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最早發明火藥的國家,最早成為火藥的受害者(1 / 3)

131.最早發明火藥的國家,最早成為火藥的受害者

眾所周知,火藥最早是中國發明的,但是中國人發明火藥也就是做成了鞭炮敬神驅鬼,祈求平安。但是讓中國老祖宗們做夢也沒有想到的是,多年以後,這中國人發明的東西傳到了外國,又出口轉內銷地回到了老家。但是這回回來的不是謙遜的海外親戚,而是傲慢的強盜土匪!

按說中國自從宋朝以來就已經發現了火藥可以用於軍事,明朝的時候甚至製造出了火繩槍並建立了一個專門使用火繩槍的兵種:神機營,在於蒙古交戰中這些武器大顯神威,最終擊敗了強大的遊牧民族。但是火器到了清代為什麼反而銷聲匿跡了呢?

這可能要源於滿清是一個文化上甚為落後的遊牧民族,他們得到天下靠的是強弓硬弩,靠的是衝鋒陷陣。正是靠這冷兵器,他們打下並坐穩了漢人的江山。但是文化上的餓差異不是說彌合就能彌合的,天生的意識似他們認為火器不過是徒有其表華而不實,要不明朝為什麼會敗在我們的手裏?

大清曆代帝王中,最看不起火器的恰恰就是號稱“文治武功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乾隆82歲大壽,宴會上,英國人遠渡重洋攜帶來的各類禮物五花八門應有盡有,尤其是榴彈炮、迫擊炮和卡賓槍等玩意是中國人沒有見過的新鮮事,然而乾隆對此絲毫不感興趣,認為這些東西也就哄小孩子玩玩而已,連看都懶得看一眼,就讓人鎖進了庫房。要不是怕來賓沒有麵子,恐怕他會當場退貨。他根本想不到,自己連看都懶得看的洋槍洋炮,在67年之後,將撞開閉鎖的國門,直逼北京城下。

大清帝國的輕敵思想,正是乾隆開始的。乾隆看不起這代表著先進生產技術的洋玩意,卻固執地認為武力就是蠻力,就是騎在馬上衝鋒拚殺,打大肉搏戰。

英法聯軍占領圓明園後驚訝地發現,當年贈送給乾隆的禮物居然一直躺在庫房裏睡大覺,他們立即將其運回老家。可能他們的心理說不定還在想:幸虧中國人沒有重視並研究這些槍炮,否則他們用槍炮武裝起來,憑英法聯軍那少得可憐的幾個人,別說打進北京,恐怕在大海上就報銷了。

記得自己曾經看過一幅畫,好像是當年英法聯軍打進北京的時候在通縣附近拍攝的,題目叫做“最後的八旗”,畫麵上,一名孤獨的八旗士兵臉上流著鮮血,站立在通縣城門口傲然挺立著,手中還死死地抓住一杆軍旗,在他身邊躺滿了成群的屍首,他已經是最後一名士兵了。而他的對麵,卻是全副武裝的洋人士兵,正端著槍向他瞄準。一向自以為是天之驕子、隻識彎弓射大雕的八旗軍,總算領教到了洋槍洋炮的厲害。已經太遲了!畢竟,人家已經打到自己的家門口了。

早幹什麼去了?

從乾隆對待圓明園的態度,我能看到秦始皇造阿房宮、隋煬帝挖大運河的影子。而從乾隆對待洋槍洋炮的態度,我們看見了秦始皇的焚書坑儒。一個多麼強大的秦王朝,居然隻持續了短短的二十多年便以最快的速度夭亡了,鄙視文化的代價,就是自己徹底被掃進曆史的垃圾堆。

一個麻木的民族,終於被堅船利炮逼進了死胡同,再也沒有退路,我們是不是應該檢討失敗的原因?

132.屢敗屢戰的曾國藩

在中國的近代史上,曾國藩是一位權位顯赫具有影響力的人物。他是湖南湘鄉人,晚清重臣,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他6歲時入塾讀書,8歲能讀八股文誦五經,14歲時參加長沙的童子試,成績列為優等, 28歲時考中了同進士,成為軍機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門生。從此以後他十年內連升十級,一躍而為二品大員。

曾國藩是一個理論家,也是一個學問家。擱在和平時期,像他這樣的漢族大臣是不太可能手握重兵權傾朝野的,但是亂世給了他機會。

1851年爆發太平天國起義,清政府多次圍剿均以失敗告終,而且八旗兵早已不複當年之勇,提籠架鳥的生活消磨了他們的鬥誌,鴉片煙抽走了他們的精氣神。無計可施無兵可用的清政府隻好下令各地方自辦團練以應對太平軍的威脅。做為漢人官員領袖的曾國藩於1852年請命幫辦湖南團練,他仿明代戚繼光之營製,招募山鄉農民,編練成一支新型的武裝──湘軍。

曾國藩創立的湘軍非常有特色,團練也就是類似現在民兵組織,一切的軍事開支要自己籌辦,他依賴這麼多年來在漢人中的威望,在自己的師徒、親戚、好友中選拔將才,確認自己的統帥地位。建成後的湘軍分陸軍和水軍,建製各為十個營,每營下轄五百到一千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