見到“神舟1號”,二室的工作人員都很激動。院裏為此專門召開了動員大會。

工作人員回到辦公室後,所領導又根據上級領導的指示,給二室的全體工作人員開了動員大會。所領導說:

我的話不多,就隻有幾句:航天無小事!我們都是參與飛船地麵試驗的航天人,應該明白這一點。在接下來的工作中,我不允許大家犯任何錯誤!每一項工作都要嚴格按照程序,按照總指揮的指示,按照時間表上的規定進行,大家明白嗎?

“明白!”大家的回答整齊而又響亮。

二室是由一群年輕的航天工作者組成的,工作人員大多是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北京理工大學、清華大學等著名高等學府的高才生。這些年輕的航天人都有一個共同的夢想,那就是讓自己學習的理論知識通過宇宙飛船在無邊無際的藍天上翱翔。

現在,他們的這個夢想終於快要實現了,想著馬上就要見到中國的第一艘宇宙飛船,他們激動不已。

南郊某測試大廳,大門“嘩”的一聲被打開,等候在這裏的所有領導、技術人員一齊立正,運載著“神舟1號”的氣墊車緩緩駛進。

在這裏,雙方進行了“神舟1號”交接儀式。

交接以後,大家迅速投入到了緊張的工作中。

這些參試的同誌們都是30來歲,孩子都還很小。既要加班工作,還要照顧家人孩子,大家都累得不行,可工作人員無怨無悔地堅持下來了。

對於所有的參試人員來說,參與飛船的地麵試驗工作是一項政治任務。為了完成祖國和人民交給他們的這一重任,他們必須放棄個人的許多東西,無論是在工作狀態還是在待命狀態,他們必須得把家庭放在第二位。對此,他們都做到了。

有一次,二室的全體工作人員連續加班4天。第四天一直等到了24時,前麵的工作還是沒有做完,從17時到24時,這群年輕的同誌整整在這裏呆了7個小時。一位工作人員的小孩因為沒人照顧,不得不在測試大廳陪著媽媽等到淩晨。

就是在這種情況之下,為了保證工作進度,還是沒有任何人因為個人的私事耽誤工作。終於完成了在測試大廳裏的任務,而時令也已經進入了冬季。

空間技術研究院決定給工作人員放幾天假。可大家還沒休息到兩天,就又被緊急召回。大家當時聽到總部命令,一陣歡呼雀躍,所有的疲勞也馬上忘記了。畢竟整整忙碌了一個多月,就為了這一重要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