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清朝官服的“朝珠”有什麼講究(1 / 2)

123.清朝官服的“朝珠”有什麼講究

清代官員的補子大體分為文、武兩種文官為: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鷳,六品鸕鶿,七品鴻漱,八品鵪鶉,九品練雀。武官為:一品麒麟,二品獅,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是犀牛,九品海馬。另外,禦史與諫官均為獬豸。

清代官員頂戴分為朝冠與吉服冠兩種。朝冠的定製是:親王以下至一品官,其冠頂均用紅寶石,隻是用所飾的珍珠(東珠)的數目來加區別。親王冠頂裝飾有10顆東珠,親王的世子冠頂裝飾有9顆東珠,郡王的冠頂裝飾有8顆東珠,貝勒冠頂裝飾有7顆東珠,貝子的冠頂裝飾有6顆東珠,鎮國公冠頂裝飾有5顆東珠,輔國公,不入八分公以及民公冠頂均裝飾有4顆東珠。侯爵的冠頂裝飾有東珠3顆,伯爵的冠頂裝飾有東珠2顆,一品官冠頂裝飾有東珠1顆。以上官員的頂戴上均銜紅寶石。二品官冠頂飾有小寶石1顆,上銜鏤花珊瑚(鎮國將軍和子爵同武一品官,輔國將軍和男爵同武二品官)。三品官頂戴上飾小紅寶石,上銜藍寶石。四品官頂戴上飾小藍寶石,上銜青金石。五品官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銜水晶。六品官頂戴上飾小藍寶石,上銜硨磲。七品官冠頂上飾小水晶,上銜素金。八品官為陰文鏤花金頂,沒有裝飾。九品官頂戴為陽文鏤花金頂(指未入流的文九品)。會試中試貢士冠頂銜金三枝九葉。舉人、貢生、監生冠頂為鏤花銀座,上銜金雀。生員冠頂為鏤花銀座,上銜銀雀。

吉服冠的定製是:親王至貝子均用紅寶石頂,一品官用珊瑚頂,二品官用鏤花珊瑚頂,三品官用藍寶石頂,四品官用青金石頂,五品官用水晶頂,六品官用硨磲頂,七品官用素金頂,八品、九品均用鏤花素金頂。貢士用素金頂,舉人冠頂為銀座,上銜素金頂。貢生用鏤花金頂,監生、生員均用素銀頂。

清初確定百官朝冠製度,一、二、三品官都用起花金頂,上銜紅寶石,四品官朝冠上銜藍寶石,五、六品官朝冠上銜水晶,七品官朝冠為起花金頂,中嵌小藍寶石,八品官朝冠用起花金頂,九品官用起花銀頂。雍正五年,開始議定了冬夏所戴的涼帽、暖帽,其製式依照朝冠頂戴:一品官用珊瑚頂,二品、三品官用起花珊瑚頂,四品官用青金石頂,五品、六品用水晶頂,七品以下及進士、舉人、貢生均用金頂,監生用銀頂。雍正六年改七品官用鏤花水晶頂。雍正八年,改三品官用藍寶石或藍色明玻璃頂,六品官用硨磲或白色涅玻璃頂,七品官仍用金頂。從此以後,朝冠的形製及飾物遂成為定製。

124.清代什麼人有資格帶腰牌

古代帝王的宮殿是絕對的禁區,任何人等非經租客絕對禁止靠近,更別說是出入了。那麼那些必須進出的大小官員們怎麼進入皇宮呢?答案是:腰牌!

腰牌是中國古代最早通行證,讓官吏係在腰間證明其身份,尤其是進入宮廷時必須一絲不苟地詳細查問後方可允許進入。 “腰牌”的起源可追溯到於夏商周時代的玉製“牙璋”,即戰爭時調兵遣將的。這種符信通常分為兩塊,兩塊符信合並起來後正好凸凹相嵌,嚴絲合縫。這兩塊符信分別掌握在朝廷與統兵大將的手裏,朝廷需要傳達命令時便會派人持符信到前方與能夠令手中的合並在一起,證明來者是朝廷派來的貨真價實的使者。隋唐之後出現了銅製的“魚符”、“龜符”等,用作出入宮禁的憑證。

“腰牌”常被古代的官吏係在腰間以證明其身份,更是作為出入宮廷備查的通行證,故而又稱為“穿宮牌”。與“腰牌”功能相似的還有官方郵驛使用的通行牌,如符信、銅馬節、虎符、金字牌、青字牌、紅字牌、金牌、銀牌、牌符等。這等類似於身份證明的“通行牌”,除了給予同行者方便之外,驛站還會根據“通行牌”的種類,給予不同級別的食宿和不同的行走設施的配置。

至於清代腰牌製度的確立,還和嘉慶皇帝的遇刺有關係。嘉慶八年二月,曾發生了一起震驚朝野的宮廷行刺案,天理教信徒陳德居然匪夷所思地混進紫禁城,當嘉慶帝準備出巡祭天時經過神武門,陳德猛然衝出舉刀便刺,終因其勢單力孤,即刻被禦林軍拿下,刺殺未遂。這次行刺事件堪稱千古笑談,因為這位陳德無權無勢,皇宮中也根本沒有內應,他居然就如此輕鬆地混進了號稱戒備森嚴的皇宮,這對紫禁城的防衛來說真是一大醜事。不久,內閣禦史費錫章就上奏指出,紫禁城內當差行走之人一向難以查詢統計,致使發生了陳德這樣荒謬的事,建議添設腰牌嚴格出入製度。至此,腰牌製正式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