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兩代對官吏所佩帶的腰牌有嚴格的規定,不同級別、身份的官吏佩帶不同質地和形製的腰牌,互相之間不得混淆僭越,違者從重治罪。清代時,“腰牌”的使用製度及適用範圍進一步規範,並為民間大戶人家私下所效仿使用。同時,清代的“腰牌”以貴重木材為質地的越來越多,逐漸走向了大眾化。而且腰牌從最初的出入宮禁的功能演變為某些職業人群特定的身份標識,比如清代妓女就必須佩帶腰牌,以證明自己的合法妓女身份。
如今難得一見的古代“腰牌”已經成為了我們回首那段曆史,追尋先輩生活軌跡的憑證之一,少見的質地良好的腰牌甚至成為了不可多得文物古董,價值不菲。
125.士兵衣服上的“兵”和“勇”有什麼區別
看關於清朝的電影電視,會發現一個細節:清朝士兵的製服好像不一致。有些士兵身上穿著的衣服上前胸後背畫了一個大大的“兵”,而另一些人則是大大的“勇”。怎麼統一朝代同一時期同一職業的人會出現不同著裝呢?
其實,這個問題並不是電視劇穿幫,而是確有其事。清代士兵的確分為兵和勇兩類,他們的區別簡單來說就是:正規軍叫兵,雇傭軍叫勇。
“兵“是清代國家的常備武裝力量,包括八旗軍和綠營軍。八旗軍為滿兵,綠營兵則是為彌補滿軍的不足又建立的漢人組成的漢兵。這種軍隊以綠旗為標誌,以營為建製單位,故稱綠營兵,也叫綠旗兵,簡稱營兵。
八旗軍同綠營兵雖然使命相同,都是保家衛國,但主次不同,各自的自責不同。八旗兵大部分衛戌京師,為國家精銳部隊,掌管京師安全,擱在現在就是北京衛戍部隊,隸屬朝廷直接調遣。綠營兵則駐紮在全國各地重要城市、重要關隘,數量要比八旗兵多幾倍乃至幾十倍。由於長期以來軍備廢弛,萎靡不振,八旗兵丁長期處於養尊處優的地位,順治以後綠營兵日漸取代八旗兵的主要地位。雍正登基後,立誌彰顯滿軍尚武精神,乃三令五申“八旗為滿洲根本”,大動幹戈,整軍治軍,終於使得士氣大振,維護了國家統治。
雍正,乾隆朝後遇有戰事,若八旗和綠營兵不足用,則就地取材臨時招募的軍隊,戰事完了後立即解散,不是國家正式的軍隊,即就是戰事有功的也不久留久用。直到清末太平天國時,曾國藩以團練起家,才改非正式的鄉勇為練勇(即湘軍),定兵製,發餉糧,稱為勇營。從此,“勇”基本代替了“兵”成為國家的正規軍主力。
正規兵並不是比較雇傭兵厲害,恰恰相反,雇傭兵即“勇”的出現,政是因為正規兵早就已經失去了戰鬥力,不願意也不能打仗,清政府隻好臨時請各地主將花錢就地募兵,為了以示區別,就在他們的軍服上刻上“勇”。
126.“八抬大轎”是哪一級官員的座駕
轎子是我國古代的一種特殊的交通工具。轎子其實是一種不用車輪的車,這個車輪就用人力代替了,反正自古以來中國就是以人多見長的
古代的轎子,大致有兩種形製或類型,一種是不上帷子的涼轎,也叫亮轎或顯轎,一種是上帷子的暖轎,又稱暗轎。不同的官品,在轎子的形製類型、帷子的用料顏色等方麵都有嚴格的區分。明清時期的一般官吏,得用藍呢或綠呢作轎帷,所以有“藍呢官轎”、“綠呢官轎”之稱。清初皇帝後妃乘坐的豪華的輦,親王坐的轎子是銀頂黃蓋紅幃。三品以上大官雖可用銀頂,皂色蓋幃,在京城內四個人抬,出京用八人。四品以下隻準乘錫頂、兩人抬的小轎。至於一般的地主豪紳,用黑油齊頭、平頂皂幔的。
另外,轎子按其用途的不同,也有種種不同的名字:皇室王公所用的,稱為輿轎;達官貴人所乘的,叫作官轎;人們娶親所用的那種裝飾華麗的轎子,則稱為花轎。
抬轎子的人有多有少,一般二至八人,民間多為二人抬便轎,官員所乘的轎子,有四人抬和八人抬之分。如清朝規定,凡是三品以上的京官,在京城乘“四人抬”,出京城乘“八人抬”;外省督撫乘“八人抬”,督撫部屬乘“四人抬”;三品以上的欽差大臣,乘“八人抬”等。至於皇室貴戚所乘的轎子,則有多到10多人乃至30多人抬的。此外,乘轎還有一些其他方麵的規定,處處顯示著封建社會裏森嚴的等級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