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內部審計的質量管理
財經縱橫
作者:林永輝
摘要:質量管理是審計機構為確保審計質量符合獨立審計準則的要求而建立和實施的控製政策與程序。控製政策是基本方針和策略,控製程序是具體措施和方法。要想使審計工作達到審計準則規定的質量水平,就必須實行質量管理。
關鍵詞:內部審計;質量管理;影響因素;措施
中圖分類號:F23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5)003-000-02
內部審計作為企業管理的一個監督與服務部門,從事著為組織內部的獨立客觀的監督和評價活動的工作,內部審計的質量管理,是其職能發揮的關鍵,直接關係到企業的管理效益、管理效果以及經營目標的實現。是促進企業資源有效利用避免舞弊和浪費,避免或減少違規行為,實現良性循環、科學發展的關鍵環節,同時也關係到內部審計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因此,如何加強內部審計管理與質量控製,提高審計質量,促進審計成果轉化、服務企業經營發展的需要,既是新時期對內部審計提出的新挑戰,也是我國內部審計自身發展的客觀要求。
一、內部審計質量控製的現狀與不足
1.部分審計項目人員配置不合理缺乏科學性
特別是個別審計人員甚至審計組長的綜合素質、經驗、知識結構往往與項目的審計目標不相匹配,導致審計項目質量不高,審計成果不明顯,甚至造成企業管理層對內部審計期望值的下降。
2.對現場審計缺乏適時有效的過程控製
由於缺乏對審計全過程的質量控製,致使部分審計人員在實施現場審計時,未按照內部審計準則的有關要求實施必要的審計程序,從而導致個別項目出現了重大“漏審”現象,對審計形象造成了不可低估的負麵影響。
3.現有的內部審計質量管理製度在質量管理的廣度和深度不夠
存在質量複核流於形式的現象,甚至在個別審計質量控製的重要方麵出現了審計檢查的“真空地帶”。有時複核僅限於編製底稿人員是否簽字、底稿要素是否齊全、報告結構和措詞是否規範等方麵。
4.審計組組長、成員職責與內部分工不明
工作量分配不均衡,能幹的多幹,不能幹的少幹,出現了所謂“能者多勞”的不合理現象,直接導致該實施的程序未考慮或者得不到執行;甚至相互推諉,工作不到位,造成重大事項遺漏等後果,直接影響審計質量。
5.審計組在被審計單位進行現場審計時,現場審計信息反饋滯後
各質量控製環節有關人員之間溝通渠道不順暢,審計領導不能及時準確地把握現場審計動態。
6.缺乏與審計項目質量相對應的審計項目業績評價體係
以及與審計人員責、權、利相統一的獎懲製度(包括項目獎勵和責任追究製度)。
7.對審計查出問題的被審單位注重整改
處罰相對較少,未充分體現審計的權威性,無形中加大了審計人員查處違規違紀行為的取證難度,影響審計證據的充分性和審計結論的客觀性,也對審計項目質量造成較大影響。
二、提高內部審計質量的對策
1.探索科學創新的審計組管理模式
優化整合現有審計資源,選拔稱職合格的審計人員擔任審計組長,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充分調動審計組內每個成員的工作積極性,為提高審計質量提供人力保障。
(1)提高審計項目質量,選拔合格的審計組長是關鍵。在審計實踐中,審計組長是審計組行政和業務工作的領導,是審計組與上級領導溝通的橋梁,對審計項目方案的編寫和實施,審計組工作進度和工作質量的檢查與監督,審計工作底稿的複核以及審計報告的編寫都負有全麵責任。因此,審計組長的作用發揮好壞對審計組的工作效果至關重要。(2)在審計小組內部營造“爭先創優、奮發向上”的氛圍。在小組內部,做到既有民主集中、又有自主發揮的空間,根據各個成員的業務特長,合理均衡地分配工作量,充分發揮每個審計人員的聰明才智。
2.針對各審計項目推行“審計日記”製度和適時審計信息反饋製度