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4年初,他帶領這精銳一萬七千人會師湘潭,開始了對太平軍的猛烈進攻。然而此時勢頭正盛的太平軍戰鬥力驚人,以曾國藩之才,訓練出來的兵勇是出類拔萃的,可是一接觸太平軍,不是立即崩潰就是久攻不下自亂陣腳。在最初的一段時間裏,曾國藩每戰必敗,打敗仗幾乎成了他每天的功課。
第一次就在嶽州、靖港一帶幾乎全軍覆沒,害得他差點投水自殺。後來水師冒進,輕捷戰船突入鄱陽湖,為太平軍阻隔,長江湘軍水師連遭挫敗,曾國藩率殘部退至九江以西的官牌夾,其座船被太平軍圍困。曾國藩第二次投水自殺,被隨從撈起,隻得退守南昌。
於是他上奏朝廷請求處分,在他的奏章上有一句“屢戰屢敗”,他的幕僚李元度看見後,建議他改動一下,將之改為“屢敗屢戰”。 將“屢戰屢敗”改成“屢敗屢戰”,雖然說它們隻是把詞序上簡單的顛倒一下,但是卻能反映出對待失敗時的兩種截然相反的人生態度。“屢戰屢敗”反映出的是心灰意冷,意誌消沉的悲觀情緒,而“屢敗屢戰”則反映出的是一種毫不氣餒,百折不撓的頑強意誌。 曾國藩一見大喜,以後就以屢敗屢戰為勉勵自己的座銘言。
從此以後,這句話就伴隨他南征北戰衝鋒陷陣,從最初的默默無聞到逐漸崛起,再到被滿足大臣看不起,被漢人辱罵祖宗,後來好不容易建立起一支隊伍卻連吃敗仗,再到最終攻克南京消滅太平軍建立了不世功勳,可以說正是這句話給了他前進的動力。試想一下,如果當時曾國藩沒有擺脫掉那種“屢戰屢敗”的悲觀情緒,其結果也一定是消極沉淪,而會自暴自棄,一蹶不振。
133.慈禧“聽政”為什麼要“垂簾”
戰國時期皇帝去世後,如果繼位皇帝年紀幼小,可以由小皇帝的母親輔政。但是根據宮廷的規定,朝中官員不得直接觀看和接觸皇太後,所以輔政的皇太後一般坐在皇帝理政廳堂側麵的房間裏,在房間和廳堂之間掛一簾子,聽官員們與皇帝談論政務。於是,這種由母親幫助皇帝輔政的製度,就被人們形象地稱為“垂簾聽政”。
最早的“垂簾聽政”,要數戰國時期的趙太後。唐朝時,著名的女皇武則天在稱帝前,也曾搞過垂簾聽政。宋朝有兩個垂簾聽政者。一個是北宋的高太後,另一個是南宋的謝太後
1861年鹹豐帝去世,慈禧太後6歲的獨子載淳嗣位,臨終前鹹豐任命載垣等八大臣輔政。慈禧聯合恭親王奕欣發動了宮廷政變,將輔政八大臣徹底肅清了。
載淳宣布繼位後,兩宮皇太後就立即以皇帝的名義發出上諭,大臣彙編以往各代皇太後臨朝預政事跡,編成一本書叫《治平寶鑒》,作為垂簾聽政的曆史依據。鹹豐十一年十一月初一日,她們攜載淳到養心殿東暖閣,正式垂簾聽政,設兩太後寶座在皇帝寶座之後,中間以八扇黃屏風隔開。
至1873年載淳成年,兩宮皇太後被迫歸政。但是同治帝親政不到兩年就因病而死。同治帝是沒有兒子的,這就為慈禧太後提供了又一次良機,她精心選擇了同治帝年幼的叔伯兄弟載湉繼位,這樣慈禧太後名正言順地又一次搞起了垂簾聽政。
1881年東宮太後慈安暴死,慈禧一人垂簾聽政。光緒帝成年親政後,卻有名無實,根本沒有實權,所有權力都掌握在慈禧太後手中。慈禧太後玩弄手腕是個高手,但對國家治理卻是一竅不通,中國已經千瘡百孔險象環生,甲午一戰喪師失地,她卻抽調海軍建設的銀子為自己做壽。光緒帝極為不滿,開始策劃奪回本應屬於自己的權力,聯合康有為等人發起了戊戌變法等改良運動,然而權力欲望極為強烈的慈禧太後用陰謀手段囚禁了光緒,並最終毒死了他。
解除了光緒帝的皇權後,慈禧再次臨朝10年,稱為“慈恩訓政”,直至去世。慈禧通過垂簾聽政的辦法,操縱同治和光緒兩朝皇帝,掌握清代最高權力長達48年之久。
134.什麼時候開始稱“老佛爺”
大家都知道,無論皇宮之中還是宮廷之外,大家都稱呼慈禧太後為“老佛爺”。其實這個稱呼並不是慈禧發明的,因為清朝曆代皇帝都特稱“老佛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